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关于文艺的社会功能之争

2020-09-10 07:22:44向林
今古文创 2020年9期
关键词:歌德文艺文学

向林

【摘要】 1980年代初对于文艺创作上揭露批判“四人帮”的作品,在社会上引起了歌颂光明还是暴露黑暗的广泛争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关于怎样认识文艺的社会功能问题的这一理解,开始从单一走向开阔,从一元走向多样化。在怎样认识文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问题上,提出了种种不同认识。

【关键词】 现实主义;文艺功能;1980年代

【中图分类号】J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9-0045-02

湖北警官学院院级科研资助项目:1980年代现实主义论争研究[HJ2020QN10]。

一、歌颂与暴露

《河北文艺》1979年第6期刊登了李剑《“歌德”与“缺德”》一文,坚持认为文艺要歌德:“鼓吹文学艺术没有阶级性和党性的人,只应到历史垃圾堆山的修正主义大师们的腐尸中充当虫蛆。” ①此文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不少学者站出来反驳《“歌德”与“缺德”》一文,认为暴露也是革命文艺的基本任务之一。廖沫沙《“歌德”与“缺德”的功过》(《当代》1979年第3期)、孟驰《有病何必忌医》(《西湖》1979年第9期)、徐朝夫《我们是真正的歌德派》(《雨花》1979年第12期)、孟宪法《社会主义文艺暴露黑暗问题刍议》(《文艺理论研究》1980年第2期)、杨子敏《暴露——革命文艺的基本任务之一》(《鸭绿江》1980年第3期)等文章皆是在暴露问题上不敢苟同李剑观点的。“大概谁都心里有个数:我们当代直言敢谏却终被罢官的魏征是谁,而口中念念有词,‘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的宇文士及又是谁呢?” ②

在暴露问题上,他们主张用文艺暴露社会的不足,以便引起疗救的目的,与歌颂一样都是为了教育人民,打击敌人,巩固恶名政权。作家是通过揭露生活来解决矛盾,以此推动社会前进。“无论十年浩劫还是现实弊病,都是应该暴露和针砭的。如果硬是不顾客观存在的事实,要主观地‘删削些黑暗’,结果就又会重回瞒和骗的歧路了。” ③

文学创作上所谓歌颂与暴露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歌颂社会的光明面和暴露社会阴暗面的问题。

如果像李剑《“歌德”与“缺德”》一文中主张的硬把生活中的光明和黑暗切成毫不相关的两块,那么肯定会引出反对的声音。当时很多人认为光明与黑暗、“歌颂”与“暴露”是辩证统一的,文学创作上的歌颂与暴露是无法截然分开的。林默涵在关于文艺是歌颂还是暴露的问题,认为“社会主义文艺……只强调歌颂不对,但只强调暴露也不对。” ④歌颂正面的、积极的、向上的先进人物,与暴露负面的、消极的以及自我批评等,目的是一致的,“就是维护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巩固无产阶级政权”⑤。杨运泰认为“从总体来说,社会主义文艺应当在充分展示纷繁复杂的矛盾冲突的同时,更加着力歌颂新生活中的美好的、先进的事物,也就是要坚持以写光明为主。” ⑥

其实,歌颂本身就带有抨击黑暗的作用,歌颂一件事物就意味着在对另一件事物的暴露;而暴露也带着作者的赞扬和理想,不然没有光明、理想力量的鼓舞,揭露黑暗也未必深刻。文化专制主义统治下的文学唯一强调的就是“歌德”,片面地否定文学的揭露、批判、抨击黑暗势力的战斗作用。一直以来的习惯思维认为歌颂的作品总是美好的,暴露的作品总是丑陋的。因此,那些粉饰太平、掩盖丑陋真相的文艺作品总能收获心平气和的掌声,尽管这类作品其实是弄虚作假;而那些秉笔直书、暴露弊端的作品却会招致痛心疾首的责难,尽管这类作品才是培养实事求是的良好社会风气。

歌颂与暴露都要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文艺来源于生活,也忠实于生活,如果生活本身给予作者的感受是欢快的,喜悦的,他必然要在作品里高唱赞歌,热情颂扬曾激励过自己的美好事物。如果生活本身给予作者的感受是阴郁的、悲愤的,他也必然要在作品里大声疾呼,暴露、抨击那些丑恶事物。“艺术,依赖于生活,并真实、形象、集中地反映生活,这就是艺术规律。因此,评价一部作品的优劣,考核一部作品是否得当,完全不应以歌颂或暴露为准则,而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它是否写了真实。” ⑦

在歌颂与暴露的问题上,其实并不是要歌颂还是要暴露的问题,也不是能不能揭露生活中阴暗面的问题,而是如何正确地认识和深刻地反映我们的现实生活,如何用文艺促进社会的进步、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质量。

二、文艺的社会效果

必须看到文艺既有政治效果,也有艺术效果。文艺是凭借典型的艺术形象,借助精神的力量,感染、启发、教育人,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和作用。文藝既有思想教育作用,又给人以娱乐和美的享受。

实际上文艺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文学的认识作用、思想教育作用,都是通过美感作用来实现的。它对读者不是教训,而是启示。”在文学作品中赤裸裸地说教,公式化、概念化和标语口号式的作品是不合格的。

在文艺的社会功能问题上,超功利主义、狭隘功利主义都是错误的观点。狭隘功利主义使文艺变成政治概念和政策条文的传声筒。文艺要对社会生活产生反作用,但是这种反作用是通过特殊的形式进行的,这种反作用不是立竿见影,往往是间接的、曲折的,优秀的作品其思想倾向并不是由作者直接说出的,而是蕴含于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之中。

把社会不良现象归咎到文艺作品的影响,本身是夸大文艺社会作用的唯心主义。爱好文艺的青年大都是有相当文化教养的,他们属于思考的一代,而不是垮掉的一代。读者能够感受到文学作品的作用,内因是起着主导作用的,因此,“我不相信一个利欲熏心的人仅仅由于读了一篇宣扬大公无私的作品而立即成为舍己为人的英雄。同样,我也不相信一个对生活充满坚定信念的人仅仅因为读了一篇宣扬悲观厌世的作品而上吊投河。” ⑧

同时,也不能忽视情调低劣的文艺作品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邓斌《望君且息雷霆怒——对“‘社会效果说’即棍子”一说的质疑》一文认为应该正视情调低劣的作品在青少年中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从一个好青年走向堕落,尽管有各种原因,但是某些不好的作品不是也起到了某种媒介作用吗!

文学创作中渲染知识青年虚无主义思想和悲观绝望情绪的小说、宣扬个人奋斗、爱情至上、市侩哲学、无政府主义和个人报仇主义的作品,以追求血淋淋的场面或以肉感、黄色描写来刺激读者感观的下乘之作,时有所见。“好的文艺作品,对人们会发生好的影响;坏的文艺作品则会对人们发生坏的影响。” ⑨

应该实事求是地分析文艺的社会效果。文学作品中的社会效果是比较复杂的。艺术欣赏的过程实际上是藝术的再创造,其结果在不同的读者中甚至会截然相反。作家无可能在创作之前就能准确无误地预计其全部社会效果。

文艺的社会效果问题实质上就是“为艺术而艺术”和“为人生而艺术”之争的延续,社会主义的文艺家主张“为人生而艺术、为人民而艺术、为无产阶级而艺术,比一切前人更加自觉地注意作品的社会效果”。⑩

三、文艺的功能

文艺作品具有各种功能,审美是文艺最基本的功能。忽视文艺的审美功能,极易造成违背艺术规律的事情以及公式化、概念化的宣传作品。文学的审美性是关系到一个作品能不能引导读者进入审美境界,引起美感,产生艺术魅力,从而对读者起到某种作用的问题。

《伤痕》《天云山传奇》《犯人李铜钟的故事》《蝴蝶》《布礼》《新星》等在20世纪80年代初一度走红的作品,在次第为人们遗忘,其中不能产生流传后世的大作。读者的关注点并不是其美学效应,而是官僚主义问题、左的根源问题、干部队伍问题。很大程度上它们不是文学作品,而是政治读本。就历史空间和宏观视角而言,读者和历史需要的始终是纯艺术品。能始终走红的始终还是艺术品。

审美价值无法脱离认识价值。过分强调文学的社会性时就忽略或排斥文学的审美性,这样就势必重内容轻形式,重政治轻艺术。相反,在突出文学的审美特性时排斥文学的社会性,重形式轻内容。这两种理论主张都不能使文学走上健康发展之路。而充分审美化的社会性和充分社会化的审美性才是最有利于文学健康发展。

不能否定文学的教育功能,当然这种教育功能是潜移默化的,而不是以直接灌输与训导方式进行的。文艺要以情感人。文艺“寓理于情,要拨动的是人的感性的琴弦。而通过感性认识到达理性认识的这个飞跃,要读者和观众自己去完成。” ⑪要用文艺创作直接去干预社会生活的弊病,实非文学之所长,文学家们并不具备很多政治斗争和经济管理方面的才能。从文学本身的特性出发,文学的价值在于“干预”人的心灵。

注释:

①李剑:《“歌德”与“缺德”》,《河北文艺》1979年第6期。

②廖沫沙:《“歌德”与“缺德”的功过》《当代》,1979年第3期。

③梁东方:《“亮色”小议》,《作品与争鸣》1981年第11期。

④林默涵:《文艺的歌颂与暴露》,《光明日报》1981年10月21日。

⑤林默涵:《文艺的作用》,《文艺研究》1981年第4期。

⑥杨运泰:《试论文学艺术的两种社会功能——兼谈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学习与探索》1983年第2期。

⑦张仲朋:《说唐僧——兼谈歌颂与暴露》,《河北文艺》1979年第12期。

⑧高平:《浅议文学作品的社会效果问题》,《当代文艺思潮》1984年第2期。

⑨柳松:《文艺的作用,作家的责任》,《雨花》1984年第1期。

⑩郑汶:《关于文艺的社会效果问题》,《光明日报》,1980年3月5日。

⑪邓友梅:《文艺职能之我见——在一次座谈会上的发言》,《上海文艺》1980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本报评论员.文艺创作要考虑社会效果[N].上海:文汇报,1980-2-24.

[2]刘梦溪.文学的命运和作家的责任[N].河北:人民日报,1980-1-23.

[3]陈辽,陈骏涛.社会的变革和文学观念的变革[J].北京:文学评论,1985,(1).

猜你喜欢
歌德文艺文学
1942,文艺之春
环球人物(2022年8期)2022-04-25 21:32:42
我们需要文学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歌德的书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红楼梦学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文艺范
我要歌德的书
歌德的宽容
我与文学三十年
小说林(2014年5期)2014-02-28 19:51:51
朗费罗与歌德文缘关系及其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