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庄 张毕勇 徐晟
教练技术是帮助被教练者认清自我、澄清目标、挖掘资源、发挥潜能、促进行动的一种新型且行之有效的辅导新技术。教练技术是一门融合了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理论基础在内的综合应用体系,它的本质是凭借教练技术方法与工具的运用,通过完善被教练者的心智模式及思维方式,培养激发其潜能,帮助其向内挖掘、向外发散,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问题解决目标的系统思维方式及科学行为方法。教练技术发源于体育训练,后被引入,组织员工培训与发展,同时也在高校业职业生涯规划等教育教学活动中应用。
由于教练技术是以激发解决问题的动机为起点,以知识分享与挖掘资源为线索,以探索问题解决的方法为落点,因此在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员工培训中收到良好的应用效果。为此,我们在“人才测评实务”这一应用型课程教学中,进行教练式教学的设计和实践,以力求更好的达到应用性课程对学生就有知识进行整合、对新知识进行融入、最终使学生探索解决问题并获得解决问题思维方式的目标。
一、“人才测评实务”课程教练式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教练技术的操作流程为:激发动机(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知识分享(以小组为单元,小组成员互相分享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制定计划和行动路线(整合知识和经验,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和实施步骤)。因此,运用教练技术应用于“人才测评实务”课程教学,就是要借鉴、吸收教练技术的内涵和优势,使学生掌握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具体地说,在“人才测评事务”课堂教学中,学生在互动学习中学会如何进行人才测评,了解人才测评需要哪些知识,并掌握人才测评的过程与步骤。
为了能够提高小组活动的质量,是全体同学聚焦教学和学习目标,探索采用“三圈”座位布局,建立问题解决核心圈(组)、问题解决助力圈(组)、问题解决观察圈(组)的课堂教学布局;“题长”引发问题、“三圈”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操作流程;“三介入”的教师活动模式。
二、“人才测评实务”教练式教学的设计实施
(一)课前准备阶段
主要目的:全体学生抽签确定“三圈”角色。全体学生学习案例。“题长”提出案例学习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操作实施:(1)全体学生抽签,确定问题解决核心圈(组)8-10人、问题解决助力圈(组)10-12人、问题解决观察圈(组)成员若干。(2)发放人才测评实务教学案例,全体学生进行课前阅读。(3)随机抽取一名问题解決核心圈(组)成员作为“题长”,提出借助案例要探索解决的问题。“题长”初步确定问题之后与授课教师沟通交流,使问题更加聚焦和精准,使问题与教学目标有机结合。
(二)课堂教学阶段
1.“三圈”成员落座。问题解决核心圈(组)、问题解决助力圈(组)、问题解决观察圈(组)成员,由内到外组成三个同心圆落座。问题解决核心圈(组)是问题讨论的主体成员;问题解决助力圈(组)在适当的环节,为问题解决核心圈(组)提供资源支持;问题解决观察圈(组)对问题解决的关键环节予以监督与评价,助推问题解决方向的调整。
2.“题长”提出问题——引发学生问题解决的动机
由于教学案例,包括校园招聘、社会人员招聘、组织内竞聘等人员选拔评价的具体情境,依据具体情境聚焦问题。
3.“三圈”成员分享知识经验——挖掘解决问题的已有资源
根据题目,问题解决核心圈(组)的同学贡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问题解决助力圈(组)补充分享知识、经验;问题解决观察圈(组)同学们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为:分享的知识经验有哪些是可用的,还缺少些什么,需不需要再次补充和完善。
4.教师首次介入——解决问题所需的新知识的补充
教师介入,补充知识。根据“题长”提出的问题、学生分享情况,判断学生知识的缺漏,根据教学重点补充新的知识和原理。
5.“三圈”成员讨论方案——探索问题解决计划与行动步骤
“三圈”成员整合已有知识以及教师带入的新知识,讨论问题解决的计划和实施方案。问题解决核心圈(组)的同学进行方案的讨论,提出方案具体的要点和实施步骤;问题解决助力圈(组)对问题解决核心圈(组)的方案进行完善、补充;问题解决观察圈(组)同学们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为:方案内容的全面性、可行性,哪些需要补充和完善,存疑的问题是什么。
6.教师二次介入——解决问题所需的技术方法的补充
针对学生讨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步骤,判断学生知识的缺漏,根据教学重点补充新的知识和原理。教师介入,梳理初步方案中存在的问题,补充解决案例问题所需要的人才测评技术和方法,并提出指导建议。
7.“三圈”成员确定方案——找到问题解决的行动步骤
“三圈”成员再次补充讨论问题解决的计划和实施方案。问题解决核心圈(组)的同学进行方案的补充讨论,提出方案补充的要点和实施步骤;问题解决助力圈(组)对问题解决核心圈(组)的方案进行再次完善、补充;问题解决观察圈(组)同学们进行评价,需不需要再次补充和完善,最终确认行动方案。
“题长”进行收题,对题目解决满意度作出评价。
(三)课后巩固阶段
课后,请问题解决核心圈(组)、问题解决助力圈(组)、问题解决观察圈(组)的同学分别就案例的解决方案,写出小组作业。
总之。“人才测评实务”课程的教练式教学设计,力求发挥教练技术的内涵和优势,以人才测评实务的具体案例情境为解决问题的载体,通过多环节的交互流程,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保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达到应用型课程的教学目标。
本文系天津师范大学教改研究项目:教练技术在“人才测评实务”中的应用成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