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合地区小学生不良行为成因及对策研究

2020-09-10 07:22姜凡
中华儿女·海外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小学生

姜凡

摘要:小学低学段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小学生在低学段所养成的行为习惯不仅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也影响着今后的社会生活,因此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低学段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本文以河北承德第一中学小学初中部为例,探讨低学段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对策。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

河北承德第一中学小学初中部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双桥区冯营子镇砖瓦窑村,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地区。通过对该校低学段学生的调查问卷研究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主要集中在学习和在校日常两方面,具体包括上课不认真听讲、不爱预习复习、读课外读物少、学习时不专心、有问题不爱请教、不按时完成作业、在走廊追逐打闹、和父母交流学习的事少、很少帮助父母做家务、折校内树枝、破坏公共设施、说脏话。

结合调查问卷结果和日常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了解,我分析本地区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主要有一下两个方面:

一、家庭因素

(一)地理位置与民风

2005年开始,承德市政府开始以冯营子地区为中心建设“承德大学城”,承德一中小学初中部位于大学城的边缘地带,因此该地区之前一直是乡村,城市化进程开启大约只有15年的时间,发展并不充分。该地区人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并且由于市政规划建设,拆迁户较多,加之近年来的商业发展,使得人民物质生活条件较好,较高的物质条件和较低人民文化素养不匹配。低文化素养使得该地区人民趋向吃喝玩乐等低层次追求,过多的低层次追求会使其更加忽视文化素养的提升,文化素养直接影响人的行为习惯,也对下一代的行为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另外也有一部分物质条件并不丰富的家庭,家长外出打工或忙于工作,对孩子监护工作不够尽职,或由祖父辈照顾,这也导致了孩子不良行为习惯没有人纠正,或被忽视。

一个地区的文化氛围孕育着一方人民的素养,因此该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民风在客观上对低学段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有着客观影响。

(二)家长缺乏教育经验,忽视示范作用

在调查了解过程中发现,有的家长有很强烈的教育意愿,但是自身并无太多教育知识与技巧,不懂得如何帮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在孩子出现不良行为的时候,采取没有针对性办法,这样的办法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例如:有孩子不懂礼貌,家长只会一味嚷、训,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更加不愿意改正。

另外还有的家长没有以身作则,例如家长平时不重视阅读,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孩子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沉迷于电子游戏。

二、学校因素

(一)对不良行为习惯不够重视

学校没有形成低学段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纠正体系,只局限在教师日常发现问题、提醒改正,而每位老师的要求不尽相同。低学段的学生并不能区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样的事,例如:老师提醒学生不要在楼道里大喊大叫,但是上课回答问题又会要求学生大声说话。对于低学段的小学生来说,尤其是一年级的孩子,这种情况非常容易混淆要求,从而不知道自己如何是好。再比如,关于读书姿势的问题,有的老师要求学生将书本倾斜四十五度,而有的老师要求学生将书本平放,于是在孩子在不同的课堂有着不同的行为方式。低学段的孩子遇到这种问题就会不知道到底应该怎么做。对于但这一问题,学校应根据低学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采取一定措施。

(二)朋辈影响被忽略

在校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被忽略了,比如有的孩子喜欢在课桌上涂画,老师没有发现和制止,和他关系好的小朋友就会简单地因为“看起来好玩”,而去模仿。渐渐地,在桌椅上乱涂乱画会成为一种风气,导致教室里的桌椅全部失去了本来面目,而小主人们却无动于衷。

(三)没有树立学生承担公共责任的意识

学校有物业公司负责教学楼内和校园内保洁和维修,这是因为学校面积较大,过多的注意力集中的公共卫生方面会分散学习经历。但这也导致一个问题,就是孩子自己没有付出劳动,因此不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在楼道里和乱扔垃圾、破坏公物。

对于这些不良行为习惯的调查研究,建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正,使得小学生在低学段养成能够受益终身的良好习惯。

三、家校合作

家庭教育是行为习惯养成的第一课堂[1],从出生开始孩子便接受着家庭氛围潜移默化的教育,在学龄前儿童的一些行为习惯就开始养成,比如:说话文明、爱读书、爱整洁等,因此家庭教育的作用是重中之重。学校可定期开展“家长培训班”,帮助家长学习如何教育孩子,帮孩子及时发现问题,并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

四、形成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德育体系

学校应对小学生,尤其是低学段的学生系统规范行为习惯,如:上下楼梯的行走方向、上课听讲的坐姿、教室橱柜内物品的摆放、卫生间自来水的使用等等,细致入微的规范有利于学生明确自己在每一时间和地点的行为方式,也便于教师统一要求和管理。同时也要及时发现并表彰优秀学生,还要将榜样的作用落到实处,不要仅仅停留在表彰,学的方法是“习”[2]。要使榜样在自己的小组、班级、年级起到示范作用,带领其他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一起行动,走向更高素质的层次,朋辈之间共同进步。

五、让学生承担公共责任

树立公共意识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承担公共责任。可以安排班级外的楼道作为该班级对应的“卫生担当区”,并负责该区域内公物的保护。学生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卫生担当区”的工作,以小主人的身份保护自己班级的“卫生担当区”,不仅会使学生更加珍惜劳动成果,从主观上解决了破坏公共卫生和公共财物这一问题,还会让学生在自己的“卫生担当区”里的监督其他同学,从客观上督促其他同学爱护公共区域卫生和财物。

低学段的小学生是一块未经雕琢的原石,经过家庭、学校、朋辈和社会的雕琢,渐渐蜕变成一件精美的玉雕艺术品。“好习惯,早养成,益终身!”[3]

参考文献:

[1]黄大明:浅谈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9(29).

[2]费孝通:乡土中国[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3]劉贤虎: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及新对策[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2).

猜你喜欢
城乡结合部小学生
小学生迷惑行为鉴赏
如何成为泳池里最抢镜的小学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浅谈城乡结合部小学英语教学现状与解决的策略
基于城乡结合部小学家校合作问题的调查研究
“城边村”学校周边环境对英语教学的影响与建议
我是小学生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