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秋红
配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作训练:写人要抓住特点。
大家知道“画圣”阎立本吗?他是唐朝著名的宫廷画家,擅画人物,如今他的画作是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他的代表性画作《步辇图》,画中描绘的是唐太宗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画中对于唐太宗的形象刻画得尤其准确传神。对于不同人物神情、气质、仪态的刻画笔墨也较多,被人誉为“丹青神化”。画人物是如此,写人物也需要如此。
我们马上就要学习一篇文章——《纪念白求恩》,毛泽东同志对白求恩的评价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样高的评价,不由得激起我们的好奇心,白求恩同志到底长什么样子啊?
作家周而复曾这样写道:“黑乌乌的枣树林里,走出一小队人马,为首的是一匹高大的棕红色骏马,英武地踏着雪地,发出沙沙的音响。那上面坐着一个外国人,穿一身灰色的布军装,胳臂上挂着‘八路’的臂章,腰间扎着一条宽皮带,脚上穿着一双草鞋—— 一个地道的中国士兵的装束。他的身材魁梧而硕壮,面孔却有点清瘦,颧骨微高,浓眉下面深藏着一对炯灼的眼睛,那里面饱含着无边的慈爱;宽大的嘴角上,浮着意味深长的微笑;他的头发和嘴上翘起的短髭,都已灰白了。他已是快五十的人了,但精神却很矍铄,像一个活泼健壮的青年。看见村外有人排队在欢迎他,他连忙跳下马来,高高举起右手:行了一个西班牙礼。”瞧,白求恩的形象是不是跃然纸上啊?他走入我们的视线,是在一匹高大的马上,他的穿着、体型、容貌、神情、姿态、动作,给我们鲜明而立体的印象。
在写作中,我们也经常会写到人物,那么,怎样才能把人物写“真”、写“活”,写得鲜明立体呢?
一、仔细观察 善于发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位置,不同人的眼中,会对同一个人有不同的印象和看法,而其描写方法也就随之多样。比如远观近瞧,粗勾细描,整体局部……但其最鲜明的特征,却是需要我们紧紧抓住的。特征,就是人或事物可供识别的特殊的征象或标志。如果要写一个人,他或她的特征是什么?这就需要仔细观察。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我们思考一下,对于这个或者这些人物可以进行哪些角度的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那我们观察时,就从这些方面入手。像人们常说的“察言观色、察言观行、鉴貌辨色” 等,都是一种由外而内的观察方法。《一面》中描写鲁迅 “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脸色、瘦、头发、长衫、胡须、烟嘴”这些特征鲜明,而且细节鲜明,“寸把长的头发直竖着” “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是一种近瞧所得,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了鲁迅先生的外貌,从外貌描写中可以体察他的精神,他的斗志,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怀。
二、特征凸显 创意表达
鲁迅的《故乡》中“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此处抓住杨二嫂的外貌特征来写,尤其是“细脚伶仃的圆规”,让读者对人物有了清晰的印象。
《藤野先生》一文中,“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抓住了清国留学生的辫子这一特征来写,那盘起来的“富士山”,那解散的辫子“油光可鉴……还要将脖子扭几扭”。一句“标致极了”,更是把这种丑态推到了顶峰。
三、抓住瞬间 细节扩大
朱自清的《背影》中“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通过动作细节描写、神态描写,作者刻画了父亲攀栏的努力、艰难,从而表达出父亲对“我”的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通过写寿镜吾老先生读书时的“拗过去”的动作特征,让我们感受到老先生当时读书的投入。
四、巧用事件 突出个性
《秋天的怀念》中,“‘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里写母亲要推“我”看花,宽解“我”的心情,然而“我”却因病暴躁。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的动作、表情描写,可以让读者体会到母亲非常在意“我”的内心的感受,怕儿子禁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
莫怀戚的《散步》中,“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这一段话中,通过“我”在散步中,进行到底是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选择时,我”的“走大路”的原因表现了“我”对老人的孝敬,即“敬老”;母亲的改变主意,顺从孙子,则是对孙子的怜爱,即“爱幼”。这样,通过一个极其平常的生活小事,把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一家人尊老愛幼的骨肉亲情都表现了出来。
无论何种方法,何种方式,都离不开一个“真”字、一个“活”字,只要我们用心观察,仔细描摹,一定能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
(同步范文见17页《我们班的唐氏玉哲》,18页《我班有个“齐天大圣”》,19页《钣金工》,20页《我的偶像——老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