梁继乾
摘要:中国古代雕塑具有时代的特点,还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无论在哪个朝代,雕塑都有一定的场域特点。我国古代雕塑的场域大概可分为墓葬空间、礼仪空间和信仰空间。从场域入手才能深入了解我国古代雕塑。
关键词:古代雕塑;场域;空间
我们谈论公共艺术,往往会从它所处的公共空间开始谈起。这个公共空间是街道、广场、公园、商圈、火车站、机场、体育场或是电影院,面對的公众是购物者、游客、乘客或观众,特定的场域已经给了后于它的公共艺术以预设和铺垫。而我们谈论中国古代传统雕塑时,常常把关注点放在其雕塑本身的造型、材质,所形成的风格,所衍生的内涵等等,其实中国古代雕塑所处的空间亦是很重要的一环。本文探讨中国古代雕塑的场域归为墓葬空间、礼仪空间、信仰空间,这三大空间相对独立却又关联成域。
一、墓葬空间
秦到汉魏时期始,一套独特的视觉语汇和形象思维方式形成了中国的墓葬传统,这套概念系统与本土宗教、伦理、中国人生死观和孝道思想密不可分。这个概念系统的形成营造了中国古代雕塑在漫长中国历史中所处的墓葬空间。
墓葬包括地上和地下两个相互隔离、礼仪功能不同的空间。贵族墓葬的地上空间包括封土、礼仪建筑以及雕刻和石碑等,作为日常的礼仪活动场所而为人所见。地下空间及其中的墓俑、壁画、浮雕和建筑明器经过一个礼仪程序后就将永远消失于人们的视野之外,归为地下世界。传统死亡理论关于魂魄的二元性使得陵墓地上空间和地下空间在知觉上断裂开来,陵墓雕塑和明器雕塑也由此发生地上和地下的巨大差异。
祖先崇拜的仪式在汉代开始从宗庙转移到墓地。那么陵墓的地上空间则需要发挥礼仪活动场所和祖先祭拜的功能,这里的雕塑则置于礼仪空间和墓葬空间的综合场域中,发挥着祭祀、悼念、纪念等多重作用。汉代霍去病墓及其石刻雕塑可为纪念作用的代表。
皇家陵墓因封建集权信奉集体力量的价值观而催生了秦代的兵马俑雕塑及铜车马雕塑、汉代的兵马陶俑及其他类型俑像雕塑(图3)。汉代从地下官职的想象到天界地界人界的划分,使墓葬地下空间产生与之相关的视觉图像,描绘人间场景、天界场景、地界场景,象征性的俑替身也随之出现。这些明器雕塑与墓室建筑结构、壁画、陪葬器物等一同组成这个地下的墓葬空间,形成的丧葬习俗和制度传袭千年。
二、礼仪空间
从原始社会晚期到先秦,随着代表使用者身份、等级与权力的礼器在氏族贵族举行的祭祀、宴飨、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礼器成为"礼治"的象征,用以调节王权内部的秩序,从而维护社会稳定。从象形陶器到象形青铜器,“礼仪美术”成为中国魏晋以前的主要艺术传统,反映集体文化意识,从属于各种礼仪场合和空间。
先秦象形青铜器是反映先秦时期政冶、经济、文化等时代特征的重要造型艺术形式,其集雕塑艺术的造型和礼器、容器的实用性为一体,并将原始宗教、祭祀巫术和周礼中的分封、宗法、礼乐文明都注入其中,造型特点突出、形式独树一帜,创造了独具魅力的雕塑艺术典范。象形青铜器的艺术风格经历了由庄重到明丽,由简括到繁缛的变化过程,反映了先秦审美思想的禅变。湖南炭河里遗址的四羊方尊有四羊四龙造型既附象征性又具图腾和献祭的意谓。先秦礼学中,器物由礼器与养器两部分组成,这是基于神圣与世俗两重世界的理论;而将礼器又分为祭器与明器,这个划分是依照人与鬼神的两重世界的礼器论。周人同时使用礼器和养器随葬,礼的器具下蕴含着理智的礼意,养器则蕴含深厚的情感。这里是礼仪空间与墓葬空间的交集。
三、信仰空间
从中国历史最初的原始宗教到中国传统宗教、新生宗教、外来宗教长期共存。进入秦汉以后,中国宗教的变换和发展受制于社会政治制度和道德伦理制度。在中国传统官方宗教里,皇权与神权是合而为一的。汉代佛教的传入,谓之“金人”的像教深得统治者的追捧,使得之后中国历史上佛教造像的规模之大,风气之盛,都超越古印度和西域等地。供奉佛像的场所,代表信仰空间的物理空间——佛寺和石窟也随之出现。
佛寺自东汉始,汉桓帝时“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到“自洛中构白马寺”,至笮融建浮屠祠。南北朝至五代是建寺的鼎盛时期。中国石窟始于三世纪,五至六世纪开凿盛期的大像窟、佛殿窟、塔庙窟,也有少数禅窟和禅窟群。七至八世纪盛行佛殿窟、大像窟,较晚出现佛坛窟。
宗教与皇权的综合作用下,信仰空间在中国生根发芽,孕育了佛教雕塑的发展。是佛教造像的分布和规模在我国极其广泛。就佛教雕塑造像的目的而言是为了宗教宣传,为广大信徒所膜拜、崇尚的对象,因此造像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也衍射出当时社会的审美标准。
中国古代雕塑除了于礼仪空间、墓葬空间、信仰空间这三个广义空间外,还存在于民间生活和坊间工艺空间等等。这些空间的内涵有三层,一是物理的空间本身:礼仪空间的礼仪场所;墓葬的陵墓、墓室;信仰的寺庙、石窟等。另两层则区别于时间的概念:第二层是彼时社会文化的空间,雕塑发生的当时的情境、影响,这个空间的“观众”是当时的策划者、建造者、使用者。第三层是象征性历史记忆的空间,后人从历史的角度观看的空间。几千年的礼仪空间、墓葬空间、信仰空间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外部存在场域与时空。
四、小结
到今时今日,所处的场域也有诸多变化,有的在物理空间上发生变化,进入到博物馆、收藏、研究机构等;有的遗存保留在原址,但场所的功能被改造成可供参观的景点;有的因历史原因散布世界各地;有的则以数字化的形式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在新的场域中古代雕塑遗存的原有社会功能和象征作用在减弱,面对的是观众、研究者、藏家,被赋予历史价值、文化传播、艺术教育等新的社会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古代雕塑艺术遗存进入到了今天的公共空间,公开于当今大众,成为当代公共艺术场域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王星明.装饰美在古代雕塑中的作用[J].艺术研究,2018(17).
[2]王裕丰.古典人物雕塑的中西方线条表现比较研究[J].大众文艺,2019(87).
[3]佟雪梅.浅析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征[J].散文百家(下),2018(51):6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