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轼在养生领域中的理论和实践

2020-09-10 07:22陈清华
今古文创 2020年7期
关键词:养生理论实践

【摘要】 作为北宋文化的领军人物,苏轼不仅才高八斗,而且在养生领域,也有许多独到的理论见解,以及认真的亲身实践。这是他于诗文词赋书画之外,留给后人宝贵的财富。直至今天,也依然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养生;理论;实践

【中图分类号】R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7-0056-02

苏轼是北宋乃至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大才子,他在诗、词、赋、绘画、书法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堪称全能冠军,普通人终其一生孜孜不倦也难以在其中一项望其项背。但是他最为人喜爱之处还不是他的才气,而是他在风雨坎坷的一生中,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体现在他的举手投足之中,也体现在他一日三餐和衣食住行中。苏轼很注重养生,不仅提出一些独具特色的养生理论,更有探索和实践。而这些理论和实践,时至今日,对现代人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苏轼关于养生的著作,有《养生论》《续養生论》《东坡志林》《仇池笔记》等。在这些著作中,他提出一些著名的养生理论。如:“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散步逍遥,务令腹空。”(《养生论》) “善养生者,慎起居,节饮食,引导关节,吐故纳新。”(《上神宗皇帝书》)“一曰安分以养福,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节饮食说》)“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书四适赠张鹗》)

苏轼还写过一首著名的《食疗歌》:“生梨饭后好化痰,葱辣姜汤治感冒。海带含碘消淤结,绿豆解毒疗效高。鱼虾猪蹄补乳汁,香菇菌蘑肿瘤消失。蛤蜊补血助容颜,地黄防衰人不老。核桃润肺生乌发,枸杞养肝又明目。大蒜抑制肠胃炎,芡实润肚补脑髓。茯苓胡麻皆益寿,菊花常吃疾病少。紫茄祛风通脉络,橘皮助食黏痰消。生津安神数乌梅,开心暖胃麦门冬。”这首《食疗歌》,是苏东坡对食疗治病、强身益寿方面较为全面的总结概括。

在这些养生理论中,苏轼认为,养生重点在于“安”“和”二字。“安”即静心,以减少外界的诱惑。“和”即顺心,以顺和来适应外界事物的变化。他认为长寿的目的,包括身心两方面。在身体方面,其目的在求容光焕发的健康、体格精力的强壮,以及祛除缠绵的痼疾;精神方面,在于求取心灵和情绪的稳定以及灵魂元气的放发。再加上质朴的生活,某些中药的辅助,便可返老还童,享受长寿。

苏轼在坎坷的贬谪生涯中,保持乐观旷达的积极心态。他始终坚持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和科学合理的饮食结构,静坐练功、锻炼身体,注重养生养性。

在被贬到黄州时,苏轼开辟了东坡,像陶渊明一样,亲自躬耕,劳而有获,心中快乐。他写道:“某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亦自有其乐。有屋五间,果菜十数畦,桑百余本。身耕妻蚕,聊以卒岁也。”他在东坡雪堂的墙门上,写下三十二字的养生主张,向人们和自己提出警告:“出舆入辇,蹶痿之机。洞房清宫,寒热之媒。皓齿蛾眉,伐性之斧。甘脆肥浓,腐肠之药。”

后来,他被贬到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一方面自己更加研究养生之术,另一方面,幽默地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此处所体现的过度医疗的思想,之于现代社会也不为过时。

苏轼之所以这么重视养生,首先是因为古代医疗条件很差,有病不能准确诊断。就算能及时诊断,也往往不能得到有效救治,一个头疼发热之类的小病也可致人丧生,若是瘟疫流行,更会大量的死人。苏轼的姐姐,还有他的三任妻子,都是很年轻,不过是二三十岁,就因病去世了。另一方面,苏轼本身也是自幼体弱多病,衰相早早。他的《词韵乐著作》一诗有句“少年多病怯杯觞。”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二日记梦》说道:“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此处并非艺术手法,而是写实。时年苏轼才四十岁,任密州太守。

苏轼不仅提出丰富的养生理论,也有许多有益的实践。《养生论》中记载,说他每天天刚亮,就立即起身,盘腿而坐,先叩齿几十下,后吐故纳新,待气满腹,再徐徐吐出。然后按摩涌泉穴、眼面及耳项,直至发热。最后梳发百余次。他说:“此法甚效,初不甚觉,但积累百余日,功不可量,胜之服药百倍。” 他不仅练习打坐,也练习气功、瑜伽术,甚至炼丹。

苏轼对于瑜伽的接触来源于他的弟弟子由。子由幼年脾胃虚弱,经常会咳嗽,所以成年后身体比较弱。苏轼有一次见到子由惊呆了。只见他红光满面,器宇轩昂。一问才知是练习瑜伽所致。从此苏轼对瑜伽产生了兴趣,并坚持练习。瑜伽的特点是强调身心放松,强调休息。调身、调息、调精神。用各种姿势来调理呼吸,一方面身体保持能量微微消耗,另一方面,增加氧气的吸入,使得身体五脏六腑被充足的氧气充盈、滋养。身心完全放松休息,同时精神高度集中,知觉敏锐。“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思绪随周围的人事物而扰乱。而通过练习瑜伽,可以使身心完全舒展,摆脱尘世的纠缠与束缚,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正如苏轼在给子由的信中所说:

“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凡尽心,别无胜解。以我观之,凡心尽处,胜解卓然……”苏轼甚至将瑜伽中国化。他去掉了瑜伽中一些高难度的粗怪的扭曲动作,而加上定时吞咽唾沫的动作。这个吞咽唾沫的动作,则是合乎道家的养生心得。

道家重视打坐、冥想,重视心境的宁静,也常常通过炼丹来追求长生不老。中国的道士主要用汞的化合物来炼丹。在晋朝有一位名叫葛洪的道士,他说:“凡草木烧之即尽,而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转成丹砂,其去凡草木亦远矣,故能令人长生。”这种道士丹到底能不能令人长生呢?我们知道这种炼丹术在唐朝非常风行,有几位帝王为了追求长生不老而服用道士丹,结果都是早早逝世。对此李商隐曾写诗讽刺过。

苏轼被贬黄州后,在一家道观里闭关七七四十九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练习打坐,以及道家的绝食和气功。同时他给武昌太守写信,请教炼丹之法。甚至在家里辟室一间,专为炼丹之用。苏轼对于炼丹十分有兴趣,用硫化剂亲自试验,当然他是特别小心和警觉的。他写了两篇炼丹笔记,一篇叫《阳丹》,一篇叫《阴丹》。阴丹是用母乳提炼的,阳丹则是用尿蛋白提炼的。苏轼把他们用枣泥做成药丸,空腹用酒送服。这些道士丹到底对苏轼的健康有没有作用?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直到人生的末了,他还一直在寻求仙丹。不过,他对长生不老之药,始终持怀疑的态度。

他在《东坡志林》中说:

自省事以来,闻世所谓道人有延年之术者,如赵抱一、徐登、张元梦皆近百岁,然竟死与常人无异。及来黄州,闻浮光有朱元经尤异,公卿尊师之者甚众。然卒亦死。不知世果无异人耶?抑有而人不见?此等举非耶?不知古所记异人虚实,无乃与此等不大相远,而好事者缘饰之耶?

虽然长生不老之药无果,也未见过长生不老之人,但苏东坡探求养生延年益寿的热情始终不减,直至生命的最后。

苏轼是一个执着的人。他执着于自己的政治见解,执着于自己不阿谀奉承的正直品格。“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他也执着于探求实践各种养生之术,以求延年益寿,甚至对长生不老也充满了好奇。说到底,我们所深深喜爱的苏轼也不过是个肉身凡胎的人。他能超脱名利,超脱宦海浮沉,但谁能超脱生死呢?或许只有信仰坚定者,但苏东坡不是。他虽然对儒家佛家道家都深有浸染,却未对任何一家绝对笃信不疑。虽然他对养生孜孜以求,但还是在六十四岁因病去世。尽管如此,他那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质朴自然的养生理论,对佛道养生术的认真研究和实践,于千载之后,仍不失为益处。

参考文献:

[1]林语堂.苏轼传[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6:197.

[2]江琼,吴娟.论苏轼的养生之道[J].时珍国医医药,2008.

[3]朱安义.苏轼养生之道论述[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4).

作者简介:

陈清华,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养生理论实践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盛满理论
武术功法运动的养生价值探微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浅论庄子的养生之道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