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水平跳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培养

2020-09-10 01:02丁亮
体育时空 2020年13期
关键词:背越式竞技力量

丁亮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0)07-069-02

摘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专家咨询、观察、实验测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提高高水平跳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进行研究。研究认为:1.助跑速度慢、起跳前后两步内倾角、后倾角小、支撑力量弱、技术粗糙是造成中外跳高水平差距的主要原因;2.正确理解、重视速度趋势和双动力起跳理论,选择合理的训练手段并贯穿到跳高训练的全过程,是提高跳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有效因素;3.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有层次之分,相对于低水平选手来说,高水平跳高运动员需要更精细的训练控制,特别需要更多参加大型的正规比赛,来培养稳定的比赛心理,才能发挥竞技能力。在此基础上,对如何进一步提高高水平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高水平跳高运动员;竞技能力

跳高曾是我国田径的传统优势项目,有过五次创造世界纪录的辉煌历史,在理论上、训练方法上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但是随着一批高水平运动员、教练员的退役,我国的跳高运动长期停滞不前,除去个别优秀运动员,整体优秀跳高人才匮乏。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还在训练上。对于一名有潜力的跳高运动员来说,如何结合身体优势形成适合自己的技术风格,如何培养专项力量适应快速助跑、快速起跳的发展趋势,如何通过大负荷训练不断提高竞技能力,以及如何在重大比赛中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都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本课题以中外优秀跳高运动员为研究对象,目的是:1.探讨跳高运动发展的理论和技术现状,分析我们落后的原因。2.将跳高的训练理论同训练实践相结合,探讨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途径。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不同时期我国优秀跳高运动员和国外高水平运动跳高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主要查询2000年以来国内外有关专跳高训练的文章和专著,了解研究现状。

2.专家咨询法:对有关专家进行咨询,了解他们的基本见解和新的观点。

3.数理统计法:用计算机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4.比较分析法:对各种信息、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发现问题,找出原因。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我国优秀跳高运动员成功因素分析

我国跳高运动有过辉煌的历史,从19世纪5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我们在女子剪式、男子俯卧式、背越式技术上3人5次创造了世界纪录(见表1)。这说明当时我们跳高训练的指导思想是科学的,采用的方法是先进的。

运动训练是对运动员身体进行生物改造的过程,身体条件不好意味着必须接受更高的负荷量才能提高人体生物改造的程度。郑凤荣的条件并不突出,她的成功与正确指导密不可分。当时确定了“以全面训练为基础,狠抓技术训练”,以及“全年系统进行大运动量训练”的思路。郑凤荣每周训练11次课,每次4—5h,全年超过320个训练日,远远高于当时的国外选手,从难从严出发,设计成套的专门练习,反复磨练基本技术,在较短時间内提高了全面身体素质,五项全能以3797分创造了全国纪录,很少出现伤病,系统性得以保持,很快掌握了当时较为先进的剪式跳高技术,为破世界纪录打下良好的基础。

倪志钦的发展道路与郑凤荣有很大区别。倪志钦的体质弱,难以承担大运动量训练,而此时的世界纪录保持者苏联运动员布鲁梅尔十分全面:100m成绩10.6s,跳远7.65m,杠铃下蹲190kg。倪志钦要想战胜对手必须形成自己的特色。当时的指导思想和策略是:1.吸取国外先进经验,走自己的道路,最大限度发展倪志钦的特点;2.遵循从专项需要出发和少而精原则,使倪志钦在技术和专门身体素质的某些方面达到甚至超过国外优秀选手;3.专项训练突出强度,适当减少练习次数,技术训练和力量训练都在足够的高度和重量下进行;4.技术上精益求精,大胆改变、改善技术,形成适合自己的技术风格。

加快助跑速度是提高跳跃项目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背越式跳高的最大的特点是可以更加充分的利用助跑速度提高起跳效果。胡鸿飞教练在理解背越式跳高技术实质的基础上,对朱建华的训练充分体现了以速度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不仅在速度素质、技术上突出速度,在力量训练甚至淘汰了大重量的杠铃深蹲练习,而使用较多的徒手专门跳跃练习和轻重量的计时快速蹲起练习,使朱建华的助跑速度、起跳支撑时间、起跳垂直速度、过杆速度超过国外优秀选手。

我国跳高运动员成功因素对我们进行跳高训练的启发是:1.只要训练思路正确,选择方法合理,坚持走自己的道路,我国运动员可以在跳高项目上取得优异成绩;2.必须科学选择突破口,进行严格艰苦的训练,在技术、专项速度、专项力量、心理等方面形成优势,就有可能带动运动成绩的提高;3.要进行训练方法创新,必须通过训练手段来体现正确的思路,先进的理念。

(二)背越式跳高运动发展趋势及我国跳高运动员的差距

跳高项目的制胜因素发展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开发人体重心腾起的最高点与横杆的距离,表现为跳高姿势由跨越式到背越式的演变,背越式使人体重心在低于横杆的情况下,通过背弓动作顺利过杆成为可能,大大提高了过杆效率。第二阶段开始注重开发能力—身体重心腾起的实际高度。在背越式跳高成绩达到一定水平后,又开始挖掘助跑速度、心理的潜力,这对力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从趋势来看,背越式跳高的发展方向表现为:

1.挖掘水平速度潜力,弧线助跑速度不断加快,优秀选手的好成绩多是在快速助跑前提下创造的。

2.跳高技术更强调速度与力量、速度与幅度的完美结合,技术动作具有更高的效率。

3.对力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强调快速力量,包括爆发力和全身各环节力量。由于助跑速度的加快,起跳速度将进一步提高,要求摆动力量、缓冲力量、蹬伸力量更具爆发性,身体各部分协调发挥出更大的快速力量。

4.更加重视挖掘运动员心理潜能,注重通过比赛,培养出稳定的比赛心理能力。

(三)竞技能力的主要体现

现代训练学理论认为,竞技能力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能力,由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和运动智能组成。因此,竞技能力是运动员综合能力的体现。近来研究表明,优秀背越式跳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主要表现为:

1.良好的支撑能力和爆发力:包括最后一步摆动腿、起跳腿的缓冲能力和蹬伸能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不仅髋关节、膝关节蹬伸充分,优秀选手的踝关节力量更加突出。这也是提高助跑速度,挖掘速度潜能的基础。但我国运动员在踝关节的支撑力量和幅度上存在明显不足。

2.快速的弧线助跑能力:研究显示,越是优秀的跳高运动员其助跑速度也往往更快、内倾程度更大,助跑节奏更积极,弧度过大对运动员是不利的。这是由于速度快、弧度小而内倾角度大,身体重心低,身体由内倾转变为竖直的过程就越快,重心升高的幅度大,垂直速度也就越大。

3.摆动腿的摆动能力:实践表明,越是优秀的运动员,不仅摆动幅度大,而且离地后摆动更早、更快。

4.具有连续参加比赛的能力,且能够有效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

从现有的研究结果来看,我国选手与世界优秀运动员有很大差距(见表2)。

(四)以上几组数据说明

1.助跑速度存在很大差距是成绩差距的重要原因。

2.我国选手最后一步偏小。最后步长适度加大,有助于提高助跑速度,全速踏上起跳点,并保证了摆动腿的适度后蹬和摆动腿前群肌的充分拉长。

3.国内运动员后倾角小。在一定范围内,运动员的躯干后倾增大,将增大起跳开始瞬间的右髋关节角,导致摆动腿前群肌拉长,为快速摆腿奠定基础。后倾不足,会提高身体重心高度,影响工作距离。

4.国内选手起跳蹬伸距离明显偏小。主要是踝关节力量、摆腿速度和高度、内倾和后倾角度小造成,直接影响离地速度。

5.我国选手起跳角小。主要是由于起跳腿缓冲、蹬伸力量不足,正心用力效果差,身体过早倒向横杆。

6.起跳距离与起跳角搭配不当,重心最高点不在横杆垂直上方,过杆效果低。

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与世界优秀选手的差距是多方面的,助跑速度慢、支撑和蹬伸力量不足、身体内倾和后倾角度小、技术粗糙是主要的原因。

(五)双动力起跳理论的运用

我们必须对背越式跳高的发展趋势和现代跳高理论进行深刻的思考。从技术结构上看,早期跳高技术理论认为,起跳阶段是指起跳脚着地至离地的单腿支撑动作过程,这不符合跳高技术的整体观、系统观,容易割裂倒二步支撑与起跳的紧密联系。从动力学角度看,早期理论认为,人体产生过杆速度的动力是由起跳腿工作肌肉完成退让与克制工作所获得。这种把起跳腿支撑蹬伸作为跳高唯一起跳动力的观点是片面的。后来的跳高理论开始重视摆动腿的作用,但更多是从技术环节层面,认为摆动环节处理得好对起跳有积极意义,但没有重视其动力作用。

近来,有些学者提出了双动力起跳理论。认为起跳的动力来自于两个方面,摆动腿的支撑效应是第一动力源,是起跳腿蹬伸效果的前提条件,起跳腿的蹬伸是第二动力源,蹬摆效果是摆动腿支撑效应的表现与进一步发挥。双动力起跳技术理论认为,跳高起跳应从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开始蹬伸瞬间起至起跳腿的离地瞬间为止。最后一步助跑摆动腿的着地缓冲是起跳第一动力源的准备阶段;起跳腿的着地缓冲是起跳第二动力源的准备阶段。摆动腿的支撑效应与起跳腿的蹬伸效果共同构成了背越式跳高的动力源。

研究结果支持了这种理论。表3数据表明,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的着地支撑、迅速前摆与起跳效果、运动成绩高度相关。说明背越式跳高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着地支撑、快速前摆的效能是提高成绩的重要动力因素。这就为改进跳高技术、提高专项竞技能力拓宽了途径。

(六)以赛促练,提高比赛心理能力

心理能力是竞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跳高是跨越障碍的运动,每次越过横竿都意味着一次心理考验。有研究显示,我国运动员在重大国际比赛中普遍存在“克拉克”现象,有近60%多的运动员在比赛中不能发挥自己的最高训练水平。这与参加比赛机会少,缺乏大赛锻炼有直接的关系。

当年郑凤荣一年比赛24场,最终破了世界纪录,倪志钦、郑达真、杨文琴每年比赛17、18场,最后在重要的比赛上创造出好成绩。朱建华在1983年6月跳过2.37m第一次打破世界纪录,8月首次参加世界锦标赛仅跳2.29m获第三名,1984年6月第三次打破世界纪录越过2.39m横杆,但8月份的23届奥运会只跳过2.31m获得铜牌。这说明,运动员在达到较高的水平后,如何通过比赛积累大赛经验,稳定比赛心理,是值得认真考虑的问题。也说明心理素质是影响高水平跳高运动员的重要因素。但实际情况是,只有少数优秀选手才有更多的大赛机会,其他队员很难得到正规大赛的锻炼,这对田径运动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是不利的,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比赛安排、包括举办比赛的计划性,为有潜力的年轻队员提供更多的参加正规比赛的机会。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由于思路、方法的创新,分别在大运动量全面训练、专项能力训练、速度训练上超过国外选手,形成自己的突出特点,是我国早期在跳高运动史上取得成绩的主要原因。

2.目前的落后状况,主要是由于我们对跳高运动速度发展的趋势理解不深,没有将速度因素更有效地贯穿到技术训练、力量训练之中,而造成运动员助跑速度不高,内倾偏小,力量与速度不平衡、支撑力量弱、技术粗糙所致。

3.正确理解跳高运动的制胜规律,坚决贯彻速度优先和双动力起跳技术理论,并落实到具体训练的方法手段之中,是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有效途径。

4.适当增加比赛,以赛促练,是跳高竞技能力的有效途径,尤其需要通过更多正规的比赛来积累比赛经验,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才能保证竞技能力的稳定发挥。

(二)建议

1.加强对跳高发展趋势和制胜规律的研究,积极贯彻速度优先和双动力起跳技术理论,并体现在具体的训练手段和整个训练过程之中。

2.对高水平跳高运动员的专项素质训练必须实行精细控制,在助跑速度、起跳力量、支撑力量、摆动力量等能力上有所突破。特别是要加强踝关节支撑力量和柔韧性的训练。

3.提高对技术含量的认识,在助跑路线弧度、弧线助跑的后倾、起跳前的内倾、杆上技术等方面细化要求,形成适合自己特点的技术类型。

4.以赛促练,有计划地安排更多的正规比赛,通过提高运动员比赛心理承受能力,保证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稳定发挥。

参考文献:

[1]赵连甲.跳高训练法[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

[2]谢亚龙.中国优势竞技项目制胜规律[D].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

[3]文超.田径运动高级教程[D].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4]王保成.田径运动理论创新探索[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5]孙守正.跳高[D].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6]李国东,赵连甲.现阶段中国男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助跑最后一步至起跳的技术分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

[7]苏斌,吕乙林.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理论创新研究[M].第十四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2004.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

猜你喜欢
背越式竞技力量
竞技精神
不进步就是退步
花与竞技少女
背越式跳高的专项素质训练
竞技体育
同台竞技
从自然中吸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