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梅洛庞蒂是20世纪法国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本文在详细理解梅洛庞蒂重要原著文本的基础上,试图对梅洛庞蒂的整体思想作一个全景展示,从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梅洛庞蒂的美学思想,并针对其为当下文化发展所能带来的影响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 梅洛庞蒂;美学;意向弧;肉身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4-0039-02
一、梅洛庞蒂思想的哲学背景
梅洛庞蒂的哲学生涯开始于对笛卡尔的二元论的反抗。主导着文化的笛卡尔传统告诉人们,当有所意识的时候,首先觉察到自己或者自己的观念。意识被理解成一个保护罩或者一个封闭的幽室。心灵装在一个盒子里。印象和概念发生在这个密闭的空间,人们的意识指向它们,而不是指向外面的事物。梅洛庞蒂认为,人的生命不能从一些预先假定的心灵和身体、主体和客体之分的二元论前提得到满意的解释。这种二元论通常把身体极其重要的作用排除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之外。心灵和身体之间并不存在清楚的区分,梅洛庞蒂后期还提出了“模糊性”这一概念,以求通过“模糊性”来达到“身心不二分”的明晰性。梅洛庞蒂得益于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非常欣赏胡塞尔认为危机的解决应该到生活世界概念之中寻找的姿态,以及这一生活世界可以为科学说明和假设提供一个客观的和普遍的基础的观点,梅洛庞蒂试图对生活世界进行真正的、多方面的描述。
梅洛庞蒂诠释的人与世界的关系可以归纳为“人在世界上存在”。其思想有力地驳斥了主客体二元对立的,人与世界是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显然,世界的存在并非是为了让人类掌握其客观规律,世界是让人的感觉和想象得以诞生的场域。
二、梅洛庞蒂论述中的美学思想
(一)无身心二分——意向弧。笛卡尔的思想实验给予他一种迫使他怀疑所有东西的立场,因为他可能总是被其身体和感官所欺骗。这样,笛卡尔就觉得受到了理性的驱使,要把获得即使是一小点确定的知识和真理的机会都置于无躯体的心灵(理性主义)之中。而确定的知识和真理对他来说就是科学的基础。笛卡尔因此贬低了所有通过感官获得的认识。
梅洛庞蒂通过意向弧的提出,力证人的能动性恰恰是借助身体得以进行的。 他认为在借助知觉认识世界的时候,世界的实在与主体中间隔着一个弧圈,这个弧圈里有对过去的记忆,对未来的判断,物质的和道德的处境。对任何事物的打量都要透过这一弧圈,而在选择透过自己一部分的道德观念或经验来认识客观实在时,就转动了意向弧。最简单的例子莫过于视觉上的成像,例如窗外的一棵树对人来说是可见的,但如果不转动身体面向它,它就不存在于知觉场中。还可以调整视觉的焦点,当视觉聚焦这棵树时,看到了它的嫩芽,当视觉聚焦于远方的白云时,这棵树就成了模糊的图景。视觉之外,也许会调动回忆,发现这棵树颇似老家门前的那棵树,于是知觉场中出现了一棵更独特的树,它是当下存在的这棵树与回忆中那棵树的重叠体。
(二)无主客二分——肉身。梅洛庞蒂对主体客体二元对立的批驳是从对科学的批驳开始的。《眼与心》开篇第一句便是“科学操纵事物,并且拒绝栖居其中”。他毫不掩饰地指出科学的态度是错误的:把任何存在都看作是一般客体,仿佛它对于人们来说,既什么都不是,又注定为人们的人工技巧所利用。梅洛庞蒂认为主体—客体关系的真理发生在主体—客体前反思的关联中,发生在最终把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联结在一起的关联中。梅洛庞蒂指出,每一个主体都可以成为他者观察或相互作用的客体,而这一客体又可以成为主体。
梅洛庞蒂的思考在这里仍然是从身体开始的,身体同时是能看的和可见的。身体注视一切事物,它也能够注视它自己。它能够看到自己在看,能够摸到自己在摸,它是对于它自身而言的可见者与可感者。身体是一个两层的存在,一层是众事物中的一个事物,另一层是看见事物和触摸事物者,这个存在将这两个属性聚于自身,它对“客体 ”范畴和“主体”范畴的双重归属揭示了这两个范畴之间奇妙的关系。
身体触和看,不是因为它有可见的在它面前作为对象,而是可见的已经包裹了它,它们甚至进入它的内部,它们在它之中,它们里里外外覆盖着它的目光和它的双手。 身体能触到它们和看到它们是因为它已经加入到了事物之中,与事物交织在一起。梅洛庞蒂用肉身(la chair)这一概念来描述这种关系,这里的肉身不是物质。用梅洛庞蒂的话来说它是可见的盘绕在正在看的身体之上,可触的盘绕在正在触的身体之上。 梅洛庞蒂用肉身这一概念来命名存在者之间的关系。梅洛庞蒂认为这一概念更接近于前苏格拉底希腊哲学中的“元素”概念,作为一种生发性质料,没有位置却又无处不在。
至此,便能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艺术关系为什么是可逆的。艺术家由于把自己的身体交给了世界,才能把世界变成许多的画。身体把事物置于自己的四周,所以事物也进入到身体的肉体之中,事物成了完整的身体的一部分。所有的认识都意味着共生,灵感(inspiration)一词就是最好的范例,因为吸气(inspiration)这一行为有难以区分的主动与被动。
(三)回归原初世界的努力。在生命的开始,人们拥有朝向处境的自由和自然的态度和行为。这是一种前反思的纯粹经验,即有关人们和世界关联原初的、前认知的和经验上的真理。但是当被教导该如何观看世界,当“学习观看世界”的时候,这种自然就不存在了。在梅洛庞蒂看来,这就是Kulturwelt(文化世界)的开始。 这种文化世界是社會、哲学、心理学、道德等会训练人们去看的世界。在文化世界之外,人们仍然受限于身体而无法越出自己的主观性。如果没有身体,没有感觉,就不能很好地认识各种观念,而观念是不可进入的。每当想立刻进入或把手伸向观念时,或剥开它的壳,或撩开面纱看它时,就强烈地感到这种企图是错误的,就强烈地感到它随着人们靠近它而远离。解释并不给人们提供观念本身,解释只是观念的第二个版本。
因此梅洛庞蒂强调道关键在于描述而不是解释,他认为哲学的任务不是认可和实在本身接触的不可能,或认可不值得和实在本身接触。同样哲学的任务也不是让人脱离世界,获得一个观察世界活动的“客观的”地方。哲学的任务正好相反。应该探索的是和世界接触的方式,接触世界最原初的层面,接触自己就处于其中的这个世界。
三、梅洛龐蒂美学理念的现代价值
(一)重新审视欣赏者与作品的关系。梅洛庞蒂提出意向弧其实暗合了康德提出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康德认为,面对一件作品的时候,调动各种认识能力,这些认识能力不是为了知识,不是为了道德,也不是为了教育,而是为了它们本身具有一种协调活动,这种协调活动好像是趋向一个共同的目的一样相互配合着,但又没有目的。而意向弧的转动活动与康德提出的审美过程中协调活动十分近似。
梅洛庞蒂的意向弧让人们意识到现象的实在是作为有意义的整体——作为现象场而呈现出来。这种现象场同时包含着人们的意义的前景和背景。这些前景和背景根据注意点的随意改变而突出或隐退。因此,这些前景和背景所具有的意义会随着知觉的变化而改变。例如有一个立方体一样的雕塑,不管从任何视角欣赏它,呈现可能至多三个侧面,其他侧面则都是缺席的。但是可以围绕立方体走一圈,或者把立方体拿来转一圈,随着在场的侧面走出视野,缺席的侧面将会进入视野。当转动立方体或者围绕它行走的时候,潜在知觉到的东西悄悄滑入缺席状态;它变成曾经被看到的东西,原来实际知觉到的东西则悄悄滑入缺席状态;它变成曾经被看到的东西,成为只是潜在地被再次看到的东西。而在主观方面,空虚的意向变成了充实的意向,充实的意向则变成了空虚的意向。
作品通过这一认识过程形成了自身的厚度,可见性背后的不可见性被人所认知进而活跃在人的审美活动中。以游戏作品为例,审美能力的调动就需要设计好可见性与不可见性的转换规律,为玩家构造一种隐形的有待发现的互动反馈,而不是在UI界面以显性的规则来阻挠意向弧的转动。
(二)唤醒文化与技术的有机联系。梅洛庞蒂的身体哲学从历时性的角度来看,是继承了胡塞尔对笛卡尔等人孤立心灵做法的反抗,反抗二元论的主张在梅洛庞蒂这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梅洛庞蒂在这里寻求一种模糊的境界,以至于身心交织在一起,不能再被分离,主客交织在一起,无法做出明显的区分。从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和质料之分开始,人类一直在试图分析存在,将存在解剖成可变与不可变的成分。时至今日内容和意义成了有价值的可变成分,媒介和技术成为了机械的不可变成分。人只是根据自己的功利需要先制定出一个先验框架,就像把一张网撒到海里,在收网之前你就知道小于网径的东西不会被捞上来。
现代性给现代生产活动带去了分化性和独立性,也给文化生产带来了内容为王的意识形态。文化内容创作与技术媒介的发展中间一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两者之间缺乏梅洛庞蒂“肉身”式的有机联系。如果看到一件作品是有价值的,同时看不到这件作品整体状态的一个组成部分(技术手段)的价值,那么可能得出另外的组成部分(内容)就应该具有属于整体状态的全部价值的结论。但实际上,整体可能是有机的,另外的组成部分单独抽离出来也会失去其价值。
参考文献:
[1]莫里斯·梅洛庞蒂.可见的与不可见的[M].罗国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2]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M].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莫里斯·梅洛庞蒂.眼与心[M].杨大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丹尼尔·托马斯.梅洛庞蒂[M].关德群译.北京:中华书局,2014.
[5]艾曼努埃尔·埃洛阿.感性的抵抗[M].曲晓蕊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
崔程尘,男,彝族,云南昆明人,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