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晓峰
在这场疫情之前,相比于钟南山,我们对李兰娟是陌生的。甚至在1月23日,政府欣然采纳她的建议对武汉进行封城时,还在纳闷,这老太太到底是什么来头。
从建议封城,到分离病毒毒株,从亲赴武汉,到发布重大抗病毒研究成果。不过短短半个月,群众的风向就变了,特别是双黄连事件后。甚至有人直言,“我以后只信钟南山和李兰娟了”。
这位73岁老太太,战功赫赫,却深藏功与名;和谒可亲,却堪称巾幅不让须眉的国之脊梁;做过高官,却始终心系苍生。
治病救人,是她最大的快乐
1947年,李兰娟出生于浙江绍兴的户贫寒人家。那年,正值战火连天之际,百姓苦不堪言。父亲患有眼疾,养家的重担全都压在了母亲一人身上。
从小成绩优异的李兰娟被保送到绍兴市第一初级中学,可刚读到初二,母亲就让她綴学了。家里连吃饭都成问题,根本已无力供她上学。看着母亲每天挑着山货走30公里的艰辛,李兰娟抱憾选择了放弃。
准备离开学校那天,她收拾完行李含泪和班主任告别,班主任看着这般场景,便问她:“你自己是不是很想读书?”她赶紧答道:“是的!”班主任建议她请假在家自学一个月,到时候回来参加期末考试。
果然,这个的办法奏效了。李兰娟这次期末考优异的成绩,为自己争取到了继续念书的机会。最终,在多位老师的帮助下,她靠着奖学金坚持念完了初中和高中。那时,李兰娟本以为熬过最困难的这几年,就能顺理成章上大学,然后看到前途的光。
可没等她参加高考,就爆发了文化大革命。别无选择,她只能回老家做代课老师。从小见惯了乡亲们因常年劳作饱受腰背疼痛困扰的李兰娟,脑海里蹦出了一个念头:我想为他们做点事。
在回乡前,她联系上了浙江中医院学习针灸。聪慧如她,无论是教书还是治病,她都干得相当出色,却也再次因为贫寒的家境面临两难的选择一一代课老师,月工资24块,赤脚医生,月工资只有3块。
理想和现实,到底选哪个?要立志成为医生的她,后来想明白了:“只要脑袋里有知识,老师什么时候都能做;可做赤脚医生,就有机会进一步参加培训学习医学。”从此,她风雨无阻,披星戴月,辗转于全村400多户人家之间,当起了赤脚医生。
两年赤脚医生生涯,她走家串户、日晒雨淋、风餐露宿,一根针、一把草地为农民服务。开展常见病治疗、外科脓肿切排、帮助产妇接生、给儿童接种疫苗、健康教育宣传……全村1300多个村民,没有一个不认识她。
当时,恰逢血吸虫病泛滥,眼看着些乡亲因为血吸虫病引发肝癌和肝硬化,无力救治而眼睁睁地死去,李兰娟心如刀割。在两年后,当她有机会踏入医科大学的大门时,她暗暗发誓,这辈子一定做个好医生。
大学毕业之后,李兰娟被分配到浙大一院感染科工作,这里终日和重症病人打交道。上世纪80年代,全国重型肝炎病死率高達80%,目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相继离世,刚刚开始行医生涯的李娟再度体会到医者面对病魔的无力。
个偶然的机会,李兰娟仿佛看到了打破“死亡魔咒”的希望:一位患有重症肝衰竭、昏迷不醒的病人被送到病房,在经过血液过滤透析等一系列“死马当活马医”的治疗后,患者奇迹般地苏醒,并逐渐康复。“血液净化技术会不会对治疗重型肝炎有帮助呢?”初生牛犊不怕虎,从这里起步,李兰娟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肝炎治疗的难题之中。
研制设备换了一茬又一茬,共同创业的同事们离开了一批又一批。在一些人“异想天开”的冷嘲热讽和好心人的规劝之后,李兰娟和她的团队依旧努力钻研了10多年,终于创立一套独特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系统。这套完整的技术规范和治疗方法,使急性、亚急性重症肝
炎治愈好转率从过去的11.9%—举提高到78.9%,慢性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从15.4%提高到43.4%。
如今,以她名字命名的“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已经成为全世界医治人数最多、治疗技术最为成熟的人工肝系统,2005年,李兰娟成为国际上最大的人工肝科研联盟的主席。2013年,以她为第一完成人的“重症肝病诊治的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创新不息,一次次从空白到领跑
作为我国人工肝的开拓者,2005年11月,李兰娟以中国传染病学第一人的身份,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可是,对李兰娟而言,创新永远没有停息。
在研究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的过程中,李兰娟和她的团队发现,肝病的发生和肠道内的微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正常人肠道内的有益菌数量超过有害菌,而重症肝炎病人则相反,也就是说,如果肠道内的“坏细菌”大大超过“好细菌”,则可能对肝脏产生致命性危害。
“在我们每个人的肠道中,有重达一公斤的细菌。细菌的数量是人体细胞数量的10倍,总的基因数是人体基因数的100倍。如果能彻底搞清楚这些肠道细菌的奥秘,或许就能解开重症肝病的发病机理。”李兰娟说。
今天,微生态学研究已经成为国际热点。但20年前,当李兰娟决定投身微生态学研究时,没有人看好她,甚至有人私下认为“这样的研究看不到希望”。李兰娟在微生态领域的第一个博士生吴仲文清晰地记得,在微生态研究的初始阶段,仅厌氧菌的培养就难倒了大家。吴仲文回忆说,他的境遇甚至被许多同学所同情,因为投入这样一项“没有希望的研究”,他的博士毕业论文都可能成为难题。
然而,正是在无数次的失败中,李兰娟带领学生摸索出了门道。最近,她又采用最新的科学技术,通过宏基因组的全基因测序,进一步探索肝病微生态的规律。短短20年,从研究空白到领跑全球,李兰娟团队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在国际微生态领域研究的国际地位。今年3月,在卢森堡举行的第五届国际微生态联盟大会上,李兰娟出任大会主席,这也是中国人乃至亚洲人第一次当选这一领域的主席。
和一些从事科研的人不同,她的工作区域布局独特,楼下是病房,楼上就是实验室。将临床诊疗和科学研究有机结合,凭借着这一法宝,李兰娟在科学探究之路上屡创奇迹。
她通过对H7N9病人体内病毒和活禽市场禽类粪便中病毒的比对研究和基因测序,得出基因吻合率高达99.4%的结论,在全世界首次证实人感染的H7N9病毒来源于活禽。她据此向国家提出关闭活禽市场的建议,使得禽流感疫情很快得到控制。她将此前的人工肝技术和微生态平衡原理用于H7N9病人的治疗,创建“四抗二平衡”的治疗方法,次又一次地将危重病人从死亡线上救回,使浙江重症患者的病死率比全国低4()%。她通过机理研究,快速研发出H7N9的诊断试剂和疫苗,结束了我国禽流感疫苗依靠国外进口的历史。
“目标坚定,行事如风。”李兰娟的同事和学生这样评价她。在位于16楼的传染病国家重点实验室,挂着一幅摄于2014年元旦零时的照片。虽然已是深夜,但照片里的李兰娟和她的学生们却面无倦意、斗志昂扬。“我们在实验室迎来2013年的新年钟声,2014年依然如此。受李老师工作精神的感染,我们每—个人都不敢懈怠。”实验室副主任李君说,他们挂起这幅照片的寓意是,“学习李老师的执着精神,一生一世(谐音1314)呆在实验室”!
“创新,永远在路上。”2015年,李兰娟的科学探索之路仍然没有丝毫停歇。由她所在的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领衔,协同清华大学生物芯片国家工程中心、香港大学新发突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CDC传染病预防控制重点实验室共同组建的浙大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申报成功。作为我国所有科学前沿中,唯一的医学类协同创新中心,这里汇聚了两位诺贝尔奖得主、6位国际学术大师和16个院士。“在传染病防控领域,我们还大有可为”。李兰娟摩拳擦掌、踌躇满志。
杀伐决断,疫情面前屡屡身先士卒
2003年,非典肆虐,整个中华大地都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下。一边是不断攀升的死亡人数,另一边却迟迟找不到病因。当时身为浙江省卫生厅厅长的李兰娟,在得知浙江出现3位非典患者后,當机立断,下达了三道指令:,立刻将病人转移到专业的传染病医院隔离治疗;二,调查并找到所有与患者有过接触的人并予以隔离;三,研究人员连夜采样,对SARS进行深入的细菌分析和研究。
那时候,很多人都觉得她这是小题大做,特别是第二条,显然不合官场生存法则。但李兰娟却力排众议。她顶着巨大的争议和压力,连夜给卫生部长、省委书记、市委书记打电话说明情况。
获得领导支持后,在她的指导下,所有接触过3位非典患者的1000多人,短短夜被就全部找到并隔离。最终,全省隔离观察的人数达到11万人以上。
李兰娟的杀伐果断,为非典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隔绝了传染源却远远不够,李兰娟又开始率团队日以继夜地攻克SARS病毒。只用了短短48小时,就成功分离到SARS病毒,成为最早分离到SARS病毒的单位。面对病人,这位厅长级别的教授又始终保持谨慎的态度。“我们在整个抢救过程中对激素、抗生素的使用都十分注意,只在关键时刻进行合理应用。”也正是这些举措,浙江省创造了治愈患者无一例出现股骨头坏死等严重的后遗症、无一例医务人员感染和二代病人的奇迹。
类似的事件在2013年再次上演,H7N9禽流感来袭。这次,又是李兰娟站了出来,她用5天锁定病毒来源,继而关闭活禽市场有效切断传播源,控制了一场可能在全球爆发的禽流感。
武汉疫情爆发后,李兰娟在疫情一线不停奔波。这也是继2003年非典、2013年H7N9后,她再战防疫最前线。
1月18日,李兰娟同钟南山等人受国务院、国家卫健委委托前往武汉。在武汉,李兰娟作为国家级专家,提出了对疫情的预判,尤其是武汉要采取“不进不出”措施、冠状病毒感染要作为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等重要建议。
1月20日上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李兰娟和钟南山参加了会议。会上,李兰娟就加强疫情防控与救治等提出具体建议;1月22日,她向国家建议武汉必须严格地“封城”。次日,国家就采取了这一措施;1月24口,也就是除夕当天,李兰娟飞往北京,参加科技部紧急召开的关于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情况相关的科学研究部署会议,当晚就乘坐飞机赶回了浙江。
除了不停地做“空中飞人”,不出差的时候,李兰娟的时间也被工作填满。
在浙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人被安排在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之江院区。李兰娟和同事们每天都要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查房、监测感染患者、开讨论会议。因穿戴防护服不太方便,他们在长达几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内不敢喝水、上厕所,工作相当辛苦。
好不容易挤出点休息时间,李兰娟还要接受媒体采访,解除公众对疫情的疑惑。
这样忙碌的日程,对一位73岁的老人来说,其实有些难以消化,可李兰娟却说自己习惯了,并向国家提出自己可以带队去支援武汉,“国家的大事,自己义不容辞。”
热心公益,身体力行展现医者仁心
在李兰娟看来,一个人的成功不是成功,一个团队的成功也算不上成功。作为一名医生,她希望自己能将治病救人的能力发挥到极致。
为使全国各地更多的重症肝病患者享受到先进医疗技术带来的福音,她毅然放弃申报人工肝专利的机会,为确保治疗技术的规范有序,她制定人工肝治疗指南和操作规范,从2001年开始,每年举办培训班,无偿将她的人工肝技术推广到全国。在她的人工肝治疗病房里,常年有全国各地前来学习培训的医生和护士。截至目前,她的李氏人工肝技术已推广到全国31个城市,治疗患者2000多例,显著提高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生存率。
在李兰娟看来,一个有良知的科学家,应该有社会担当的勇气。禽流感肆虐之时,面对人们的恐慌,她带头吃鸡肉,身体力行介绍科学的防范方法,并告诉大家吃鸡无害,极大提振了养殖业的信心。
在李兰娟看来,受益于社会,就应加倍反哺社会。2012年,她与同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丈夫郑树森一起捐资,联袂社会各界力量成立“树兰人才基金”,奖掖在医学科研和临床领域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的中国杰出科技人才。
平日里,我们常说医者仁心,而在李兰娟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这个词的真正含义。
曾有记者向李兰娟提出三个问题:问:“幸福是什么?”李兰娟:“对一个医生来说,幸福就是看着一个个患者恢复健康。问:“科学家精神是什么?”李兰娟:“严谨求实,开拓创新,勇攀高峰。”三问:“院士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李兰娟:“不断攻克科学难题,救死扶伤造福人民。”
也许对李兰娟来说,无论做教授还是做院士,从披上白大褂的那一刻起,挽救病人生命就已成为她一生的职责。把病人治好,才是她从医生涯里最坚定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