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对门阀政治的作用和影响

2020-09-10 07:22姜夏妮
今古文创 2020年31期

姜夏妮

【摘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兼具候选者才、德的九品中正制应运而生,使得国家可以在更完善的制度下选贤任能。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首先为九品中正制的产生、发展,其次为九品中正制与门阀政治的关系,最后论述九品中正制与门阀制度对当时以及对当下的影响。

【关键词】 九品中正制;门阀政治;选官制度

【中图分类号】D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1-0048-03

中国古代三大选官制度为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以及科举制。由于九品中正制处于历史分裂时期,所以对其进行论述的文章有限,对九品中正制的动态和多层面考察较少。本文主要从九品中正制的产生背景和九品中正制的行政建制及其影响几个方面论述。

一、学理假定与历史经验

(一)制度设计与政体兴亡

1.政局兴亡

制度是一个国家兴衰的重要承载者,中国自古以来各项制度都发生过诸多的变革。当历史的大环境发生变化,即政治环境发生了变化,制度若想延续,唯有变革,若拒绝变革,便会产生政治衰败的现象之一,即制度僵化。制度的变革史就是一部不断打破路径依赖的历史。

我国制度史上的选官制度有三种: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以及科举制。察举制后期已经产生了诸多弊端,如察举士人之权由地方主权者享有,实则把朝廷选官用贤之权下放于地方,中央政府只能在地方所给予的候选者中进行选择,皇权进一步被削弱,这对于早期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而言是不利的;另一方面,由于地方长官徇私舞弊,察举的孝贤已不符合初衷,加之东汉末年战乱,察举制无以为继。

因而当历史的车轮进入曹魏时期,急需新的官僚选拔系统来维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九品中正制应运而生。

2.中国政治制度史精要

在中国选拔官吏的制度中,九品中正制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节点,上承察举,下启科举。

西汉自武帝期间逐渐形成了每年一举孝廉的定制,自此,皇宫里的郎官皆为郡国孝廉。但此制后期也存在诸多弊病。

首先,因入仕途之路被察举占据,大家相互竞争,争当孝廉,因而出现了徇私舞弊的现象,朝廷无奈在其之上又增加一次考试,察举已违背初衷。

其次,汉代郡太守负责察举,且汉制规定一地长官不得用本地人,若这一太守连续任职过数郡,那么经他察举的门生故吏便会报其私恩,在以后察举其恩人子弟,凭借政治地位和家庭关系,这些家族已经有了类似世袭的特权,士族门阀由此萌芽。

九品中正制下启科举。由于九品中正制发展到东魏、北齐时期,吏部铨选除看重门第外,也开启了考试取人之法,虽然考试录取结果并非完全取决于成绩,依然看重门第,但士族和寒人均可参加,依据考试来选拔人才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加之东魏、北齐时期皇权加强,士族衰落,九品中正制已呈现出衰退之迹,中古时期的门阀政治已开始逐渐回归于官僚政治,为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奠定根基。

因而,九品中正制上承察举,下启科举。

二、九品中正制的起源和兴衰

(一)九品中正制的背景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地豪强相互为战。这是一个群雄争霸的时代,至建安四年,全国较强的割据势力为江东的孙策、占据荆州的刘表、占据益州的刘璋、盘踞辽东的公孙度等。

曹操为逐鹿中原,在政治和经济上双管齐下。在政治上,将汉献帝迎入许昌,使得其具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

在经济上,开展屯田。这是国家强制性将土地和劳动力相结合的政策,分为军屯和民屯。民屯主要在洛阳和黄河中游南北等水利和土地条件较好的地方展开,依据军事组织管理;军屯主要在军队驻扎和“士家”聚集地区,按军事组织管理。无论军屯还是民屯,都致力于解决军队粮食问题。朝廷劝课农桑,招民垦荒,并且以户口、土地屯垦量、盗贼流民多少作为官吏升降考核标准,推动了曹魏地区经济发展,使东汉末期因战乱而受挫的农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和经济的成功,使得曹操在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曹操已基本统一北方。随后经赤壁之战和猇亭之战,鼎足三分局面彻底形成。

曹丕继位后,曹魏辖区政局稳定,此时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便是求才取士。此前曹操采取“唯才是举”和“德才并举”都未形成制度化,曹丕继位后,为争取世家大族支持,巩固政权,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将九品中正制作为国家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的具体办法:由中央官吏担任本州、郡、县中正官,察访本地士人,做出“品”“状”,以供吏部参考。

“品”,即综合士人德才、门第评定的等级,共九品。一品虚设,无人能及,二品、三品为高品,四品、五品为中品,五品以下为下品,中正在计资定品时看重并依据后者。

“状”,即中正官对士人的评语,是东汉后期月旦评的制度化。九品中正制初期既能唯才是举,又照顾世家大族利益,因此尚可做到品、状并举。直至后期品评士人,完全依据门第家世而忽略才识,加之各地大小中正官皆由士族把控,地方权力加大,中正直接干预并且左右选拔贤良,世称“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九品中正制呈现出“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状态。

(二)九品中正制与门阀政治

在如今的诸多史学书中,往往会将九品中正制等同于门阀政治,但本质上说,门阀政治的起源早于九品中正制,而九品中正制对于门阀政治而言,起着确立和增强的作用。

要对门阀政治追根溯源,则要回顾至西汉。自汉武帝元光元年冬起,初令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年察举孝廉成为定制,由各郡国县长官向中央政府提供孝子、廉吏各一人。地方长官推举的士人在感情上對举荐者存有感恩,因此当其走上仕途后,会多加照顾当时的长官及其家族,甚至在政治上形成朋党,此后凭借这种相互关联,在举荐贤良时照顾彼此利益,这两个家族便可世代为官。中国魏晋以下门楣社会之起因,要追溯到汉代之察举制。

至东汉,门阀士族进一步兴起。在文化上,由于西汉已然存在门生故吏的关系,累世为官者已发展为累世公卿,经学世家。在当时,读书人是易步入仕途的,一代为官便可凭借自身实力提高子辈受教育水平,继而使子孙辈走上仕途,一代人的基础福利便可流传下去。

其次,官宦在经济上独占鳌头。豪强地主土地兼并,逐渐形成地主田庄经济,对土地进行庄园式管理,并以宗族为核心聚族而居,宾客相附,带有极强的宗法色彩。并且豪强地主拥有大量奴婢、宾客、部曲,与国家争夺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削减国家的赋税收入。

在军事上,实力更为惊人,东汉初年刘秀撤销郡国都尉等地方军官,削弱了地方军事权力,豪强地主为保卫田庄安全,便开始组建私人武装。最初只为看家护院,但随着东汉后期政治动荡,私人武装已按军队编制组织,形成了一方割据势力。

在政治上,士家大族继续通过察举制相互关照,彼此利益關系不断维持的结果就是对人才选拔的垄断。门阀士族初步形成。

至魏晋,三国皆是在各国士家大族的支持下建立,门阀政治的脚步继续向前跨进。

至西晋,在九品中正制的基础上,裴秀制定了五等爵制,受封者皆是实力雄厚的士族。其次,晋武帝颁布占田制,依据官员官位高低确定不同的经济待遇和荫门客亲属的数量,门阀多占劳动力实际上也被默许。

此外,西晋建立贵族学校“国子学”,在文化上为士家大族提供特权,门阀政治正式形成。士族享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特权皆受司法承认,门阀政治完全确立。士族已彻底垄断政治,又凭借九品中正制垄断了官员的选拔升迁,社会各阶层处于静止局面,人才进阶被垄断。

可以说,九品中正制成就了门阀政治,士家大族通过九品中正制进一步巩固门阀政治,二者相互作用。

三、九品中正制的历史遗产和时代涟漪

(一)九品中正制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制度具有延续性,前文已阐述九品中正制上承察举,下启科举,这一制度的诞生本就是对察举制的完善和发展。毫无疑问,当九品中正制发展至后期,虽其弊端已然超过了积极效应,但也不能因此忽视这一制度自身的积极绩效。

首先,论述九品中正制的历史绩效。第一,九品中正制强化了中央集权。在九品中正制创设之前,察举制的选拔贤良之权在各地主座手中,由各郡国县每年察举孝廉,朝廷是在各地提供的候选人中进行抉择,而地方则掌控一手资源。

虽然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的计资定品已基本决定了官员宦途,但中正官也分大小,且中正官之上尚有司徒府进行查核,并最终由吏部决定选官用人。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种分权的机制建设,由此削弱地方掌控之权,强化中央的专制皇权,此作用在魏晋这一分裂时期是非常有利于统一的。

九品中正制由多方势力组成,中央设置吏部尚书、司徒府等,在地方,中正官也被纳入官僚体系之中,州、郡、县各设中正,且中正有大小之别,层层约束,使得各个部门间彼此监督、牵制,这种分权机制恰是隋唐制度的萌生,既在本意上保证了选官的公正严明,也增强了阶级流动,使社会处于一种稳定发展的动态之中。虽然成效差强人意,但是这种思想也有着进步的意义,为隋唐科举制所承袭。科举制通过层层考试选拔,考后再由吏部经身、言、书、判进行铨选来确定最终任官职,都是继承了九品中正制的思想。

最后,九品中正制区分了选官和选士。两汉察举制下,由地方主座所察举为士者皆任官,选士与选官视同一律。在九品中正制下,由中正官作为一线的部门来进行选士定品,再根据中正官提供的“品”和“状”由吏部任命官员。自此开始,选士与选官正式区分。

隋唐确立的科举制就是为选士而定,此后再由吏部从士人中选官,相对于两汉察举制而言,这是巨大的进步。

(二)九品中正制的时代涟漪

九品中正制之于现代的阐发有两点。

首先,制度有其延续性,没有一种制度可以戛然而止,制度作为一种政治上层建筑,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思想,这就是问题的所在。

没有一种制度可以永恒,管理者应该时刻关注着大环境的变化和在此大环境下此项制度内部发生的变化,做到随时调整,以达到目标最大化的效果,力图避免相关部门在利益不受损的情况下任其发展。例如低保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隐性就业、隐性收入增多,收入核实难度增加,并且存在人情低保等弄虚作假现象,致使国家财政资源浪费的同时,又加重国家财政的负担,助长了一些人的懒惰思想和行为。这一问题已存在多时,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其职责,对低保存在的问题做出及时调整,弱化低保和其他福利救助政策的关联性,强化就业机制,以确保让真正有困难的群众享受到他们本应享有的国家福利。

其次,九品中正制后期已与创立初衷南辕北辙,致使庶族子弟难以入仕担任高官,并且始终受歧视。当下我们要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确保考试制度的公平。

中古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在其用意上类似于当前的公务员考试。但公务员考试机制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第一,笔试无法完全体现公务员的整体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国家的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这不是通过考试便能够选拔的。作为公务员,重要的是实践能力和面对复杂情况的随机应变,僵化的考试无法体现出考生是否拥有这种能力。

第二,常有媒体报道出部分官员履历造假或是让其子女领“空饷”事件。我国是现代化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有持续完备的规章制度可循,成为公务系统的一员代表着他是国家公仆,为人民鞠躬尽瘁是其本职工作,不能凭借手中的权力为其家人谋私利。

四、结语

九品中正制创立初衷是取代察举制,为封建国家选贤用能,但随着门阀政治的形成,这一制度成了世家手中垄断政治的工具,他们凭借政治特权享受着经济、法律和教育特权,这是贵族化的政府。东晋门阀权势更是达到巅峰,东晋政权偏安一隅,既要倚靠南方士族,又要优待永嘉南渡的衣冠士族,形成了“王与马,公天下”的局面。世家的滔天权势自然与皇权产生矛盾,不同的门阀士族之间也存在矛盾,加之士族和庶族间的矛盾,这是一个权力需要重新分配的时代,寒族势力逐渐崛起,门阀士族终将走向没落。

参考文献:

[1]侯力.中国政治制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张旭华.九品中正制略论稿[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

[3]胡舒云.九品官人法考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朱绍华,齐涛,王育济等.中国古代史: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5]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6]马志冰.从魏晋之际官僚贵族世袭特权的法律化制度化看门阀士族的确立和发展[J].中国文化研究,2000,(27).

[7]张旭华.九品中正萌芽讨论[J].中国古代试史论丛,1982,(2).

[8]李维蹈.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与琅琊王氏[J].中国民族博览,2016,(5).

[9]张秀.门阀士族的入仕途径与门阀制度的盛衰[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4).

[10]刘汉东.魏晋南北朝门阀政治与传统政治文化[J].探索与争鸣,1990,(2).

[11]赵宏伟.九品官人法评述[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2.

[12]崔亚鹏.关于九品中正制的几个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13]郦张杰.魏晋南北朝官僚特权制度的发展[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