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人类直接或间接地注意到美的现象,并对其进行有意识地思考,在经历了一个由零散到整合、由混杂到离析、由附庸到独立的历史过程,终究于美的本质。本文主要对美学发展概况进行介绍,比较美学家朱立元、杨辛和甘霖的美学思想,进而探索美的本质。
【关键词】 美学原理;审美现象;美的本质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2-0024-02
一、美学在中国的发展概况
“Aesthetik”这个术语是由德国的著名哲学家鲍姆加登(1714-1962)在1750年出版的《美学》专著第一卷所提出。美学研究传入中国的时间较晚,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美学家们在学习和吸取西方美学思想基础之上,进行中国美学的本土化研究与创作。20世纪30-40年代,美学家们在学习哲学知识基础上对美学进行深入了解和认识。代表性的人物有王国维、蔡元培等人,他们将美学设立为大学课程,编写相关美学教材,开启了美学课程教学的先河。到了20世纪40年代,部分美学著作开始深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50年代-80年代美学研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美学成为时代主流。80年代之后至今,美学研究呈现出更加繁荣的局面。
二、两种美学思想体系架构比较
朱立元美的研究对象,具有综合性特点,侧重人性美学思想。而杨辛和甘霖更针对研究美的本质,研究对象涉及范围相对宽泛。
从美的态度的性质上来看,两种思想不仅继承了先前美学家们的观点,还都具有社会功利性,有感性的体现。杨辛和甘霖侧重美感问题,在《美学原理》中的第十六、十七章有着重论述。朱立元对感性直观性等方面均可体现感性直观,二者有其不相同地方。
从美的种类上看,朱立元根据主体和客体及审美活动中涉及的西方审美实践活动根本特征的不同,阐述其优点,即以二元对立或统一为基本方式。而杨辛和甘霖则是从唯物主义上赋予一种客观简单的分类,优美崇高,悲剧喜剧。
从美的形式上看,朱立元对美的形式方面阐述特别少,也没有展开具体而详细论述,而杨辛,甘霖二人对美的形式展开专门论述,如形式美的定义,原则有单纯齐一等。
从美的种种方面来比较,这些不同点是显而易见的,能够更加激发我们学习美学的欲望。造成这些方面差异的原因,最根本的地方还是归结于美的本质,美的本质对美的性质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加之作者对美的观点认识也会随审美对象,即受到主体影响所带来不同,也受客体影响而变化,如随着时代、环境变化而发生变化,接下来主要分析主要造成两种思想不同的原因即美的本质。
三、两种美学思想本质的比较
(一)朱立元美学思想的本质
朱立元的美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其著作《美学》之中,其是对之前美学发展的总结,对未来美学进一步有影响力的美学教材,他在后记中说:“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了作者的导师孔阳的哲学基础实践论,并且用创造论来做为核心的审美理念”生活中主体与客体到处存在,比如对美的认识,美来自生活而高于生活,在实践活动中,实践活动主体人和客体物所构成的活动过程,其实就是美的产生相对应过程。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运用石头等器物来谋生,到再后来打猎,满足人们基本生活方面的需要,美也就随之产生了,美来自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又高于生活。比如十大感动中国人物精神崇高来自生活且高于生活。人们的审美活动存在与人们思想发展有关系,人们思想形成也是一个过程,同时又受人们主体需要的实践活动和环境等影响,美也就逐渐在这一过程中无形产生了。
人的存在状态是解放和自由的,美存在方式具有本质特征,如人们生活在世界上,作为一个单个个体,对美的本质探讨归结于自己审美活动中也有单个人参与,主体自己是自由的。审美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带给人们喜悦的心情精神方面的活动,和其他精神活动相比较,审美活动是一种主体人和客体物的精神体验与享受。它的个性化、特殊性体现了它具有不可重复的性质。最终目的是和人类整体生存发展相联系,审美活动追求的是与众不同的价值,它使人们心灵得到一定程度满足,它具有的内在精神价值。
马克思认为实践理论知识,会给美的本质认识与探讨提供实在意义参考,先有实践后有认识,因此人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去认识美的本质,集中于美的认识,且认识更加准确。这也是审美主体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所以美的产生和审美主体之间有重大联系,对审美主体研究就可以总结出来美的本质。审美的主体就是人,美对人才有意义。
朱立元对艺术的把握,是在“存在”基础上有新的认识,艺术形成过程,经过主体人与客体物形成的实践审美活动。因此,美学研究是可以通过艺术来把握一般审美活动。艺术创造首先应该有艺术家,艺术创造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经过触发、展开、发展三个阶段而形成艺术品。如艺术品的形成都是建立在对现实存在基础上,可以到现实生活中去发现美,从而能够为美的艺术品的形成创造有利条件。
因此朱立元归纳了美学知识形成的经验,进一步阐述“实践和存在论”为美学继续提升向前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将审美活动这个特殊美的存在看作中心,其他各方面围绕“实践”中心展开,形成有关于美的本质认识。
(二)杨辛和甘霖美学思想的本质
杨辛和甘霖关于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探讨,主要是分了三个小节来论述,其实质都离不开从社会生活中去认识美,生活是美形成的源泉。生活是一切美产生的基础,没有生活便没有美。西方关于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认识的阐述,作者主要总结了西方美学家们对美的认识,如康德认为“美只能是主观的”。从客观现实中去认识美的根源,包括物质属性范围,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达·芬奇再到英国著名画家荷嘉兹,和美学家博克,再到狄德罗的观点“美是关系”即各种审美对象和环境等关系。从社会生活中去认识和探索美根源,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这位伟大的哲学美学家的观点就是围绕生活而展开,并且提出“美是生活”的认识,这种观点其实还是有一定的理由和依据,美是生活,因为有美生活才美,因为有生活,人们才能在生活中探索美,提出美的根源來自生活。
关于中国在相关美学的研究历史上对美的本质的认识与探讨,也是分了三个小节来阐述。总的来说,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主要是中国古代文人对美的阐述,文人的观点,如古代墨家墨子的美学观点是,对美的否定态度,孔子的美学观点很多如“和具有仁义道德的一类人就是善良的”,还有孟子的“人具有了仁、义、智、信等的美好品德就是充实的”,总之,先秦诸子百家中有许多著作中都有美的阐述,即使他们对美的本质说法各不相同,但从里面可以看出来美和善有密切关系。根据现在大众观点认为,对于完美人的定义,同样是对仁、义、礼、智、信等的完美结合,同时追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样的人才是完美的人,同样是对先秦诸子百家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杨辛和甘霖认为,人们本来就生活在社会中,也不可能脱离社会而自己独立存在,美的产生是有内在标准的:一定尺度的自由创造,当然脱离不了劳动,正是因为有人们的劳动,才有了美的事物,人们才会欣赏,才会满足,所以美就在生活中。给人以美的精神享受,满足现实生活需要,带给人们喜悦心情,从而产生美感,形成美的事物。看到自然美、形式美、以及社会美等其他类的美,都能够产生美的体验,这也是杨辛和甘霖对美的本质认识的更高层次理解。
四、小结
现在对美的认识,大体上都是从美的产生,美的研究对象,美的本质,美的形式等多方面来阐述,杨辛、甘霖和朱立元对美的阐述有相似方面。且随着时代发展美也会发展,美侧重点不同,朱立元美学思想较抽象,较多集中于审美领域阐述,而杨辛和甘霖美学思想引入大量中外艺术实例,一方面辅以插图(1983年版有171幅),使其相得益彰,令人耳目一新,大量加入中国古典美学内容。其对“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上探讨”,引用了大量古典文献。这是同时期美学家思想所没有的。
虽然不能原封不动地把艺术论搬到美学范畴,但艺术现象,究其本质不过是人的感觉对象,而人的感觉是对象性的存在,没有感觉对象就没有感觉。正像马克思说的那样:“眼睛对对象的感觉不同于耳朵,眼睛的对象不同于耳朵的对象”。能够感觉形式美的眼睛就形成了视觉艺术,能够感觉乐音美的耳朵就形成了听觉艺术……这样的感觉就不是一般感觉,而是美感。因此,从美感这个基本范畴出发来讨论艺术就不会感到生拉硬扯,而是顺理成章。进一步说明不解决美学的根本問题,就无法完成美学历史使命。
关于美的本质理解和阐述,跟人类自由创造有关,而且有一定标准。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提出立足于实践去感受,去体会,了解客体,马克思批评了两种倾向,其一是“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接观的形式去理解”的唯物主义,另一种是否认客观现实存在用精神来说明世界本原,承认唯心主义,否定唯物主义。生活中人们自由创造丰富多彩,但是都有一定规律和标准,比如高楼大厦的兴起,需要知道高楼的高度,建材等,都需要一定标准,从而建造出美的高楼,达到善的目的。因此应该在明确美的本质基础上创造美,体验美,享受美。
参考文献:
[1]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杨辛,甘霖.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3]高建平.全球化与中国美学[J].民族文艺研究,2004.
[4]高建平.美学的起源[J].外国美学,2009.
[5]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作者简介:
孟月伟,女,汉族,山西晋中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哈尔滨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 2018级,研究方向:科学技术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