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曹醌
摘要:开展教研活动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进步,学校应当驱动各个学科教师以学校课程实施过程和教育教学过程中面对的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践性研究活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字:初中阶段; 教学研究 ;学校管理
新课程改革以来,校本教研受到了学校管理者的重视,学校管理者也采取了相关措施推动校本教研的发展。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研究对象是课程和学生,通过校本教研工作,能够不断地改善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升学校教学质量,推动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教研工作不是拍脑袋的天花板工程,它需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学校的资源特色进行研究。在研究如何提高学校教研活动的有效性这一课题时,我主要从三点出发进行了阐述,分别为:教研必须要立足于课堂、教研工作要具备持久性、教研需要关注学生心理。
一、教研必须要立足于课堂
校本教研是基于学校开展的教学研究活动,主要针对学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最能体现学生问题的地方,聚焦着大量的教学问题,教学研究者立足于课堂开展教研工作,能够抓住教学问题的关键,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另外,课堂具有动态性和生成性,如果不立足于课堂仅仅根据教学案例进行教学研究,无法感受教师在课堂体现的教学机智,也无法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感受。作为一个战士,课堂就是教师的战场,对于“作战”经验的传授,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才更能得到有效的经验和学习。基于此,教师的教研活动必须要立足于课堂开展,开展方式可以是教研小组到一线课堂听不同类型的教师讲课,从一线教师的授课中,学习有效地教学方法、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机智的应用、教师的表情动作管理、如何对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评价等,还要总结他们上课存在的不足,通过分析原因,提出良好且具有针对性地解决策略。
二、教研工作要具备持久性
课堂教学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过程,解决课堂存在的问题并不是一个间断的行为,而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只有教师不断地聚焦课堂、扎根課堂、研究教学存在的问题,探寻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无限可能,才能使教学研究在持续的完善和创新中得到发展。要想使学校教研工作具备持久性,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开展优秀教学案例评比活动,不定期开展关于教学问题的交流会、不定期开展“我的教学机智”演讲活动等等,当学校重视教师的教研工作时,教师对教学研究会更加充满动力。此外,提高教学工作的持久性,学校可以组织各学科教师成立教研小组,每个小组根据当前的教学问题和教学要求,开展教研工作,并向学校教研组提交研究报告。这样做,会使得教研工作的开展更加具有专业性,长期地推广也有助于教研活动的持久性发展。除了教研时间和活动要保持持久性之外,教师对某些教学问题的研究也要保持持久性,比如: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我校初一某教师在讲文章时,将大量的时间放在了学生的朗读和语言分析教学上,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主题思想的解读、写作背景的介绍不够丰富,这样会使教学的情感目标无法实现,也会使学生在进行文章解读时的角度过于片面,同时也无法全面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此,教研组将这节课作为了一个典型的案例,并对该教师的授课方式、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课堂成果进行了分析,从中归纳了存在的教学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此后,教研组在与该教师探讨后,该教师采取了教研组的意见,改变了授课方式,教学的氛围和学生的学习成果,果然得到了加强。虽然课堂教学有进步,但是教研活动依然不能停止,因为课堂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三、教研需要关注学生心理
初中生正是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自尊心强,且由于情感上的早熟渴望摆脱家长、教师的束缚,追求心中的“自由”和所谓的“爱情”,当学生的思想意识出现错误,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况。所以,教师在进行教研活动时也不可忽视学生的心理。
在一次听课的过程中,教师点了一位女同学回答问题,女同学可能是因为没有听讲,也或许是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所以沉默了很久。教师没有想换一个人回答,而是一直通过提醒的方式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可是最终女同学头也不抬,也没有张口说一句话。为何学生会在课堂有如此表现呢?该教师的引导真的对于学生没有任何作用吗?学生为什么连一句“不知道”都不愿意说呢?这些都是教研工作需要研究的问题,而要想顺利地解决问题,除了了解该生的学情,还要了解该生的心理和家庭情况,这样才能使学生冲破心理的负担,更加积极地面对学习。
结束语:
虽然教研工作的开展是一个大方向,很多学校也意识到了教研工作的重要性,但是依然有部分学校流于形式,教研工作达不到提高教师能力和解决教学问题的作用,对此学校和教师需要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切实地深入课堂长久的坚持教学研究,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J].新教师,2017(11):5.
[2]李艳辉,昌丽梅.教研活动有效性的实施策略[J].黑河教育,2014(0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