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微博:@孜黎c
写这篇专栏时,我刚好拿到《摘一颗青梅》连载第一期的样刊。
怎么形容,我在开心的同时,有隐约的不真实感。
这种不真实感并非由于我从未想过这一天,相反,我想过太多太多次,所以当它真正来临时,我反而生出一种不知所措的失真感。
短篇出身的作者,可能大多想过,有朝一日,要有一本自己的书。我也不例外,然而,我总是对自己说——还不是时候。
要再等等,等多写一些短篇、等觉得自己有能力驾驭那么长的故事、等……等着等着,差不多两年过去了。
2019年是我近几年来最为忙碌的一年,各种琐事将我的闲暇时间压缩得所剩无几,一整年,我完成的短篇寥寥可数。某天,我和朋友感慨——大概自己离封笔不远了。
直到这年的最后一天,朋友和我聊天,不知怎么又聊到了长篇的事,她那时正在存稿,便催我也一起,我嘴上应声说好,其实心里完全没有底。
好像前路遥遥,我离写长篇还有好远好远的一段距离,这么一想,我就更加丧气了。
是洗完澡出来找吹风机时,我一弯腰,看到了藏在桌子下的十来本杂志。
因为平常我懒得取快递,样刊地址都填的家里,但偶尔在学校的书店看到自己上刊的杂志,也会顺带买一本,不知不觉间,倒也积累了不少。
我鬼使神差地抽出其中一本,封面上的大标题是一个正在连载的长篇,让人很难不注意,我愣了愣,恰巧这时,朋友接连发来几条新消息。
就是那一刻,我心底有了答案,告诉朋友:我觉得自己应该努力写一本长篇,算是对这个笔名的交代。
更巧的是,这场对话后没多久,早早来问我今年要不要试着给她写长篇。
然后我磨磨蹭蹭拖了两个多月,终于一鼓作气交了前三万字,再然后,就有了现在和大家见面的“青梅”。
我时常丧气,但也时常觉得自己很幸运。
比如刚开始写短篇,在经历几次退稿后开始自我怀疑,决定再寫最后一篇,如果还不过,那大概是我真的不适合讲故事。幸运的是,当我在“坚持”与“放弃”间徘徊时,收到了第一封“等终审”的回信。
尽管那只是过了初审,尽管那篇稿子,最后还是没能和大家见面。
但从收到这封邮件开始,我已经不太在意那篇稿子能否通过终审了,我更在意的是,终于,终于有了一点肯定的回音。
于是我瞬间振作,很快完成手上写到一半的新稿,幸运的是,这篇有了好的结果。
又比如,每当我陷入自我否定的旋涡,总会收到很暖心的私信或评论,是这些珍贵的反馈与鼓励,支撑我一步步前行至此。
再比如,这一路走来,并不那么擅长主动社交的我,幸运地拥有了相互打气的朋友、始终没放弃我的编辑,以及上面提到的,很可爱的读者。
我们因文字相识,也在文字里得到治愈,我感激文字带来的这场奇妙之旅,也感激当初选择坚持的那个自己。
写到这里,歌单很应景地跳到周深的一首歌,歌里唱:你灵魂深处/总要有这样一个地方/永远在海面漂荡/在半空中飞扬/永远轻盈永远滚烫/不愿下沉不肯下降。
那就祝愿大家,保持热爱,永远轻盈,永远滚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