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方杰
2020年,上海地铁规划开通14、15、18号线。如此一来,上海地铁将有22条线路(含浦江线和磁悬浮)。四通八达,如同强健的血管,将城市的能量输送到每个角落。
上海地铁自1990年开建以来,乘风破浪近30年,日运送乘客千万量级。上海地铁方便快捷,不过有时也分外拥挤。每日早晚高峰时的人潮涌动,摩肩接踵令人印象深刻。
那么,上海地铁到底哪里挤?什么时候挤?各个站点的人群画像是怎样的?
地铁站点客流量概览
试问上海地铁中,哪些站点的进出站客流量最大?为了解答我们把站点融入至地图上,柱子越高说明客流越大(图1)。
在图1中,超级大站有人民广场站、南京东路站、南京西路站、静安寺站、陆家嘴站、徐家汇站。这6个站点的客流量最多(图中红柱所示)。而主要大站有中山公园站、世纪大道站、浦电路站、东昌路站、上海火车站、陕西南路站、打浦桥站、虹桥火车站、莘庄站等(图中蓝柱所示)。
上海地铁哪里最挤
上海地铁的哪些站点在高峰时间最拥挤呢? 根据量化数据显示,早高峰时间为7∶00-9∶30 (绝大部分的站点在9∶30之前客流有明显的回落)。我们设定,“拥挤度=出入站人群/站口数量的比值”。
按照以上定义,得出上海地铁主要站点在早高峰的出入站拥挤程度(不含换乘)。由图2可见,陆家嘴站是早高峰期间人流最拥挤的站点,莘庄站次之,东昌路站位列第三。接下来是娄山关路站、南京东路站和汉中路站。上海市最中心的人民广场站虽然进出客流大,但是进出站口较多,所以客流拥挤度指数“表现平平”。
哪些站点工作日客流会激增
上海有些站点工作日和休息日的客流差异极大,而有些站点则相差无几。对此,我们具体量化该问题,设置定义,“拥挤度=1-(休息日日均客流/工作日日均客流)”。
由图3可看到,漕河泾开发区站、浦电路站、陆家嘴站是工作日和休息日客流量相差最大的地铁站点。
接下来,再将“早高峰出入站拥挤度指数”和“工作日-休息日的差值指数”,可视化地放到坐标图4上。其中,陆家嘴站、漕河泾开发区站最靠左上角,东昌路站、汉中路站、浦电路站紧随其后。根据之前的分析,这五大站点的客流在工作日会有明显的激增,而且工作日早高峰的出入人群十分拥挤。
地铁站点什么时候挤
上海19条地铁线路,站点数量总和超过300个,不同站点的早高峰时间并不一样。先看早高峰出入站最为拥挤,同时工作日客流激增的二号线陆家嘴站。
从图5中可以看到,陆家嘴站从上午8∶20左右达到出站客流高峰,而傍晚17∶30以后达到进站客流高峰。作为对比,我们来看下笔者工作日进站的七号线上海西北某公园站点人流情况:从图6中可以看到,该站点早上基本是进站客流,晚上基本为出站客流,人群方向和陆家嘴站相反。该站点的早高峰始点时间约为7∶40,比陆家嘴站早了40分钟。晚高峰始点时间约为18∶20,比陆家嘴站晚了近50分钟。
以上两个地铁站是早晚客流流向顯著差异的代表,而大部分站点都是二者之一的形态,不过也有例外(图7)。莘庄站早上同时有进站客流高峰和出站客流高峰(一般地铁站只有一个),两个高峰时间相差40分钟(进站高峰为7∶40,出站高峰为8∶20),晚高峰的时间相差约为50分钟(进站高峰为17∶20,出站高峰为18∶10)。
总体而言,上海地铁大站的早高峰时间大致在8∶20到来,9∶10之前结束,持续时间约为50分钟。人民广场站相对特殊,早高峰时间持续到9∶30结束。
地铁站点客群画像
上海地铁有每日千万级的运送量,而不同站点的客群画像各不相同,有些差异较大。我们挑选几个较有代表的客群画像,管中窥豹。
一是高净值客群。该客群在上海车房兼备,同时资产得分位居前10%。该客群经常出没的轨迹如图8所示,我们发现,该客群出行的时间和普通上班族接近,每天早上从淞虹路站、杨高中路站、世纪公园站、威宁路站等站点进入,前往陆家嘴站、南京东路站、人民广场站、东昌路站、世纪大道站、徐家汇等站点附近的办公区域。
二是高消费女性客群。该客群为年龄小于40岁,消费水平位列前30%的女性。根据图9所示,每个工作日早上,来自黄浦区、静安区、松江区、宝山区、闵行区的高消费女性纷纷前往市中心工作,其中她们最集中的站点是陆家嘴站、世纪大道站、商城路站、静安寺站等站点。
三是信贷参与客群。我们根据信贷的次数、金额、平台数量对借贷做了指数化工作,然后再对上海各个站点进行排名。由表1可知,A类信贷为“网贷+小贷+助贷”,B类信贷参与度为“支付通道+现金贷”。其中,A类信贷参与度最高的客群聚集于徐家汇站、静安寺站、陆家嘴站附近工作,B类信贷参与度最高的客群聚集于人民广场站、陆家嘴站、中山公园站附近工作。
四是旅游人群。旅游人群具有异地消费较多,异地消费档次较高的特点,其出站人数和进站人数最多的站点如表2。笔者在《从便利场景,用数据看“云闪付”62活动》一文指出,二号线的旅游人群较多。旅游人群最常进出站的站点为南京西路站、陆家嘴站、南京东路站、人民广场站等(除中山公园站外),均为二号线沿线站点。
利用大数据透视下的上海地铁站点,画像各异,高峰错落,人群各有特色。其中,陆家嘴站聚集了高净值客群、高消费女性客群、信贷参与客群,他们都在该区域附近频繁活动,使其成为上海和钱关联最为紧密的站点。
三十而立,乘风破浪的
上海地铁和上海人
三十年,上海地铁的陪伴。1990年1月,上海开始建设地铁,1993年上海地铁1号线(徐家汇站至锦江乐园站)开启试运营。南北横穿城市的1号线是大动脉,3号线那时候也叫“明珠线”,4号线还是没有闭合的C字形,以及比4号线更早运营的5号线。后来,上海地铁不断新增线路,不停延长分支,截至发稿已建成19条线路(含浦江线和磁悬浮)。四通八达,客流千万,如同城市的血管将城市的能量输送到每个角落。
2020年,距上海地铁开建已有半个甲子,三十年时光流转,光影穿梭,大楼摩天拔地起,人来人往如潮涌。上海地铁陪伴了我们将近三十年,这是地铁的“三十而立”。当我们把目光从地铁转向其中的乘客,便发现了上海人的“三十而立”。
三十岁上海人的乘风破浪。不同年龄的客群,平均每次在地铁上的通勤时长有明显的变化(图10)。其中时长最多的是三十岁左右的客群,其乘坐时间为0.73小时(43.81分钟)。随着年龄的增长,乘坐地铁的通勤时间会不断下降,53岁客群的通勤时间最短为0.63小时(37.8分钟)。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我们猜测,随着年龄的上升,客群的经济实力大概率会上升,有经济实力购买私家车,或者置换到距离工作地点更加近的居住区。我们利用银联智惠的数据能力统计了不同年龄的有车比例发现,50-55岁的客群有车比例最高,他们可能只在短途乘坐地铁(图11)。
三十上海男儿的负重前行。我们发现,所有年龄段的男性地铁通勤时长都要高于女性,平均来说,工作阶段的客群(24-60岁)中,男性比女性通勤时长每次多0.078小时(4.68分钟)。30岁的男女客群通勤时间长度差最大,约为0.11小时,6.6分钟。按照每天通勤两次算,30岁的男性每天地铁通勤时长1.46小时,比30岁的女性多约14分钟(图12)。
三十岁,年到而立,三十岁,也将乘风破浪。上海地铁,在每一个喧嚣的早晨,每一个静谧的夜晚,都近乎准时(准点率超过99.9%)地将客群送到目的地,风雨无阻,寒暑不论。上海地铁陪伴了我们近三十年,不仅是上海最重要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也是上海这座城市浓重的生活记忆和文化符号。
作者供职于银联智惠,专注于大数据产品和数据商业化应用,长三角大数据经济协调会突出贡献大数据专家
责任编辑:葛辛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