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视野下的汉字及趣味学习选择

2020-09-10 07:22古永忠
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20年5期
关键词:选择汉字

【摘 要】人类文明史上,文字种类数以千计,从比较视野研究汉字,更能客观了解汉字文化的特殊性,有利于正确甄别一些关于汉字认识的误区。在此基础上,帮助我们更有效地进行汉字学习的策略选择,增强文化自信。

【关键词】比较视野;汉字;趣味学习;选择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37-0007-05

【作者简介】古永忠,广东省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广东深圳,518055)教师,高级教师。

正如细胞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元素一样,文字是文化知识的细胞。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均须首先通过对文字的掌握才能迈进知识的殿堂。所以,不管什么性质什么形式的教育,均不得不对文字的教育给予足够重视。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共同创造了人类灿烂多样的文明,人类文明多样性首先表现在文字的多样性上。据德国出版的《语言学及语言交际工具问题手册》统计,世界现存文字多达5000多种。虽然人们对如此庞大文字种类中的绝大多数所知甚少,但在谈及本民族的文字时,却有着一种本能的自信,这种出于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情感固然可以理解,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研究的视野。如此众多的文字种类,给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唯有在比较中,我们才能准确还原和把握发生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那些细节,从而更接近事物的客观真相。不管愿不愿意承认,文明种类是有先进与落后之分的,与此相对应,文字种类亦有优劣之别,否则我们无法解释为什么数千种文字中,真正流传下来的不过百种。

一、在比较中认识汉字

文字的比较虽然繁杂而冒险,但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工作。鉴于文字种类太多,本文仅尝试将汉字与字母文字(以英文为例)进行一个简单的比较(见表1)。

从方法论看,对一种文字的理解,比较的方法无疑是一种更合理的选择。以上比较可能表面而局部,但随着比较的深入,我们就会发现一些更有意义的信息。

二、被误解的文字效率

近现代史上,人们对汉字的误解极深,每次误解都差点酿成威胁汉字存亡的危机。有案可查否定乃至废除汉字的思潮至少有三次:

第一次: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鲁迅、钱玄同等一批“五四”运动的文人精英为代表,甚至提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观点。

第二次: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六七十年代,沿袭第一次思潮思路,继续推进汉字简化及字母化运动。较之上一个阶段,该阶段已进入实际操作层面。先有钱玄同提出的《第一批简体字表》,后有据说是斯大林提议,瞿秋白、吴玉章等人参与的方案。此后,自1955年《汉字简化方案草案》正式公布的二十多年间,在实际推广运用中问题百出,对我国文化建设造成极大的干扰与破坏,最终不得不放弃。

第三次: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运用,汉字在计算机录入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眼看着汉字文化又要与这一代表最先进生产力的现代工具失之交臂,于是废除汉字、汉字字母化的呼声重新响起。

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这三次思潮其实质都指向文字的效率,并且都有其极为特殊的历史背景,因而表现出一定历史局限性。文字有其发展的内在规律,不管出于什么动机,无视汉字几千年来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把近代中国的积弱积贫迁怒到汉字身上,这绝对是错误的。说到底,文字终究只是一个工具,近代中国的贫弱,本质不在于斯而在晚清落后腐败的制度上。

论及效率,客观上说,与字母文字相比,汉字亦毫不逊色。我们来看看唐王之涣的诗作《登鹳雀楼》(见表2)。

我们且不论句子长度及诗的意境,单从音节看,汉字一字一音,共20个。英文一字多音,共36个,足足多了16个。在语速及吐词上,汉字无疑有着更从容更简明清晰的表现。单個汉字就有很高的信息密度,数千年来,没有多少新造字,不需要刻意创新增容,汉字就能满足时代变化发展的要求。资料显示,1000个常用汉字可覆盖92%的书面材料,3000字即可达99%。而字母文字是无法做到的,Francist和Kucerad发表的研究结果显示,2000个英语单词,只能覆盖79.7%的英文文本,而词汇增加到5000时,才达到88.6%。莎士比亚时代记录下来的英语词汇约14万个,现在的词汇已突破惊人的50万个,三分之二的词汇是在近三百余年的时间里新创造的。楔形文字、纸草文字、哈拉帕图章文字,连同与之相对应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明已早早失传,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至今仍熠熠生辉。今天,人们阅读莎士比亚时代的文献已非常困难了,但中国人却可以自由地与千年前的先贤对话。罗素也不得不承认汉字具有表音的字母文字所无法具有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等品质。

实际上,汉字是极具生命力的文字,她一直在主动进行自我调整,与时俱进。1979年,被称为“当代毕昇”的王选院士取得汉字信息处理与印刷革命的重大突破,到今天,汉字的计算机录入技术已不下百种,其效率远远高于字母文字。先辈们的急切已成多余,其担心早已随着历史的硝烟消散。

三、汉字的艺术之途

一枝独秀的汉字,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止。在艺术道路上,汉字更是一骑绝尘,完美实现了从实用到艺术的华丽转身,表现出极为优秀的艺术基因,惊艳于世。

余光中先生曾在《墨香濡染,笔势淋漓——董阳孜观后》一文中,对汉字书法艺术有过精彩的描述“西洋也有书法之说,英文叫作penmanship,也可称calligraphy,源出希腊文,意为‘美绘’,又称chirography,也从希腊文借来,意为‘手稿’。不过西洋所谓‘书法’,因为习用的笔与纸跟中国所用的大不相同,注定了不可能发展成像中国一样高妙的艺术”。

一种文字的书写最终能上升到艺术层面,与其书写的材料不无关系。纸作为书写的主要载体,是决定文字书写效果的重要前提。造纸术是我国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之一,这让汉字的书写在物质基础上有了先天优势。普遍认为,中国对纸的运用至少领先西方国家数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当我们在洁白的纸上尽情挥毫的时候,大多数国家还在泥板、纸莎草纸或羊皮纸上艰难地书写。

文化史上,因为书写材质的不同,人们基本上都经历过刀刻斧凿的发展阶段。古埃及、希腊等用过芦秆,后来西方普遍选择了鹅毛笔,再后来被钢笔取代,不过换来换去,均为硬笔。我国历史上也用过骨笔、竹笔之类的硬笔,但最终选择了毛笔(软笔)。正是这书写工具上“一硬一软”的区别,让汉字书写与其他文字书写从此“分道扬镳”。余先生发现:“最有趣的是:西洋人做笔,用的是禽羽粗硬的一端,即所谓‘翮’,亦即‘羽根’;中国人却福至心灵,用的是兽毛软细的一端,无论是兔毫、羊毫、狼毫,甚至鼠须或鸡绒细毛,无不有柱有被,能达到‘尖、齐、圆、健’的理想,于是擒纵控放,腴瘦曲直,乃可得心应手,无施而不宜了。”

唯笔软则奇怪生焉。软笔的提按使转,无往不收,无所不至,在独特宣纸上所表现出来的那些惊天地泣鬼神的气象万千、神秘莫测的变幻,已彻底让其他文字的书写者惊叹。

除纸笔外,中国的制墨技术也是遥遥领先,制砚技术更是独一无二,由此形成的“文房四宝”与汉字书法艺术辉映成趣,成为世界艺术发展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四、汉字学习的趣味性选择

识字教育作为蒙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其趣味性的选择是必然的。趣味是生命的本质,是行为的原动力。除了蒙学阶段特殊的学习主体内在要求外,汉字学习的趣味性选择还在于汉字本身的趣味性,这种趣味性至少有起源之趣、结构之趣和书写之趣三种体现。

(一)汉字的起源之趣

每一个汉字都是有生命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成长历程和成长故事,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基因密码。不管是传说中“天雨粟,鬼夜哭”的仓颉造字,还是后来的“六书”造字法,均给汉字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让人遐想无限,正是表意文字的这种独特魅力,契合了童趣天性。加之,汉字具有极为丰富的表现形式,从甲骨文、籀文、花鸟虫文到后来的小篆、隶书、草、行、楷,这些无疑都给识字教育提供了巨大的表现空间和生动的趣味性,造就了设计蒙学天然的良机和无穷的选择。历史上也留下了诸如《尔雅》《说文解字》之类专门针对汉字的训诂探源专著。趣味汉字学习的任务就是通过对汉字神秘信息的层层解码,再现汉字本身的成长故事,体验其跌宕起伏的传奇过程,以兴趣为切口,引导学子们步入知识的殿堂。

字母文字从起源上看,显然没有这么多曲折起伏、扣人心弦的成长故事。与识文知意的汉字不同,表音的字母文字给人的想象空间明显不足,在识字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更多地借助外在的教学组织形式的趣味性,才能借题发挥,保证识字教育的效果。

我们有理由相信,正因为汉字的上述特质,才玉成了我国极为丰富的蒙学宝典及成熟的教学体系。从被称为“三百千”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到《急就篇》《上大夫》《字经》《字训》《龙文鞭影》《幼学琼林》《幼学》《少学》,再由《声律启蒙》接唐诗宋词元曲散文杂论,历朝历代或新编,或重订,或再组,蒙学经典层出不穷、汗牛充栋,在学子面前展现出一幅无与伦比、趣味盎然的宏大文化画卷。对文字的学习,在数量上由少而多,在内容上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循善诱,稳步推进,最终让幼儿登堂入室,逐步造就识字断文、知书达礼的人文素养。

相对而言,西方蒙学起于字母学习,先识后拼,意象简单,形式单一,故少了一些文化的厚重与趣味,历史上虽有《世界图解》之类的蒙学经典,但应者寥寥,终究也未形成像我国这样层次丰富、蔚为壮观的蒙学体系。

(二)汉字的结构之趣

从文字的建构上看,汉字是以基本笔画为组件,在一个方形空间内完成搭建,开两肩平四角,直立挺拔,是“站着的文字”,更具有二维空间的外形特征。字母文字以字母为组件,线形狭长,强调长度而缺少纵深,虽有绵延之势而少拔地之姿,是“躺着的文字”,更具有一维空间的外形特征。汉字笔画简繁皆俱,简者至简,一笔成字;繁者至繁,须数十笔方能成字。不同的笔画在立体空间里极尽穿插交接、盘萦钩抱之能,或俯或仰、或疏或密、平正险绝、若即若离、骨肉外通,气血内融,变幻莫测,呼应日月山川、树木花草、鱼虫鸟兽,穷尽宇宙万象,为汉字的具体建构提供了无限操作性和趣味性。关于汉字建构的文献灿若繁星,“王羲之永字八法”“欧阳询率更三十六法”“李淳进八十四法”“黄自元九十二法”“王澎、蒋衡分部配合法”“《书法三昧》的大结构五十四法”,可谓“法”海无边。字母文字的建构全靠单个字母从左至右横向简单机械排列组合而成,单个字母的笔画最多不过三画,字母之间彼此独立无穿插交接,故在结字上既无组织之虞亦无建构之趣。目前为止,我们也未发现专门论述字母文字结体的理论专著。

正是汉字独特的结构之趣,极大调动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生命的源动力,让中国人在文字的书写上表现出了近乎狂热的痴迷。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庶民百姓,雅至诗人词客,俗至凡夫走卒,面对文房四宝,无不心生敬畏,又跃跃欲试,心怀濡墨挥毫自我表现的强烈冲动。我们很少感受到世界上还有哪个民族,对文字的书写会如此普遍地痴迷。

汉字结构之趣使汉字学习充满了无穷想象及变换魔力,让人回味无穷。这种由笔画搭建汉字的行为如学如戏,与中国传统的益智游戏七巧板如出一辙。在处理汉字结构时,学习者完全可以想象成七巧板游戏并从中受到启示,获取关于形状概念、空间认知、视觉分辨、整合技巧、视觉记忆、平衡协调、扩散思考、想象力、创新思维、逻辑思维等直观的体验。

(三)汉字的书写之趣

起源、结构与书写三趣虽然各执一点,但三者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汉字起源是设计结构的依据,而书写则是汉字结构现实体现。

对文字的学习,不外乎“识听读写”几个基本环节,不同的环节对应着不同的感知器官,“识听读”分别对应着“眼耳口”等器官,相对单一,几乎是一一对应关系,唯“写”的环节更具有综合性特征,能调动更多的感知器官参与。在众多文字的学习中,汉字恰恰是最重视“写”这个环节的,在写这个环节下足了功夫。在笔触上,汉字书写得益于毛笔的柔软之利,有粗细映带飞白变化之趣;字母文字的书写,笔触寬窄统一,恒久未变。在运动方向上,汉字书写既有水平运动,更重垂直运动,故书写主体操作的趣味性明显大于只有水平运动的字母文字书写。在字形上,得益于不同形制的书写工具,汉字书写之笔或枕或悬,或提或放,汉字可大可小,极尽个性表现特征,既有发雕米刻、蝇头小楷之细微者,精致婉秀,更有斗笔榜书、木刻石凿及摹天石壁巨制,豪情万丈。

趣味性在文字书写从实用向艺术的迈进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写字既是启智之初,更是为人之始。从濡墨习字到书法,这种看似简单平凡、波澜不惊的写字教育方式却蕴含了丰富的教育价值及育人智慧。在古代,汉字书法被纳入学校必修的“六艺”之列,“苟不工书,虽有孔、墨之才,曾、史之德,不能阶清显,况敢问卿相”可说是人书俱贵。这种极简的,从生活实践中衍生而来,以笔为主要工具,以汉字结构为造型基础,以线条为形式来表现各种复杂思想情感的艺术形式,具有非常浓郁的文化审美意境和生活情趣。古往今来,从帝王到庶民,不知有多少人醉心于书法、痴迷于书法,书法成了文明的符号、修养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不可割舍的文化情结。

今天,我们谈论汉字趣味教学的问题,表面上看仅仅是简单的写字教育,实质上,它却是我们捍卫汉字尊严、保护文化遗传密码、维护及传承民族文化特色和精神信仰的奠基工程。

猜你喜欢
选择汉字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探索“五选四变”对中职教育改革的创新与实践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飞机燃油系统对多路输入信号源选择的方法
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