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我国新一轮教育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各个学科需从自身学科价值和特性出发,构建具有学科特征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就体育学科而言,构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是大势所趋。为此,本文就从体育核心素养要素出发,探究如何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核心素养。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小学体育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0)08-060-02
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框架的形成,不仅指明了我们将来“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也刷新了新时代教师的教学目标,为教师提供了“应该教会学生什么样的能力”的依据。不言而喻,教师作为教学的传递与引领者,对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培育与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教师的教学方式更是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态度,也影响着学生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体育教学课程改革迫在眉睫的一项工作。
作为一线体育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创新体育教学方式,即响应国家的号召,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又把核心素养的各个要素有机融入体育课堂教学当中去呢?下文就将对此做详细论述。
一、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要素简介
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由体育精神、运动实践、健康促进三个维度组成,并具体划分为六个要素:体育情感和品格、运动能力和习惯、健康知识和行为。它们之间既有一定层次性又协调统一,从精神层面到身体活动,最终指向健康。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运动技能,还要在掌握技术的同时培养顽强拼搏、善于合作等优秀品质,提高参与比赛和观赏比赛、适应社会、保持良好心态等各方面的能力,以及养成守规则、每天坚持锻炼、运动前做好充分准备活动等好的习惯,同时还要掌握科学健身、运动伤病预防、安全防范等知识,最终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与能力。
二、小学体育学科融入核心素养的举措
(一)教师应该改变课的设计理念,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融入
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在深入理解体育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上,深刻意识到核心素养将是小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的必备素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理解“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的道理,他们要培养的不仅是学生健康的体魄,还要塑造他们的健全人格。所以,不能只是就技术论技术,应该深挖学习技术背后潜在的教育机会,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把核心素养的各个要素有机融入体育课堂教学目标中去,并力求将核心素养的培养和体能锻炼完美结合在一起。例如,在进行耐久跑教学时,我们了解到教学的长时间重复性、生理负荷量大、易让学生感到乏味和枯燥的特点,以及学生意志力薄弱、耐挫能力差、合作意识不强等特点,然后采用了情境式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手段,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应该备课更精准,做到有的放矢地提高学生能力
教师在进行单元设计前不仅要对教学场地进行分析,而且要熟知教材。与此同时,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如指掌。例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不仅要了解本学段学生的共性特征,还要了解所授课班级学生的个性特征,包括生理、心理特點、学习动机和兴趣等,甚至要进行前测,准确的了解不同水平的学生的占比。此外,教师还要了解学生对本单元所要学习的内容在上一学段所掌握的情况如何,以及下一学期将要学习的内容。
(三)教师应该遵循体育教育规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教师在授课时,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不要单纯认为教给学生一项运动技巧,学生掌握了就算学会了。事实远不是这样,学生掌握了单纯的运动技术,但不一定能顺利参加比赛,即使参加了比赛,也不一定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局面下运用何种技术。这一问题说明了我们应该遵循各项目的特点,不仅要教会学生运动技术,还要教他们如何运用到实践当中。让学生多练、多赛、还要适时给予评价,形成学、练、赛一体化,这些过程是融通、系统、连贯的体育学习方式与关键环节,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运动能力,三者缺一不可。为此,我们要做好统筹规划,在制定单元教学计划时,要对学、练、赛三者关系和组织方式整体把握。在评价时,也要瞄准学、练、赛的目标与内容,重点对过程与效果进行把握与测评,并能从中查找问题,待进一步纠正、完善后,继续进行侧重点的练习。因此,对教学的评价具有考核、检验、督促等综合作用,只有做好学、练、赛、评这四个方面的整体规划和系统实施,才能全方位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体育教育质量。
(四)教师应采用分层教学法,让每一个孩子都学有所获
教师在授课时要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体育素养以及身体机能的教学和训练。为此,应根据学生的差异,如身高、身体素质、体能耐力等特征做好学习分组和分层教学,同时还要对所有学生进行客观地评价和分析。实施分层教学并不是要实施差别化对待,而是给予学生更大的尊重,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要求进行教学的优化。一般来说,分层教学可以分成三个教学阶段,第一阶段是学习能力强且基础扎实的学生,他们掌握技能的速度较快,对他们教师可以设置更高些的目标,让这类学生在掌握体育技能的基础之上不断发展;第二阶段是身体素质普通的学生,这部分学生通过个人努力一般都可以完成老师的任务,所以,应加强这类学生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第三阶段是学生身体素质较差或对体育锻炼没有兴趣的学生,对这类学生教师需要重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可以在教学活动中体会到快乐,然后引导他们掌握基本技能。
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分层教学,相应的在体育考核时也要采取分层考核的方法,考核的内容不能够以统一的标准来设定,而是要涵盖学生在日常练习时的综合表现和进步情况来评定最终成绩。
(五)教师应采用游戏教学法,全面提升学生素养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参与体育课堂学习的必备条件,而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进而增强体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能体会到运动带来的乐趣。鉴于游戏的娱乐性特点,使其能够很好地融入体育教学,从而帮助教师顺利实现教学目标。不过要注意的是,将游戏融入教学只是一种手段,并非是为了游戏而游戏。对游戏的设置,需要根据教材内容来精心设计。例如,在进行投掷掷准教学时,可选择一个与投掷掷准关联性较大的游戏——“打鸭子”或“打移动中的害虫”,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自身投掷掷准的能力,为接下来的课程主体部分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三、结语
课堂是核心素养落实的微观具体层面,是学校教育中核心素养能否真正落地的关键环节,而教学方式就是其落地的具体办法,教学理念的变化决定着教学目标的制定,也就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效果。同样的,教师备课的精准度、教学方式的变革,也直接决定着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应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把核心素养的各个要素有机融入体育课堂教学之中,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体能锻炼有机结合在一起,以期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芮菊萍.体育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耐久跑教学策略[J].田径,2021(01):14-15.
[2]陈芳.以发展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体育教学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0(34):80-81.
[3]于素梅.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中国学校体育,2016(07):29-33.
[4]施永坚.核心素养视角下提升小学体育游戏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7(08):230.
王花燕 中国农业科学院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