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罗
说起三国时期的那些历史人物,想必同学们都不陌生,或许有些同学还能绘声绘色地讲出几段精彩的故事情节,甚至说到高兴处,也会哼唱起《说唱脸谱》中的“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每每看到此情此景,作为一名工作在一线近二十年的中学历史教师,我心中总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同学们对中华民族光辉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熟悉度与认同感如此之高;忧的是,同学们对三国历史人物的印象受到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三国演义》的影响是如此深刻,没有认识到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有别于严格的历史著作,而是立足于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和历史背景的艺术加工。形象地讲,历史著作是庄稼地里刚刚长出来的麦子磨成的面粉,而文學作品和影视作品则是经过层层工序加工出来的面包。
可能会有同学问:“与三国历史人物有关的‘面粉’哪里有呢?”在这里,老师郑重地向同学们推荐《三国志》,该书作者陈寿(233—297年)是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后,陈寿即开始着手收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的历史,历经十年艰辛,创作了这部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在写作过程中,陈寿始终坚持“真实反映、再现三国的历史”这一基本原则。这种治史态度为历代史学家所推崇,所以史学界对《三国志》的评价极高,将它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前四史”。
相比较而言,《三国演义》虽然以《三国志》为参照,尊重历史原貌,但它毕竟是小说,是对三国时期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演义。就连《三国演义》的研究者们也一致认为,这部小说的内容大约有七成是真实的,来自于《三国志》的记载,余下的三成则是作者根据地方野史传奇、民间轶事传闻进行的虚构、加工、改造和演绎。至于反映三国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为提高收视率和票房收入,制片方更是发挥想象力进行虚构,甚至不惜篡改历史。不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排查《三国演义》以及与三国题材有关的影视剧中对曹操和周瑜这两位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在记载上的失真之处。
曹操:其实我比窦娥还冤
《三国演义》对曹操的评价是:“怀不臣之心,生性多疑,残忍嗜杀”,活脱脱的是典型的反面人物。看到这些字眼,曹操狠狠吸了口气,再也忍不住了,站起身来,鼓足勇气悲呼道:“小罗啊,你把我毁得面目全非,良心不会痛吗?今天我就跟你好好说道说道。第一,你骂我是汉室奸臣。那请问当年汉室倾颓,奸臣董卓窃命、主上蒙尘之际,是谁孤身一人东奔西走,求爷爷告奶奶,为讨董联盟的组建,营造了无比宏大的声势?当董卓火烧洛阳,迁都长安避祸,联盟军无人敢追的时候,是谁独自率领五千亲兵继续西进,在汴水与董卓展开决战?李郭之乱后,汉献帝东迁期间食不果腹、朝不保夕,各地官员却没有一个愿意伸出援手,最后又是谁主动迎接汉献帝到许都,不仅使朝廷不至于陷入困顿,也让汉室皇统得以延续?”
说完一大串话,曹操有些口渴,他抓起桌上的茶杯,将杯中水一饮而尽,放下水杯继续说道:“咱们再来看看第二条,你说我刻薄寡恩、残暴奸诈。为此,还专门编造了我因猜忌而杀吕伯奢一家、借头息众怒、梦中杀人等桥段。不错,我确实杀了吕伯奢一家,但原因是吕伯奢的儿子不仅意欲抢夺我的财物,而且还想报官抓我领赏。至于“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借头息众怒、梦中杀人等,这些话我有没有说过,这些事我有没有做过!你小罗心里面,其实比谁都清楚呢。”
周瑜:其实我也是个大气的人
罗贯中见势不妙,正准备溜之大吉,一只手臂却把他拦了下来。见状,罗贯中只得一边慢慢往后退,一边脸上挤出勉强的笑容,“公瑾兄,好巧啊。”“巧吗?我是专门来找你的!”周瑜气呼呼地说,“你成天瞎写啥呀?器量狭小、忌才妒能、目光短浅,这些词语是在说我吗?”“非也非也,俺这是小说,虚构的,它更重大的意义是具有文学性,而不是历史事实。”“那也不行,你今天必须为我平反!不然我和你没完!”周瑜死死拽住罗贯中的衣裳不放,逼得罗贯中没办法,只好实话实说。
“先说器量,东吴开国元勋程普曾多次赞道‘与周公瑾交,如饮醇醪,不觉自醉’;曹操手下重要谋士蒋干称您‘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就连刘备也夸您‘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器量广大’。瞧,赞扬您的,既有自己同事,还有敌人和对手。这说明您的气度在三国时代是众所公认的。再来说眼界,我为了突出诸葛亮,不仅虚构了很多情节,还‘移植’了您的功劳,比如,火烧赤壁的男主角是您,不是诸葛亮。”
如此看来,演义也好,影视剧也罢,都不是正史,同学们也不要太过于相信了。要想真正与三国历史人物“零距离接触”,还得读读《三国志》。这既是对真实历史的一种尊重,更是对国家民族历史的一份责任。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安宜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