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力强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信息化大发展带来了诸如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研究领域已成为相关研究方向专家们重点关注的问题。基于此,以下对信息技术视域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进行了探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科学实验;课堂教学;有效性
引言
信息技术的功能之一是用计算机处理各种信息资源,如把文字、图像、声音和视频进行编辑和整理,这些信息资源可以形成一个系统,同时还可以实现交互。小学科学课是以科学实验为基础开展教学的课程,在科学实验中融入信息技术,符合科学探究的要求。
一、信息技术融合教学的意义
素质教育理念下对小学科学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教学目标,以信息技术教学融合为教学主线,以教师与学生为教育主体,以实验引导为主要教学方式。由此可见,在小学科学教学改革阶段,融合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给教育事业的发展创新了新的路径,通过传统教育资源与互联网教育资源的融合,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逐渐的消除教育不公平现象。小学生对新鲜的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而信息技术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可能,小学生可以在信息技术的引导下,高效的开展科学实验,提高自己的科学学习实力。如科学教学内容采取视频教学引导方式,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设计动画视频引导、微视频引导、角色扮演引导、微场景引导、翻转课堂引导、细节剖析引导等多种方式,极大的激发出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与热情,逐渐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二、当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一)缺乏实验计划
目前,小学教育中愈发重视实验课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教师也致力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但是在具体规划实施中,小学实验教学内容并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大大降低了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参与热情,甚至很多学生已经对科学实验产生了抗拒心理,教学效果的提高情况不容乐观。例如,在学生小组合作实验中,不同操作人员会形成不同的实验结果,学生对实验活动的参与度不够,无法及时找到自己的操作位置,这就需要教师提前明确实验计划和实验目的,明确每位同学在实验操作中的重要性,否则将无法发挥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作用,更别谈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了。
(二)科学学科的相关教学与学生的连接性直接脱节
随着对于学生科学教育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一些传统落后的思维鱼龙混杂,不利于科学学科的教学,对于现在并行的教育政策来说,其已经不适合新时代的教育任务。
(三)实验体验不强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受到实验器材的影响,科学实验一般都是教师进行操作,学生实践时间不足,虽然保证了课堂教学的秩序性和稳定性,但使得学生的实验体验大大下降,无法感受科学知识在科学实践中的验证过程。另外,考虑到实验安全问题,学生无法亲自动手,反而只能“看”,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基于信息技术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实验问题情境
小学生年龄较小,对生动、形象的事物比较感兴趣,一些色彩鲜艳、生动活泼的画面最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科学老师要抓住小学生的这些特点,借助信息技术创设实验情境,能够让小学生在科学实验学习中融入情境,更好地开展实验教学。尤其是以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教学新手段,其集合声音、色彩、光线、视频、图像为一体,在创设情境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把一些复杂的科学实验情境再现,或者课本中的某些科学知识点置于特定的情境之中。让小学生在科学实验课堂上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对实验的理解和体验,帮助小学生轻松获取科学实验知识。比如,小学科学“时间的测量”这一课,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追求精确的计时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制作设计的计时工具越来越精确,计时方法也越来越先进。在这一课的实验教学过程中,科学老师就可以提前制作有关古人测量时间的课件,然后借助多媒体视频技术在实验课堂上给学生们播放。展示一些古人用水钟、沙漏等计时的资料图片,放映一些古人利用流水方法来计算时间的实例。在小学生们观看之后,提出这样几个问题:古人都用过什么方法计时呢?把哪些物品作为计时工具?水钟和沙漏又是如何进行计时呢?我们现在又是怎样测量时间呢?借助运用信息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引导小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带着问题和疑问积极参与到科学实验教学当中。然后运用相关实验器材进行测量时间的实验,诱发孩子们学习的欲望,进而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二)使用特效,吸引学生注意
观察活动是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可以揭示事物的规律,完成实验的任务。信息技术能把各种事物以不同的形式展示给些学生,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观察效果,让观察活动更高效,科学实验教学更生动。办公软件中的艺术字、闪速、字体颜色,电子白板中的做标记、改变图形的大小、角度以及图片放大、缩小、照亮等特效,都可以增强观察效果。例如观察蚯蚓结构的实验活动,为了能更清楚地观察蚯蚓的结构,教师可以把蚯蚓的结构图进行特效编辑。当教学“环带”部分时,教师只要把鼠标移动到这个部位,屏幕上就会出现闪烁的“环带”字样,并且还会出现该部位的放大图,这样学生就能清楚记住这个部位。学生在学习蚯蚓的“口”和“肛门”时会出现混淆,学生进行观察时我引导学生:要对蚯蚓的“口”“环带”“肛门”三个部位进行比较,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进行认真比较和讨论后,发现“环带”离“口”比较近。通过对图片的特殊编辑,能够让学生清晰地观察蚯蚓的各个部分并对比每个部分的不同,从而让学生掌握蚯蚓的结构。
(三)激发学习兴趣,发挥技术优势
小学是人生的重要认知与领悟阶段,可见小学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小学科学实验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从长远的教育战略发展的角度来讲,小学科学实验的意义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为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爱好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课前“激趣”。所谓课前“激趣”,是指教师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在科学实验课程开展之前就产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媒体视频播放、网络资源等技术,让学生充分感受自然科学的魅力,这样就能在课程开展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课中“持趣”。“持趣”是指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保持学习兴趣,由于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在实际实验学习中经常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注意力不集中、溜号等现象。此时,教师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构建立体化的小学科学知识,即媒体形式展现,并通过网络资源与数字媒体呈现,让学生了解“科学问题从哪里来”“科学思路从哪里来”“科学原理是什么”等问题,这些都可以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得以实现。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信息化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师应该抓住机遇,适当引入各种信息技术、媒体技术,直观地展示知识、模拟还原实验过程、拓展课堂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才符合新课标基本理念,有效促进小学科学课堂的转变和革新,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继续发挥小学科学课程的育人作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德军.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融合探索[J].中国农村教育,2019(23):63-64.
[2]刘志秀.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开放式教学模式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2019(32):195.
[3]纵雯阁.论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整合[J].新课程(综合版),2018(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