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内涵的历史演进与话语体系变动

2020-09-10 07:22陈钰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开放

陈钰

[摘 要]“改革开放”概念是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其内涵的演进更是一部生动的改革开放史。“改革开放”概念的演变,最初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党的十三大上,改革开放在党和国家制度层面为全党所接受。伴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入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时代下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因此,党和国家又将改革开放的重点放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开放”。“改革开放”这一概念的提出和演变,既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历程的理论和实践总结,又是一系列概念演变的必然逻辑。

[关键词]改革开放;新时代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开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积极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取得了卓越成就。“改革开放”概念是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其内涵的演进更是一部生动的改革开放史。“改革开放”概念是由“改革”“开放”演变而来,于党的十三大上在党和国家政策与制度层面得到确认。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入发展,“改革开放”又演变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其内涵也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改革开放”内涵的演变,是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推动的必然结果。从“改革开放”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再到新时代改革开放,体现了实践和概念演变的逻辑必然,同时也是与时俱进理念在概念总结上的体现。

一、从“改革”“开放”到“改革开放”

长期以来,人们大都习惯地认为“改革开放”概念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的。而考察党的文献可以发现,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只出现“改革”两字,“开放”和“改革开放”并没有出现。“改革开放”这个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政治概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它是在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互动中演进而成的。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改革”一词意为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使之能适应客观情况。“文革”结束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愈来愈认识到对内推行改革的极端重要性。邓小平强调:“改革的意义,是为下一个十年和下世纪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发展。所以,改革不只是看三年五年,而是要看二十年,要看下世纪的前五十年。这件事必须坚决干下去。”[1]1978 年11 月10 日到12 月15 日,中央召开了36天的中央工作会议。在会议闭幕时,邓小平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郑重提出:“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他旗帜鲜明地指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改革的迫切重要性。在改革的指导方向上,邓小平指出:“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2]450-451 据统计,仅在《邓小平文选》中,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南方谈话,“改革”就出现645次,足以见得中央对于改革的重视。

为何改革?这一时期推行的改革主要是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改革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落后的社会生产”,“改革”是有重点的“改革”,是对“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呼应。自然,对内改革的重点放在了经济领域。1978年,农村开始了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经济改革;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同时,也在其他领域实施了改革的措施。如在改革干部制度方面,提出要把“改革干部制度作为当前最迫切的任务”[2]。在教育方面,提出“改革教育事业的领导管理体制”[2]。在中国人事问题方面,提出“逐步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3]746。在军队改革方面,提出“精简军队,提高战斗力”[4]284。

中国共产党领导对内改革的实践,经历了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的改革到各个领域体制的改革。1985年6月29日,邓小平指出:“我们最大的试验是经济体制的改革。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农村见了成效,我们才有勇气进行城市的改革。”[1]130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改革是为了彻底扭转“文革”以来的错误局面,对整个国内实行“以点带面”的改革。通过以经济领域为重点,兼顾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将影响社会发展的各个“原子”进行改头换面的革新,从而使得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步入了正确的历史轨道。“改革”开辟了党的历史发展的新阶段,使国家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标志着改革开放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实践经验,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的经济措施,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着手认真的改革。”[5]28,“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5]22值得注意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的“改革”二字虽然只出现过两次,但此时“改革”的内涵已是“改革开放”基本国策中所強调的“改革”,二者含义相同,“改革开放”中“改革”的内涵已经成形。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开放”一词意为解除封锁、禁令、限制等。“文革”结束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深感实行对外开放,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改变中国落后面貌已迫在眉睫。1978年5月,谷牧代表团对西欧五国进行访问。临行前,邓小平嘱托:“要详细地做一番调查研究,看看人家的现代工业发展到什么水平了,也看看他们的经济工作是怎么管的,资本主义的先进经验,我们应当把它学回来。”[6]这就表明,邓小平强调的开放更侧重于“借鉴”“学习”外国的成功经验,开放的侧重点是“吸收”,是给亟须发展的中国注入成功经验的过程,而不只是简单意义上的“开放”。“引进来,走出去”的开放模式迅速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因此,邓小平便不断强调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并多次在公开场合明确把“对外开放”作为我国的一项政策。1981年3月24日,在会见坦桑尼亚总统时,邓小平指出:“像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当然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经济交往。”[2]724“开放”成了这时期使用频率较高的政治概念。据统计,仅在《邓小平文选》中,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南方谈话,“开放”就出现336次。

如何开放?“开放”是坚持已有的正确的做法并不断调整与经济发展不适应的部分。1978年10月10日,邓小平在会见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新闻代表团时指出: “你们问我们实行开放政策是否同过去的传统相违背。我们的做法是,好的传统必须保留,但要根据新的情况来确定新的政策。”[4]13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外开放,经历了由南到北、由东到西、从沿海到内地的过程。十三大报告强调:必须巩固和发展已初步形成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这样一个逐步推进的开放格局。“开放”开辟了改革开放的新阶段,推动了“改革开放”概念成为共识。邓小平指出:“一个对外经济开放,一个对内经济搞活。改革就是搞活,对内搞活也就是对内开放,实际上都叫开放政策。”[4]98

由此可见,“改革”和“开放”的内涵不是单一的、局部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双向互动交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二者的单独分开使用已经不能完整准确地概括改革开放的内在逻辑和实质特征。“改革”与“開放”内涵的发展迫切需要将二者合二为一。“改革开放”在党和国家文献中首次并称是在1981年6月5日上午,邓小平在会见语言学家、美籍华人赵元任教授时,“向他介绍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情况”[3]746。此后,“改革开放”便被频繁地使用。1982年8月10日,邓小平“同邓颖超会见美籍华人科学家邓昌黎、陈树柏、牛满江、葛守仁对发展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建议,并介绍中国经济形势和改革开放的情况”[3]837。1984年2月9日,邓小平在参观陈嘉庚创办的集美学村和陈嘉庚故居,听取集美校委会负责人关于集美学村发展过程和今后规划的汇报后,指出:“陈嘉庚是个爱国华侨。福建华侨多,进出都经过厦门。改革开放后,侨务工作很重要。”[3]9591984年6月22日,邓小平在谈论香港人关心的十三年过渡期的经济繁荣问题时,指出:“我们为什么敢于提‘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就是因为我们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路子走对了,人民赞成,变不了。”[3]983

1984年9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抓领导班子调整保证改革开放顺利进行HYPERLINK“http://data.people.com.cn/sc/detail?articleId=c81d8b3005c641eeb0949b43ebee3ab1”\t“http://data.people.com.cn/sc/_blank”》一文,这是在党政报刊上第一次将“改革”与“开放”整合。

“改革开放”在党和国家层面得到制度确认是在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7]。至此,由“改革”“开放”逐步演化而来的“改革开放”最终成为国家制度层面的政策,并为全党所接受。据统计,十三大报告中“改革开放”一共出现了24次。党的十三大后,“改革开放”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话语表达,并为此后历次党代会所沿用。

“改革开放”概念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不是“改革”和“开放”概念的简单相加,从其内涵演进的逻辑来看,而是“改革”和“开放”两个概念的整合。从“改革”“开放”到“改革开放”,其内涵的演进的逻辑特征,“一方面,改革和开放不是事物两种完全割裂的存在形态,有着深刻的内涵交融和机制衔接;另一方面,‘改革开放’概念的形成与‘改革’ ‘开放’内涵变迁之间有着深刻的逻辑关系,体现着对 ‘改革开放’概念及其制度确认与改革开放实践之间的深层互动”[8]。

二、从“改革开放”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党的十三大后,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最初实行的改革已经不能适应严峻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的发展,根本的是需要“深化改革”和“全面改革”。通过考察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可以发现,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改革开放”出现55次,其中“深化改革”出现2次,“全面改革”出现1次;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改革开放”出现27次,其中“深化改革”出现4次,“全面改革”出现2次;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改革开放”出现14次,其中“深化改革”出现2次;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改革开放”出现34次,其中“深化改革”出现3次,“全面改革”出现2次;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改革开放”出现19次,其中“深化改革”出现5次,“全面改革”出现2次。由此可以看出,从十四大到十八大,这一阶段党的工作任务仍然是改革开放,但有了明显的侧重点,一个是“深化改革”,另一个是“全面改革”。之所以把改革开放的重心放在“深化改革”方面,就是因为看到了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深层次矛盾。

1989年9月22日,江泽民旗帜鲜明地指出:“要清醒地看到,我们党面临着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国际国内敌对势力颠覆社会主义制度、推翻共产党的领导的图谋一直没有改变;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资产阶级思想时刻侵蚀着党的肌体,使党内消极腐败现象有所滋长,脱离群众的倾向有所发展,严重影响了党在群众中的崇高威信。这种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能不能把我们党建设好,不仅关系到党的兴衰,而且关系到四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败。”[9]1997年9月12日,江泽民再次指出:“在前进的道路上还有不少矛盾和困难,工作中也有缺点和不足。主要是: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特别是部分国有企业活力不强;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和社会治安的状况人民群众还不满意,贪污腐化、奢侈浪费等现象仍在蔓延滋长,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问题较为严重;收入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地区发展差距还明显存在,城乡部分群众生活比较苦难;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等等。”[10]严峻的现实形势迫使中央“深化改革”,加大改革的力度与深度。

如何深化改革?党的十四大强调,要紧紧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发展,有条件能搞快一些的就快一些,只要是质量高、效益好、适应国内国外市场需求变化的,就应当鼓励发展。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注意量力而行,搞好综合平稳,不要一讲加快发展,就一哄而起,走到过去那种忽视效益,片面追求产值,争相攀比,盲目上新项目、一味扩大的道路上去。要真抓实干,大胆而又细致地工作,齐心协力办好几件大事,走出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路子。党的十五大强调,需要解决体制转变中的深层次矛盾和关键问题,需要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从1978年开始推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就,改革之初“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朝着先进的方向发展。为了巩固改革开放的成果,进一步拓宽改革开放的广度,改革开放的重点开始由经济领域的“重点性”改革转到多个领域的“全面性”改革。

2005年11月9日,胡锦涛指出:“中国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11]2007年12月17日,胡锦涛又指出:“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既给党注入巨大活力,也使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特别是面临着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如何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如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何做到拒腐防变、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如何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等重大问题。”[12]

如何推进全面改革?党的十六大强调,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13]。党的十七大强调,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14]。

考察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文献报告可以发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首次出现是在十八大报告中。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出现1次,“深化改革”出现5次,“全面改革”出现2次。党的十八大根据改革开放中面临的深层次、多方面的严峻考验,审时度势地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这一全新政治名词,进一步丰富了“改革开放”的内涵,拓宽了“改革开放”内涵的深度与广度,使“改革开放”内涵进一步系统化、全面化。“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深化改革”与“全面改革”的双重整合,是党中央对改革进入深水区与攻坚期的理性决策与政治部署。

从“改革开放”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内涵演进不只是文本话语的变动,更是党对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改革开放”内涵的必要发展。

三、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到新时代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2018年10月24日上午,习近平再次来到深圳考察,在参观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时,他语重心长地说:“再一次来到深圳,再次来到广东,我们就是要在这里向世界宣示:中国改革开放永不停步!下一个40年的中国,定当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成就!”新时代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大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题,深入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新的部署与安排。据统计,“全面深化改革”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出现高达22次。这就说明了全面深化改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全面深化改革”出现5次,“全面开放”出现1次;汇聚习近平治国理政智慧的著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一书中,“全面深化改革”出现46次,“全面开放”出现14次;仅《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全面深化改革”就出现60次。不难看出,新时代改革开放内涵的重点一方面要“全面深化改革”,另一方面要“全面开放”。

进入新时代后,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所以,新时代下推行的改革开放主要是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在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然而,如何全面深化改革?

首先,“全面深化改革”,中心是改革。从1978年党中央确定实行改革时,改革就已经是引领中国发展的重要方式。4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改革开放使得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两次伟大历史性飞跃,是新时代中国不断奋勇向前的动力源泉。2012年,李克强在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让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依然要靠改革开放。这是我国发展的最大“红利”。“改革红利”的提出,无疑是对“改革”最大的肯定。40年来,不论是经济发展还是人民幸福感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升,这充分地证明了改革是正确的。因此,新时代下更要继续坚定不移地高举改革开放大旗、积极响应“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号召,戮力同心、砥砺前行,继续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风雨无阻向前进,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牢牢守住改革这一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产生,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15]

其次,“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是深化。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同时,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要求我们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胆子要大,就是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壮士断腕、背水一战的勇气奋力攻克改革长征中的“娄山关”和“腊子口”,将改革进行到底。步子要稳,就是方向一定要准,推进一定要稳,尤其不能犯颠覆性错误。要把解放思想放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首要位置,“一定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利益掣肘,以积极主动精神研究和提出改革举措”[16]。要处理好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处理好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求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重点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继续充分释放全社会创造活力。

最后,“全面深化改革”,重点是全面。“全面”二字绝不是简单的修饰词,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所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我们党所进一步推进的改革是“全面”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就需要有管总的目标,也要回答推进各领域改革最终是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整体结果这个问题”[17]。全面深化改革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而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全方位、多角度系统而又全面的改革。单方面、单领域的改革向来就不是“改革开放”的正确内涵,中国所进行的“改革开放”是健全的、两条腿走路的改革,不是“跛子”式的改革。新的历史条件下更要以“全面”二字引领“全面深化改革”的健康运行。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准确判断世界形势新变化、深刻把握国内改革发展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推动对外开放向高层次演进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是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新内涵与新发展。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融入世界经济是历史大方向,中国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如果永远不敢到大海中经历风雨、见世面,总有一天会在大海中溺水而亡。”[18]2018年11月5日,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习近平同志郑重宣示了进一步扩大开放的中国行动。这表明了中国推动全面开放的坚决态度,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现阶段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从国际上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格局加速演变。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发展失衡、治理困境、公平赤字等问题更加突出,“逆全球化”思潮涌动,保护主义和内顾倾向上升。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全球经济形势下抓住机遇、化解挑战,是我国对外开放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从国内来看,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成为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方向。如何推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从而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是对外开放工作必须把握的主攻方向。从我国同世界的关系上看,我国与世界的关系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大幅提高,同国际社会的联动互动空前紧密。我国是世界开放发展的受益者,也是世界开放发展的贡献者。

新时代改革开放推进全面开放的基本内涵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19]这一重大部署,从深度和宽度上拓展了对外开放的内涵。这一重大工作部署,使全面开放的层次更高、范围更广、程度更深、布局更优化、思维更系统、流程更规范、方式更新颖,对于推动新时代全面开放具有深远战略意义。

如何推进全面开放?第一,坚持主动开放,把开放作为发展的内在要求,更加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开放。第二,坚持双向开放,把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拓展经济发展空间。第三,坚持全面开放,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第四,坚持公平开放,构建公平竞争的内外资发展环境。第五,坚持共赢开放,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普惠共赢方向发展。第六,坚持包容开放,探索求同存异、包容共生的国际发展合作新途径。

新时代改革开放,新在起点、新在形势、新在战略、新在任务、新在要求。从“改革”“开放”到新时代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内涵的不断演进,是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推动的结果。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总之,“改革开放”概念的演进过程,既是从基本国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开辟新的发展道路的进程,也是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努力发展自己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3]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84,133,98.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上[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28,22.

[6]中國共产党历史(第二卷)[M].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1040.

[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195.

[8]杨彬彬,马玉婕.“改革开放”概念内涵的演进逻辑研究[J].邓小平研究,2018(3).

[9]江泽民思想年编(1989—2008)[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7.

[10]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5.

[11]胡锦涛文选(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383.

[12]胡锦涛文选(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2.

[1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1.

[14]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4.

[15]改革开放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旗帜[N]. 北京:人民日报,2013-11-21.

[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 北京:外交出版社,2018:87.

[17]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6.

[1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 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150.

[19]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4.

(责任编辑:铭 心)

(校对编辑:张舒蕾)

猜你喜欢
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大事记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将改革进行到底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选择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构建 推动江苏省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
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及其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