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鱼
一说到勇敢,老师最先想起来的是《绿野仙踪》里的狮子,他的愿望就是要变得更勇敢,不再胆小。其实这也是很多同学的愿望,大家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颗勇敢的心,成为勇敢的人,所以对那些勇敢者也是充满了敬佩,对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英雄气概也是充满了敬意。
古代勇者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也不少,比如说刺秦王的荆轲,他那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至今读起来还让人热血沸腾。节选一段《荆轲刺秦王》,大家先品读一下——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荆轲抱着必死之心,高歌易水之上,不回头,不复还,如此慷慨悲歌之士,如此神勇之人,令人心向往之。
然而,拥有勇敢之心的人绝不仅仅是荆轲这样的侠客和武者。除了这种武者之勇,文士之勇同樣让人动容,请读下文《请使匈奴书》:
军无横草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驽下不习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书吉凶于单于之前。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
这段文字出自《汉书·终军传》,终军当时官至谒者给事中,应该说是不折不扣的文官。但是,文官自有文官的勇敢,当汉武帝想对匈奴用兵的时候,终军自告奋勇,请求出使匈奴。那时出使可是要冒着生命危险的,因为匈奴可不信奉“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现在,我们一起看看终军的上书中是如何说的——
臣毫无在草原上建立军功的经验,五年来空占着近卫的编制。值此边境形势紧张之际,理应奔赴前方,直接参加战斗,却又缺少训练,不谙军事。听说朝廷要派人出使匈奴,去进行决定战与和的最后谈判。臣愿充当使团的一名随员,决心不顾个人的祸福,在匈奴国王面前捍卫我汉朝的尊严。
臣所恨者,只是被认为年纪轻,资历浅,缺乏办事经验,难以独当一面,担负主要的出使任务。
读过之后,我们不难看出,终军上书之时,只是在考虑大汉王朝的尊严,而“决心不顾个人的福祸”,这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林则徐诗中的那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汉武帝读到终军的上书后,提拔终军为大夫,令其出使南越,不幸的是二十几岁的终军在南越被杀,可谓求仁得仁!
无论是武士,还是文官,都有责任在身,那么我们这些平凡之人是否也能拥有一颗勇敢的心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下面的故事中的勇敢之人,就是普通的百姓,还是一个小女孩。我们一起来读《缇萦救父》——
文帝四年中,人上书言淳于意受赂,以刑罪当传,西之长安。意有五女,随而泣。意怒,骂曰:“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于是少女缇萦伤父之言,乃随父西。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新,其路莫由,终不可得。妾愿入身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也。”书闻,上悲其意,此岁即除肉刑法。
这个故事翻译过来是这样的:汉文帝四年期间,有人上书告发官员淳于意受贿。按照当时的刑法应当专车押送他向西到长安受刑。淳于意有五个女儿,她们追着囚车哭。淳于意生气,骂道:“生女儿不生男孩,危急时没有人能帮忙。”这时小女儿缇萦因父亲的话而悲伤,就跟随父亲向西而行,一直到长安。缇萦上书说:“我的父亲做官吏,齐地的人都说他清廉公平,如今犯法应当获罪受刑。我为受刑而死的人不能复生感到悲痛,而受过刑的人不能再长出新的肢体,即使想改过自新,也没办法了。我愿意舍身做官府中的女仆来赎父亲的罪过,让他能改过自新。”皇上听到后为她的意愿感到悲伤,这年就废除了肉刑法。
作为一个女孩子,能够跟着被捕的父亲一路西行到长安,本身就需要巨大的勇气。到长安后,她还能给当时的汉文帝上书,求赎父刑,更是需要拥有勇敢的心。因为她的勇敢,汉文帝看到了令人动容的上书,随后,汉文帝颁布诏书:“今人有过……朕甚怜之。夫刑至断肢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楚痛而不德也,岂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缇萦的父亲就此得救,肉刑这一刑罚也就此废除。一个平凡的女孩子,用自己的勇敢推动了中国古代刑制的改革,中国古代的刑制也从此由野蛮逐渐转向文明。
勇敢之心,不仅武者拥有,文人亦有之;勇者之心,不光官员拥有,百姓亦有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都应该拥有一颗勇敢的心。只有这样,当我们面对灾难、面对不公,才能勇敢前行,才能仗义执言,才能为中华之复兴贡献勇者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