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蒂《五首夜曲》的和声技法探究

2020-09-10 07:22张娅
今古文创 2020年34期

【摘要】 《五首夜曲》是法国作曲家埃里克·萨蒂创作于1919年的钢琴独奏作品,也是其晚年力求创新的经典之作。在《五首夜曲》中,萨蒂去掉了创作中期以降的怪诞曲名,转向纯音乐创作领域;同时放棄了传统的功能和声,在模糊调性、创造梦幻朦胧的夜曲氛围的大方向迈进。本文以《五首夜曲》中的和声技法为主题,从总体的和声思维深入到其在五首作品中的整体布局。通过非三度叠置和弦与平行和弦的具体表现特征为切入点,探讨萨蒂在其晚期作品中崭新的和声语汇,以及独立音程在建构其和声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

【关键词】 萨蒂;五首夜曲;非三度叠置和弦;平行和弦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4-0062-03

一、萨蒂在《五首夜曲》中的和声思维

埃里克·萨蒂是介于19-20世纪之交的法国著名作曲家,其创作领域主要集中于钢琴独奏、声乐与戏剧配乐等。

根据学者罗洛·梅耶斯 ,以及帕特里克·高尔斯在《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中对20世纪法国作曲家的概述,现学界通常将萨蒂的创作时期分为受神秘主义影响的创作早期(1886-1895年)、受怪诞思想影响的创作中期(1897-1915年),以及以戏剧配乐为主的创作晚期(1916-1925年)。

《五首夜曲》创作于1919年,正值萨蒂的创作晚期——此时作曲家放弃了中期素以怪诞曲名为主的创作手法,转入了简约精致的纯音乐创作范畴。萨蒂曾于1919年8月在写给友人瓦伦丁·雨果的信中强调了五首夜曲的创作顺序,称“前三首(夜曲)创作得还不赖。第一首起前奏曲之用;第二首更短且更柔和——很有夜曲的格调;第三首,正如你所见,是首更快且更有戏剧性的夜曲,比第一首稍长。我为三首夜曲形成了一个整体而欣喜——尽管第一首实际上最好。”在此之后,萨蒂本想再创作三首,但最终未能如愿,后余两首共组成全部的《五首夜曲》。

总体观之,萨蒂的五首夜曲在调性(尤其是前三首)、拍子等方面变化不大,体现了他试图构筑“整体”的创作思路。

但与约翰·菲尔德、肖邦等作曲家创作的夜曲不同,萨蒂在其《五首夜曲》作出了两个较大的变化:第一,未采用肖邦时期夜曲常见的三段体ABA结构,并以B为中轴形成调性与节奏的对比,而是均采用了一段体与两段体,其中第一首、第三首为两段体,第二首、第四首、第五首为一段体,较之前的夜曲结构更显短小,在主题写作上缺乏戏剧性变化;第二,萨蒂削弱了传统夜曲的调性音乐,在《五首夜曲》中,其创作早期标志性的、丰富的和声色彩,创作中期频频使用的对位,以及对传统三和弦与七和弦的热衷均有明显减弱。

造成第二点的原因与萨蒂对传统和弦的音程重新设计、并因此形成的非三度叠置和弦——二度、四度、五度等音程建构和弦,以及平行和弦具有直接关系。

在创作《五首夜曲》之前稍早的1918年,萨蒂即向友人罗杰·沙特克阐释了其创作晚期的和声思维,他称“对和声的感觉应像对待旋律那样。对研习音乐的学生而言,基于旋律的严肃考试应由与之相配的和声练习所组成。一段旋律如果没有恰当的和声,就像风景画失去了色彩。旋律中的和声构建是十分丰富的,而旋律仅仅是音乐表达中的一部分。不要忘记旋律是理念,是作品的目录和结构。而和声是明灯,是作品的展示与映像。

在音乐创作中,没有必要遵循‘学院规则’,‘学院’除了锻炼基本功别无他物;而音乐创作却有其美学目的存在。”

由此可看出,萨蒂虽对彼时学院派颇多微词、理解亦有所偏颇,但也表现出他对作品中和声建构的重视。

非三度叠置和弦即不按传统的三度叠置构成的和弦。在此基础上,对音程的独特运用是萨蒂《五首夜曲》在和声乃至整部作品中的重要一环。

此前传统的夜曲作品多以三度叠置形成三和弦、七和弦乃至九到十一和弦,但在萨蒂的《五首夜曲》中多以二度(转位七度)、四度(转位五度)、五度(转位四度)为主,用20世纪初新颖的和声形态将沿袭自19世纪的夜曲进行了适度的改良。

学者梅尔斯认为,夜曲的“风格更为简练、纯粹,摒弃了之前的感官表达;但因夜曲中包含的忧郁感,致使作品给人以漠然的感觉”;同时梅尔斯对其和声设计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不容置喙,(萨蒂的)夜曲在和声方面表现出显而易见、充满趣味的变化:频频出现的四度和五度音程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但在和弦连接方面却如椭圆形、创造出具有疏离梦幻的效果。”

萨蒂在建构《五首夜曲》具体的和弦形态时,有两个重要的创作前提:其一,萨蒂虽在《五首夜曲》中利用大量的非三度叠置和弦、平行和弦有模糊调性的趋势,但并未就此消解传统的调性音乐,正如学者梅尔斯所言,“创造出具有疏离梦幻的效果”才是其创作目的。

《五首夜曲》均有明确调号并强调主调性的总领作用,前三首均以D大调为主,后两首位A大调与F大调,并在乐曲中途按夜曲顺序先后暂转至A大调、g小调、G大调、d小调与g小调。

但值得注意的是,萨蒂在《五首夜曲》的结尾虽均结束于主调,但有意以省去或滞后三音的方式削弱传统和声终止式的力度。

削弱终止式在萨蒂早期的钢琴作品中便有所体现,在其创作的三首《吉姆诺佩蒂亚舞曲》中,均在正格终止的外框下将导音降低半度。

这种手法在其晚期的夜曲中又有所区别,在第一首夜曲结尾时,萨蒂虽然在D大调采用了IV-V-I的传统终止,但故意将Ⅳ级与V级上的三音B与升C滞后出现,同时在回归I级时又故意省去三音,带来终止式的不完整感。

其二,《五首夜曲》中出现的非三度叠置和弦占据相当篇幅,其中二度音程(大二度与小二度)多用于分解和弦,四度音程作为五首夜曲最重要的音程,无论横向的分解和弦还是纵向的柱式和弦兼有之。平行和弦则多不参与主题构建,多以三、六度出现于伴奏中。

其三,除平行和弦与非三度叠置和弦外,萨蒂在创作《五首夜曲》的音乐主题时,多次采用了中古调式:如第二首夜曲的主题采用弗里吉亚调式,第五首主题采用了混合利底亚调式。

但与传统的中古调式不同,萨蒂在其中安插了以大跳音程为主的重复音型,如在第二首开始即运用过了四度音程的大跳以区别于中古调式的处理。

二、非三度叠置和弦与平行和弦在《五首夜曲》中的应用

正如上文所述,萨蒂在《五首夜曲》中主要采用了二度、四度等非三度叠置和弦,以下笔者将结合夜曲的具体情况进行分述。

在《五首夜曲》的第二首中,萨蒂在D大调中大量运用大二度(转位为小七度)、纯四度、纯五度音程。萨蒂曾对第二首夜曲的和声设计做过阐述,称“在和声方面,主要采用大二度,纯四度与五度。有时候这些音程会形成增和弦或减和弦。绝不用八度,特别是纯八度。”

从中可看出,萨蒂在设计夜曲的和声时,已有意识地在打破常规,探求崭新的和弦效果。第二首夜曲开始,萨蒂即采用了连续性的二度音程作为分解和弦,在传统的夜曲框架中营造出独特氛围。

这里所指的传统夜曲框架,是萨蒂沿用了约翰·菲尔德、肖邦等作曲家擅长使用的右手弹奏长线条旋律、配以左手的分解和弦的形式。

但从第二首第一小节开始,萨蒂即在左右手的纵向上建构大二度音程(转位为小七度),按附点四分音符为单位,第一小节依次为E与升F,A与G,升C与B,E与D。

大二度与小七度均为不协和音程,但萨蒂巧妙地将二者隐藏在传统夜曲的伴奏织体中,从而不易令听者察觉,故其远不如传统的不协和音程刺耳。

萨蒂对二度音程的使用也是循序渐进式的,其第五首与前四首又有所区别。在第五首中,萨蒂采用了第二首中刻意规避的小二度。在第五首夜曲的第1小节,萨蒂在左手伴奏中固定地采用了E-降B-B、A-升C-D、降B-F-升這样减五度配以小二度的音程组合,形成更具半音特征的音响效果。

四度音程在萨蒂五首夜曲中所占比重较大。在第三首夜曲的第9小节处,以附点四分音符为单位,在每拍先后形成F-降B-降E、D-G-C、E-A-D-G四个四度叠置和弦。

另在第四首夜曲的前两小节中,若将两手在同拍所弹悉数计入,可发现萨蒂在其中做了大量的四度音程叠置和弦,按先后顺序有:B-升F-升C,E-D-A、E-B-F、升F-升C-升G等,较传统夜曲而言形成更丰实紧密的伴奏效果。

除了非三度叠置和弦外,平行和弦在萨蒂的《五首夜曲》中亦有重要作用。平行和弦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用等音程形式行进的和弦,其在法国印象派作品——如德彪西的《24首钢琴前奏曲》中应用广泛。

平行和弦虽兴盛于印象派音乐,但在夏布里埃、萨蒂等人的钢琴作品中已有出现,如夏布里埃的小品集《如画小品》,另在萨蒂的《五首夜曲》中也有所体现。如在第一首夜曲的14小节,萨蒂虽以附点四分为界形成平行五度,其实质却是由升C-E-升G、C-E-G、B-D-F、A-升C-E四个原位和弦所组成的平行三和弦。

而在第五首夜曲中,萨蒂更将平行三和弦简化为以单个音程为单位形成的音块进行陈述,以塑造出不同于传统夜曲的神秘氛围。

在第五首夜曲的前4小节,萨蒂即运用了大量的平行三度、六度予以展示,同时在此采取了不同的音程密度:第1至第3小节前半段以右手的宽线条主题为重点,但从第3小节开始,平行三度开始以更紧密的方式呈现。

三、结语

19-20世纪初,在法国印象派音乐大行其道之时,同为法国作曲家的萨蒂,却用其独特的和声语言成为与印象派并行的、具有彼时代表性的范例。

如上文所述,萨蒂在其《五首夜曲》中的曲式结构、节奏等方面体现出不落窠臼的创作思想,同时他将传统夜曲的和声设计作为切入点,其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三度历来是构成稳定的和声体系的基石,但在《五首夜曲》中萨蒂刻意回避三度,而是利用二度、四度等非三度叠置和弦,将被传统视为不协和音程的大二度与小七度呈现出戏剧性的音乐张力,在保持调性音乐的基础上通过终止式的弱化,对夜曲结构乃至和声进行适度、渐进性的改良,以达到模糊调性之用。

第二,大量运用了对音乐主题起辅助之用的平行和弦,在此基础上,萨蒂甚至将平行和弦进一步简化为平行的单个音程,通过音程的疏离或密集呈现不同于以往夜曲伴奏的特殊效果。简言之,萨蒂的夜曲创作是在菲尔德、肖邦夜曲的基础上又一次在和声方面的飞跃。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不论是上述两个方面中的哪一点,萨蒂均强调了独立音程对建构夜曲整体和声思维的重要作用。

萨蒂虽不像同时期的法国作曲家弗雷一样,将夜曲作为贯穿职业生涯始终的重要体裁,但其《五首夜曲》却通过在和声技法上的大胆突破、适度改进,成为20世纪现代音乐中不可多得的佳品。

参考文献:

[1]Myers.ErickSatie.New York:Dover Publictions.

[2]Robert Orledge.Satie the Compose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William Austin.Music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Norton & Company.

[4]Lindsey Peters.ErickSatie and his influence on music in Franc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University of Richmond.

作者简介:

张娅,女,音乐学硕士,讲师,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创演系军旅音乐表演教研室主讲教员。多年来从事《基本乐理 》《和声学》《西方音乐史》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