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友
摘要:短跑运动是一项极限强度运动,是人体在极度缺氧条件下进行的爆发性运动,是典型的无氧运动。本文从影响短跑运动的本质因素出发,探讨了ATP-CP系统供能、无氧糖酵解供能、有氧供能在短跑运动中的供能特点,认为在100m、200m、400m的短跑中,距离越短的情况下,无氧供能占比越高、ATP-CP供能系统的作用越凸显;此外,探讨了神经系统兴奋/抑制的转换灵活度对短跑者水平的影响,认为转换灵活度能显著影响短跑者的肌群协调性,进而影响其ATP的消耗和合成速度,从而影响短跑者的速度;认为在训练中,一方面可以针对性训练神经系统的反应速度,另一方面可以针对肌体能量存储增加进行训练。
关键词:短跑运动;生理机制;供能系统;神经系统
一、引言
短跑是一种典型的无氧运动,是一项极限强度运动,需要人体在极度缺氧的情况下进行的爆发性运动。从人体机能供给的角度来看,短跑的主要表现是探索人体最大速度的最大潜能,而速度极限则主要基于无氧代谢在100米短跑项目上,从1960年的10秒到2009年的9.58秒,仅仅降低了0.42秒,至今9.58秒的记录也没有被打破,可以说9.58秒已经逼近人体力量发挥的极致了。在200米短跑项目中,也从1968年汤姆·史密斯首破20秒大关,以19.83秒的成绩夺冠,到如今同样为100米纪录保持者博尔特,2008年创造了200米19.19秒的新世界纪录,至如今也未有人能打破。虽然在生理结构、人体能力供应、运动理论和实践上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但对于短跑速度提升的作用越来越小。以“短跑运动”为关键词进行的核心期刊检索结果表明,从2010年以来的文献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耐力训练[1,2]、力量训练[3,4]、技巧研究[5,6]等方面,对于短跑运动中的生理机制,如能量变化、肌肉变化的研究相对比较少。
二、短跑的关键影响因素
任何运动都必须基于能量供应。短跑是一种典型的无氧运动,其能量来源包括原磷酸盐供应(ATP-CP),无氧糖酵解供应和有氧供应。姜自立[7]研究表明,在200米短跑的极限强度下,原始磷酸盐的能量供应为45%。就强度而言,无氧糖酵解为35%,有氧能量供应占20%,有氧能量供应的比例随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在100米短跑中有氧供能仅占3%,而有氧能量比在400米处达到30%。因此,可以认为人体在100米极限条件下的能量供应主要来自磷酸盐和无氧糖酵解。
ATP为人体活动直接提供的能量。在人体细胞中,ATP与ADP相互转化,实现能量的贮存和释放,从而保证人体细胞各种生命活动的能量供应。当ATP消耗后,CP与无氧乳酸分解产生能量促进ATP的再次合成,涉及的分解速率、合成速率、肌体能源存储等会影响短跑者的短跑速度,也决定了短跑者的最高速度维持时间。在由ATP和CP组成的能源供应系统中,ATP的最大输出能量可以持续约2秒,而CP的最大输出能量是ATP的3~5倍。在剧烈运动中,ATP的含量变化不大,而CP的含量却急剧下降。它的特点是总能量供应低,持续时间短,输出功率最快,无氧和无乳酸。
在众多体育项目中,短跑、跳跃以及举重都是依靠此系统进行供能。运动者短跑能力的提升与训练方式、能量代谢密切相关,运动员不仅仅要在训练上下功夫,也要认清自身的能量代谢水平,保持稳定的心理参加训练和比赛才是重点。
三、肌体能量代谢对短跑的影响
短跑运动持续时间并不长,专业男性运动员100m赛跑时间在10秒左右[8],200m赛跑时间在20.3秒左右[9],总体能量消耗并不大,但是否在极限强度下的运动对能量消耗影响较大,根据姜自立的研究[7],200m短跑时,极限强度下的能量消耗为255kJ左右,中-高等强度下的能量消耗为450kJ左右,后者耗能比前者多80%。另外,在100m的极限强度下,糖酵解的供能率为35%,有氧供能为20%,中高强度为17%,有氧供能为35%。因此,可以认为在短跑中,极限强度的距离越短与极限强度的维持时间越长,则糖酵解和厌氧代谢的能量供给率越高。以上结果与李宏印[10]的研究结果相似。他的研究发现400米比赛无氧供能占比为81%,200m跑无氧供能占比为91.5%,100m跑無氧供能为96.3%。
无氧代谢是短跑的主要能源。距离越短,能量供应对无氧代谢的依赖性越强。因此,有必要研究ATP-CP系统和厌氧糖酵解。在100米以内,该项目受到磷酸供应的限制。在100米的冲刺中,仅靠磷酸系统的存储已不能满足项目的需求。因此,必须参与糖酵解和有氧氧化。相关研究表明,运动100 m后,ATP和CP消耗更多,能量供应转化为糖酵解以维持ATP的合成。结果,血液乳酸增加。当糖酵解参与能量供应时,输出功率降低,运行速度自然降低。
由此可见,在进行100m项目时,必须加强糖酵解系统的训练能力。任何活动的能量直接来源都是ATP,其他物质,如CP、糖等都是保证ATP再次合成的物质,ATP的合成速度对于维持短跑最高速度有决定性影响。在ATP合成过程中,CP分解并释放能量以最快地促使ATP的再合成效率,这也决定了CP是无氧运动(如短跑)的主要能量提供者,但其可用量太少。
王晓辉[11]的研究表明,纯ATP供能,在最大输出情况下只能维持2秒,ATP-CP系统供能持续7.5秒,之后由糖酵解供能。
有资料显示[12],磷酸原供能容量最高为420J/kg,最大输出功率为56J/kg/s;对应的糖酵解供能最大容量为962J/kg,最大输出功率为29.3J/kg/s,这表明磷酸原供能量小,但是输出快,能让运动者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最高速度;糖酵解量大,但输出速度慢,对于维持运动者速度有重要作用。两种能量供给方式,决定了不同距离的锻炼和赛跑策略,在100m跑步训练中要尽量加大磷酸原供能的容量能力,在200m跑步训练中则需要尽量加大糖酵解供能输出能力。
四、神经系统对短跑运动的影响
短跑的关键是ATP,促进ATP的合成和减少ATP的消耗是关注的重点,从肌体运动角度看,肌肉内阻力降低,会减少ATP的消耗;血液循环加快会促进ATP的合成。从中枢神经系统角度看,肌肉的活动和神经的活动高度一致:在运动过程中,力量由各个肌肉群收缩合力产生,收缩速度越快产生的力量就大,运动者的速度就快,其中肌肉群的协调性是重点;也就是说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和压抑协调性非常好的情况下,肌肉的活动会变得迅速和协调,能促进肌肉更快的收缩和放松,即促进速度的提升,同时减少ATP-CP的消耗。
短跑者的短跑技术,除了与所受的训练有关外,和其生理结构、条件反射等关系更大,短跑者肌肉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对其速度起着决定性作用。短跑者的运动协调性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协调性密切相关,一旦短跑者产生了紧张心理,就会造成兴奋的扩散,导致兴奋和抑制功能失调,进而引发跑步动作变形、能量消耗加快等负面作用。在腿部抬高运动中,大腿屈肌中心的刺激会刺激屈肌群的收缩。同时,抑制伸肌中心,伸展肌肉群,确保屈肌群最大收缩,并提供最大的肌肉力量。如果短跑运动员太紧张,将导致屈伸中心的激发/抑制传导的偏离,导致屈伸中心的工作不协调,导致短跑运动员的力量发挥不足,短跑速度提升和维持不足。有研究表明,肌肉收缩和放松的潜伏时间能显著影响短跑者的水平,潜伏时间越短的运动者,其运动水平越高,这也表明中枢神经系统的柔韧性与兴奋和抑制转换的能力密切相关,而转换越灵活则肌肉力量的释放越协调。
因此,通过提高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的灵活性,可以抑制短跑运动员的神经心理。它可以有效地促进肌肉群的协调并减少ATP的消耗。
五、结语
短跑运动中的生理机制的核心就是ATP,其次就是围绕ATP的一系列生理活动。在短跑中,为了维持最高速度的时间,就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ATP消耗和促进ATP的合成。减少ATP消耗的主要方法是减少肌肉群之间的对抗作用,并增强活跃肌肉和对抗肌肉之间的协调性;而确保肌肉群之间的协调性就需要从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入手,训练、提高兴奋和抑制转换的灵活性是有效的办法。此外,短跑者的心理状态作为影响神经系统的关键因素,也需要密切关注。
参考文献
[1]王明东.短跑运动的耐力素质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J].體育科技,2010(03):48–51.
[2]姜自立,李庆.高水平短跑运动员速度耐力训练特征探究——以清华大学男子短跑队为例[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6,35(3):101–107.
[3]沈勇伟,张林,刘劲松.短跑训练对跟腱横截面积和弹性模量的影响[J].体育学刊,2010,17(1):92–95.
[4]吴敏,李明军,孙轲.大学生身体素质练习发展中的实验研究[J].思想战线,2011(S1):512–515.
[5]张杰,吴瑛,康文峰.高水平短跑运动员途中跑摆动技术表面肌电(sEMG)特征[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9):51–54.
[6]刘海斌,夏培玲,元文学.起跑器抵脚板水平旋转角度对短跑运动员起跑蹬伸力的前导性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4,50(1):23–28.
[7]姜自立,黎涌明,李庆.短跑不同模式速度耐力训练的能量代谢特征[J].体育科学,2019(5):51–60.
[8]辛飞兵,赵宝椿,王达高.世界男女百米赛跑发展趋势研究与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11,33(2):81–84.
[9]贾学亮,李成明.世界男子优秀运动员200米跑速度规律的生理学探析[J].鸡西大学学报,2010,10(6):144–145.
[10]李宏印.短跑运动员能量代谢特点及其训练[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0(12):68–70.
[11]王晓辉.外源性磷酸肌酸对无氧运动的支持作用[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2012.
[12]人体运动时的能量供应与消耗[DB/OL].https://wenku.baidu.com/view/39342829af45b307e8719761.html,2018–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