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

2020-09-10 07:22邓雪玲
启迪·上 2020年8期
关键词:常规音乐幼儿

【摘要】音乐具有潜移默化、美化心灵的作用,是幼儿生活、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音乐教育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幼儿的素质和能力,还能使幼儿身心得以和谐发展。良好的音乐活动行为习惯是教师的教学计划正常开展、课堂教学达到完满的效果、充分发挥音乐教育作用的保证。“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本文针对幼儿在音乐活动中行为习惯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实践研究制定出了幼儿各类音乐活动相应的常规要求,并提炼出音乐活动常规培养的七大教师指导策略。

【关键词】幼儿 音乐 常规 策略

音乐具有潜移默化、美化心灵的作用,是幼儿生活、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音乐教育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幼儿的素质和能力,还能使幼儿身心得以和谐发展。近几年来,许多教育人士对幼儿音乐教育进行了各方面的研究,如: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作性;幼儿音乐兴趣的培养研究;幼儿音乐审美能力培养探究等等。但是,幼儿音乐活动养成教育的研究为数还很少。“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常规中也只是提到音乐活动中韵律活动和打击乐器演奏的行为习惯养成,对于歌唱、欣赏、舞蹈、音游的行为习惯没有明确的指导要求。而良好的音乐活动行为习惯是教师的教学计划正常开展、课堂教学达到完满的效果、充分发挥音乐教育作用的保证。

我们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经常会发现,幼儿在音乐活动中行为习惯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学唱歌曲时,不愿出声,熟悉歌曲后又大声喊叫;集体表演时,不会灵活运用空间活动,部分幼儿过于兴奋、自由,耳朵不去听音乐,自己乱跳,并大声说话;在自由结伴的活动中,不能安静地在规定的时间内寻找、选择同伴,交换舞伴、分组或分配角色;乐器取出后,总是喜欢擺弄乐器使其发出声音,为歌(乐)曲伴奏时,部分幼儿不看指挥者乱敲打乐器等等,往往打破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对孩子在音乐活动中行为习惯的建立比较头疼,需要花较大精力去整顿纪律,在此前提下,如何培养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一个不容忽视且亟需解决的问题,值得每位教师深思和研究。

因此,笔者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养成教育(具体指常规)的一系列的研究。通过调查分析,发现问题存在的原因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如前言所述: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常规中有音乐活动中韵律活动和打击乐器演奏的行为习惯养成,对于歌唱、欣赏、舞蹈、音游的行为习惯没有明确的指导要求,教师在培养幼儿音乐活动常规方面没有参考标准;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指导策略单一,不够形象化,具体化,通常只是命令式的要求,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本研究结合具体的音乐活动案例,分析了各个常规的必要性并制定了各类音乐活动的常规要求及相应的教师指导策略,希望对广大的幼儿园新手教师提供一定的教学参考。

一、幼儿园音乐集体教学活动的基本行为规则(常规要求)

笔者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思辨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针对幼儿园音乐活动常规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音乐活动中存在普遍性常规,如听音乐信号行动、具有良好的空间意识、认真倾听与仔细观察。但幼儿在歌唱活动、韵律活动、打击乐器演奏活动活动中,不仅需要遵守上述普遍性常规,还要遵守各自的特定性常规。如:歌唱活动中幼儿需要安静地倾听教师范唱和同伴歌唱,努力使自己的声音与集体协调;韵律活动中幼儿需要根据音乐做动作、适度地与同伴合作,并注意观察教师示范;打击乐器演奏活动活动中幼儿需要遵守乐器使用方面的常规,爱护乐器;先徒手演奏再拿乐器演奏;看图谱、看指挥以使集体演奏和谐有序。

通过参考文献及大量的教学实践活动,我们制定了大班、中班、小班每个年龄段的打击乐、歌唱、舞蹈、律动、欣赏、音乐游戏这几种音乐活动的常规要求【涉及内容较多,在此省略】。例:设立的规则要清晰明确,难易不同:为小班幼儿设立的常规应该是他们能够理解的,并能够容易执行的,这样在理解的基础上建立的常规更有利于幼儿的遵守,并在不断巩固和强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对于大班孩子的要求就要提高难度,加强合作性的培养。

二、音乐活动常规培养教师指导策略

(一)运用规范的手势与口令,使常规教育“简单化”

统一制定了一套音乐活动中教师指挥的手势(口令)例: 队形变化的手势指令。

1.两竖排变一竖排:变化一(其中一竖排不动,另一排插入成一排) 双手手心相对,一只手不动,另一只手向它靠拢;变化二(两竖排向中间插入成一竖排)双手手心相对,同时向中间靠拢。

2.两竖排交换位置 : 双手手心向前,在胸前交叉。

3.圆形:右手在胸前画一大圆圈。

还有包括起立、坐下、取乐器、放乐器、老师示范、幼儿表演、停止的手势与口令。教师的手势与口令能在教学中让幼儿很快的明了教师的要求,不需要教师讲太多啰嗦的语言,使活动能顺畅的组织下去。特别是对幼儿进行队形变化时起到很大的作用,音乐活动中幼儿的队形变化实际上是对幼儿进行组织纪律性、合作精神、集中注意力、思维的反应能力以及动作的协调性等等能力的培养。

两竖排变一竖排、两竖排交换位置 、圆形、螺旋形、双龙吐珠形,幼儿能走出像样的队形,需要教师在幼儿身上花很多的功夫和精力。就孩子而言,本身存在个体差异。有性格活泼、好动,也有自身协调能力不够的,要让队形园满完成,就必须全班孩子共同配合。有的孩子比较认真,一会儿就领悟老师的要求,而另一部分则偏于嬉戏,边走边打闹,走上十遍还不知道往哪方向。

教师的口令简单、清晰,能使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队列队形变换时,便于幼儿的倾听与理解。还有在配有音乐的情况下,手势的指挥能有效弥补因听不见口令的不足。当然教师的手势做到要明确、干脆,在准备要变换下一个队形时,教师提前出示手势,让幼儿有一定的准备时间。

(二)运用座位的变化使常规教育“可视化”

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把孩子的座位摆放成半圆和两排来进行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我发现两边的孩子经常不由自主的站起来看老师或看黑板,严重影响活动秩序,教师多次提醒后效果也不佳。活动后我们就坐到孩子的位子看,发现原来这样的座位摆法不利于两边的孩子观看。后来,我们就对座位进行调整,幼儿的活动秩序就好了很多,例如:在小班学习轮流演奏时,一开始我们老师用习惯性思维组织幼儿半圆形就坐,幼儿比较难分清楚自己是哪一组的,不明确自己何时演奏、何时不演奏。后来我们把幼儿的座位调整为单马蹄形,这种座位分组清晰,教师指挥时能正面面向每一组幼儿幼儿,是开始学习轮流演奏的理想空间处理方式。幼儿明确自己是哪一组的,看指挥知道自己何时演奏、何时不演奏。根据孩子的特点,以及不同性质的活动,安排孩子们不同的座位,这样不仅有利于孩子们吸收知识,也能更好的帮助老师维持活动过程中的秩序问题。科学、合理地为幼儿编排座位,既可以有效地调动全体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采用不同的编排座位的形式,就会收到不同的活动效果。

(三)环境图标暗示,使常规 “形象化”

1.地面图标暗示常规。

幼儿的规则形成往往是通过模仿習得的,因而,运用具体形象的墙上图示暗示,将常规体现在墙(地)面上,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理解常规,并提醒大家遵守。如,在音乐活动场地的地面用一些图案贴出圆形、双圆形,引导幼儿走队形时能很快的站好。幼儿很快就学会了如何站圆形和双圆形这一规则。可见,让环境开口说话,比强加给的常规幼儿更易接受,从行为规范的角度告诉幼儿应该怎样做。

2.道具暗示规则。

幼儿年纪小,方位感比较差,可以利用一些道具帮助幼儿很快确定方位,找到同伴。例如在律动教学中,往往要求动作统一,但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幼儿分不清左手、右手,在与同伴合作时有些动作很难完成,这给活动的顺利开展设置了阻碍,这时课堂的纪律就会开始出现混乱的状况。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可以利用一些小道具帮助幼儿理解动作规则,迅速的完成动作,形成很好的活动常规:在活动中,每位孩子右手统一戴一条红色的花环,通过老师的语言和动作提示:“小红花飘呀飘”。全体孩子的左手都举起来了;幼儿两两相对做握手动作时,老师提示:“小红花握握手”。面对面的孩子也能很快的完成交叉握手的动作了。

(四)运用创编的配乐儿歌,使常规教育“音乐化”

小小儿歌朗朗上口,配上简单的旋律,幼儿容易理解具体的内容和要求,深受幼儿的喜欢,更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常规。同时,在歌唱活动中,老师们发现幼儿不愿开口唱,或者在提醒了幼儿要唱出声音来的时候,幼儿又扯开嗓子大声的唱,旋律简单、郎朗上口的儿歌,也能帮助幼儿形成轻声歌唱的习惯。例如:

在培养幼儿能快速找到舒服的位置站好时,我们创编了儿歌:

“小飞机”--1 2 3 | 5 6 5 |5 6 5 4 3 ||

小飞机,转呀转,转到空位 上

(幼儿边唱边双手侧平举,模仿小飞机转动),来使幼儿理解找位置的方法和重点,幼儿很快就能找到一个舒服的位置了。

在培养幼儿安静,有序的取放乐器时,我们创编了儿歌:

“乐器宝宝”--1 2 3 4 5 5 | 5 6 5 4 3 2 | 1 2 3 4 5 5 | 5 6 5 4 3 1||

乐器宝宝 乖乖,不吵不闹 出来;乐器宝宝乖乖,不吵不闹 回家。

在唱儿歌的过程中既可让孩子熟练地掌握规则又可把握取乐器的重点和先后顺序。

(五)运用丰富有趣的音乐节奏,使常规教育“游戏化”

当幼儿注意力减弱时,我们可以通过变化一些丰富有趣的音乐节奏来引起幼儿的注意力,避免活动的秩序混乱。如:听着铃鼓声拍拍手(即模仿铃鼓的节奏、强弱、快慢),从而让幼儿感受不同节奏带来的新鲜感觉,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当铃鼓敲得很强的节奏时,幼儿跟着有力地拍手,当铃鼓敲很弱的节奏时,幼儿就轻轻的拍手。当铃鼓变换节奏时,幼儿就及时变换节奏。当铃鼓声速度加快时,幼儿快速的拍手,当铃鼓速度减慢时,幼儿就慢慢地拍手,最后幼儿随铃鼓声慢慢地安静下来。这组游戏的技能要求不高,目的是让幼儿在最短的时间内轻松自然地集中注意力,借助音乐教育手段培养幼儿的常规教育以体验成功的喜悦。

(六)运用声势动作,有序的衔接教学环节,使常规教育“艺术化”

幼儿音乐教学中的声势教学是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奥尔夫的音乐声势教学中,教师指导幼儿在音乐节律中有序地拍打肢体(手、腿)、跺脚、捻指,发出有规则的声响,这种以人的身体为乐器的音乐活动,即为音乐声势教学。

音乐声势教学不受场地与教学器材的约束,教师在音乐教学中都随时可以进行。因此,我们把声势动作运用到教学环节的衔接当中去。例如,在律动与舞蹈的教学活动中,幼儿常常在表演完后,还保持一种兴奋的状态,迟迟不愿回到座位上,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这时老师就可以马上和幼儿做各种不同的声势动作,引领幼儿有序的回到座位上去。这样做比起教师用语言引导有效多了,比起用音乐引导快速多了。而且使音乐教学活动随时随地、任何一个时间段都能体现音乐活动的艺术性:活动入场时,我们可以用拍手的声势,进行热场,调动孩子参与活动的情绪。活动退场时,我们可以用拍肩+捻指(XX+X)的声势,安静结束活动。在表演完后,我们可以用拍手+拍腿+跺脚(拍手XX和拍腿XX轮流拍,跺脚XXXX……一直持续直到回到座位)的声势,有序的走回座位坐好。

(七)不断提高幼儿音乐素养,使常规教育“内化”

如:绝句(吟诵、歌唱)这首诗是杜甫重返成都后在他的草堂写的,描写的景色远近交错,形成一个完整的、辽阔的有声有色的画面,“千秋雪”使人想到宇宙的无穷,“万里船”使人想到地域的广阔,古诗再配上中国古曲的旋律和音色,所描绘出来的图景,真是尺幅千里,容量极大,给听者无线广阔的思索空间。幼儿在听完这首诗歌时说:真好听,像做梦一样,我闭上眼睛听,就像看到了两只黄鹂在柳树上唱歌,还有一行白鹭排着一字型的队伍飞上了蓝天,我感觉自己也像小鸟一样快乐的唱歌、跳舞,飞上了蓝天,在天上我能看见很远很远的景色。看着孩子们静静聆听进入到音乐之中,心灵也变得纯净美好,想象无限的延伸。有的孩子或以体态律动感知音乐,聆听音乐,那种陶醉、安静的样子使得教学活动的氛围是那么的美妙,当孩子真正的、发自内心的投入到音乐中,我们老师还需要花费精力的去整顿活动纪律吗?

如: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有些音乐比较长,而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往往比较短,因此,在欣赏教学中宜动静交替,身体律动的介入是非常必要,它是人本能对音乐节拍、节奏感的反应,它可以强化聆听音乐的自觉意识。在欣赏欢乐颂(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时,可以让幼儿用动作模仿小精灵上山、下山、过小河、跳舞,听到缓慢的音乐《怪癖的巨人》时,幼儿变成一朵小花。

如:在欣赏管弦乐合奏《玩具兵进行曲》时随着音乐走动,孩子们的表现开始是机械式、没表情的走步,不一会他们的脸上露出一丝笑意,头昂了起来。这细微的变化不是老师的提示,而是他们感知音乐,想象了音乐形象,并表现出来的结果。孩子只有在投入地感受音乐,享受音乐的同时,才能积极表现音乐。

音乐教学活动的组织工作是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所以,教师应应用各种教学策略,帮助幼儿建立音乐教学活动常规,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上音乐活动的习惯。

英德市百花实验幼儿园 邓雪玲

猜你喜欢
常规音乐幼儿
常规之外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音乐
破常规 获巧解
音乐
幼儿画刊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