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幅度卧蹬练习对后激活增强效应的影响

2020-09-10 13:27果天泽
体育风尚 2020年2期

摘要:研究目的:探究全幅度卧蹬练习产生后激活增强效应(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PAP)的最佳负荷、最佳间歇时间。研究方法:7名受试者进行预定负荷的全幅度卧蹬实验,预定的负荷分为:65%1RM、75%1RM、85%1RM、90%1RM。负荷后每间隔4min(4~19min)进行反向纵跳摸高(CMJ)测试。实验结果:65%1RM、75%1RM全幅度卧蹬练习后,CMJ成绩与基础值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85%1RM负荷、90%1RM负荷下无显著变化。间歇7min~10min对CMJ成绩有显著影响(P<0.05)。研究结论:65%1RM、75%1RM全幅度卧蹬练习后在间歇7min~10min内产生后激活效应,提高垂直纵跳成绩。

关键词:后激活增强效应(PAP);全幅度卧蹬

一、研究方法

(一)实验法

1.实验对象

选取10名北京体育大学本科大四体能训练专业的男生参加实验,身体状况良好,有两年以上抗阻训练经历。能熟练掌握卧蹬和反向纵跳摸高的动作技术。

2.实验过程

实验前,首先采集受试者基本信息。间隔24h,然后进行正式实验,正式实验的内容有准备活动→不同负荷的全幅度卧蹬→不同间歇时间的CMJ测试。

实验首先进行标准的热身活动,然后每次实验分别以65%1RM、75%1RM、85%1RM、90%1RM负荷进行全幅度卧蹬后激活。在间歇4min、7min、10min、13min、16min、19min后进行CMJ测试,记录测试成绩。每次实验间隔24h以保证受试者充分恢复。

3.实验器材

本实验采用的是标准的卧蹬架和摸高架。

(二)数理统计法

对于实验所得数据,本文应用SPSS 13.0软件,对不同负荷、不同间歇后的CMJ成绩进行方差分析,显著性水平取0.05。同时,对不同间歇时间测得的CMJ成绩进行均值统计,探究最佳负荷、最佳间歇时间。

二、结果与分析

(一)结果

1.不同负荷的全幅度卧蹬练习在不同间歇时间上产生PAP效应的情况

针对全幅度卧蹬练习的负荷方式下,予以不同负荷强度刺激所测得的CMJ成绩与PAP效应是否存在相关性的问题,本文进行了刺激前后CMJ均值统计。

受试者完成65%1RM、75%1RM全幅度卧蹬练习后,由此引发的PAP效应在不同间歇时间后CMJ成绩与基础CMJ成绩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即受試者CMJ成绩的提高,是由于完成此练习后诱发的PAP效应引起的。

受试者完成85%1RM、90%1RM全幅度卧蹬练习后,由此引发的PAP效应在不同间歇时间后CMJ成绩与基础CMJ成绩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即受试者CMJ成绩的提高不是因为这两种练习引起的。

2.有效负荷刺激后不同间歇时间测得CMJ成绩的情况

本文紧接着进行了有效负荷练习后,不同时间间歇上CMJ成绩的均值统计,发现65%1RM、75%1RM强度下,CMJ均值成绩显著性提高的7min(2.94±0.14,P<0.05;2.96±0.13)、10min(2.98±0.13,P<0.05;2.97±0.12,P<0.05)。都超过总体CMJ均值。其他间歇时间点均无显著性影响。

(二)分析

1.对产生PAP效应负荷强度的讨论

实验结果表明,四种强度负荷练习后,只有65%1RM、75%1RM卧蹬练习后诱发的PAP效应与CMJ成绩的提高有关,符合本人在文献中查找的相关诱发PAP效应负荷强度范围。在进行此两种负荷练习后,肌肉得到很好地刺激,极大提高了肌肉的收缩能力,高阶运动单位募集能力得到提高,增强占据了主导地位,使得CMJ成绩得以提高。而85%1RM、90%1RM强度下诱发的PAP效应之所以没有引起CMJ成绩的提高,是因为两种负荷强度的全幅度卧蹬对相关肌肉的刺激过大,造成肌肉收缩能力下降。刺激后肌肉疲劳占主导地位,影响了爆发力的表现。

2.对产生PAP效应负荷时间的讨论

经实验研究后证实,在经过高强度练习后,PAP效应并不是在即刻就得以产生,甚至在一定时间(0~4min)内PAP效应都是受到抑制的。而时间过长,也会因为肌肉得到过分的休息,使得收缩“痕迹”消失。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一定负荷的全幅度卧蹬练习可有效诱发PAP效应。

2. 65%1RM、75%1RM全幅度卧蹬练习引发的PAP效应对CMJ成绩有促进作用。

3. 65%1RM、75%1RM全幅度卧蹬练习在间歇7min~10min内 PAP效应出现峰值现象,CMJ成绩最佳。

(二)建议

1.建议在全幅度卧蹬的形式下,采用65%1RM、75%1RM负荷,间歇7~10min引发PAP效应。但65%1RM以下的负荷以全幅度卧蹬的形式引发的后激活效应是否能够更好的提高CMJ成绩,还需进一步考量。

2.同时本文实验结论仍属于单一动作实验,仅供参考。建议在实际运用中根据受试者以及训练、比赛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组合形式。

参考文献:

[1]孙文广.负重深蹲后激活增强效应对足球运动员变向移动能力影响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

[2]姬鲁宁.不同负荷、间歇及蹲角颈后蹲后激活增强效应对纵跳能力影响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3]鲍珊珊.后激活增强效应对男性体育大学生30米跑成绩影响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

作者简介:果天泽(1994-),男,汉,河北人,研究生在读,北京体育大学,研究方向:体能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