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书法学习;书法专业;读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20)45-0012-04
【作者简介】朱天曙,北京语言大学(北京,100083)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西泠印社社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所长,全国高等书法教育协会副会长,全国教育书协篆刻协会副会长,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
北京语言大学书法学科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目前已经有一定的规模,有书法学的本科,有书法文献与创作方向和书法创作与国际传播方向的硕士教育,有书法文献与书法史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教育,现在,我们还有书法方向的博士后在站研究。北京语言大学还有很多留学生,他们热爱学习中国的汉字书法。学校于2010年成立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2018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研究院,在中国书法的创作、研究、教育和国际传播方面作出了独特的贡献。这么完整的本硕博学历教育和北京语言大学得天独厚的汉字书法教学环境,在全国高校的书法学科中是极有特色的。同学们在学校,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就是读书。书法专业的同学该怎么读书呢?我根据自己的一些读书体会,和同学们做一些交流。
我过去曾说:“书法专业的同学,本科阶段要解决书法中技法的共性问题;硕士阶段要两手抓,一方面是提高创作审美能力,另一方面是学会初步的做研究;博士阶段主要培养从事某一方面专题研究的能力。”我不谈创作方面的问题,主要和同学们谈谈读书的一些共性问题。我讲三个问题:读什么书,怎么读书和我的读书心得。
现在出版业发达,书很多,读书首先面临一个选择的问题。
1.读书要去粗存精。
中国的书是很多的,光古书就浩如烟海,书法专业的同学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来临帖、创作、看展览等,读书的时间并不多,因为时间有限,所以读书就要有选择。如果读一本坏书,或者是没有用处的书,那就是浪费时间,有时还会接受一些错误的东西,所以选择书很重要。清末张之洞写了一本书叫《书目答问》,是为他的学生写的。他说写这本书有三个目的:第一是给这些学生指出一个门径,从何入手;第二是要他们能选择良莠,好的书才念,不好的书不念;第三是分门别类,再加些注解,以帮助学生读懂。从《书目答问》看,所有的书都读一遍也不可能,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书来读。比如说《书目答问》卷一经部小学中有“说文”“古文篆隶真书各体书”;卷二史部金石部分有金石目录、金石图像、金石文字、金石义例;卷三子部有艺术等。我们可以在这个范围内选书来读,这样范围就小很多。我们书法专业的同学,有关书法史的书和相关专业的书如中国画、篆刻、艺术理论等都要读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怎样选择呢?我在《中国书法史》后面开了个书目,选了30种书,分工具书、丛辑、文字学和书法史、书论、鉴定、图录六大部分。工具书、丛辑部分如《书画书录解题》《丛帖目》《美术丛书》等主要是查找资料的,大家了解这些书的大致内容就行了,需要用时再细读;图录部分也是查找资料用的,但大家要熟悉书法史上常见的图版,尤其是宋代以前的作品,头脑里要清晰;文字学、书法史、书论方面的书要细读,如唐兰先生《中国文字学》、裘锡圭先生的《文字学概要》等,这些书虽然不全讨论书法的内容,但和书法史研究关系密切,所以我们要细细研读。
2.读书要由博返约。
我们研究一门学问,不能说限定在那一门学问里的书才念,别的书不念,如果只限于自己研究的那一领域的书里边,这是很不足取的,会造成知识面狭窄,碰到问题时无法融会贯通。过去有个坏习惯,研究生只是选个题目,这题目也相当尖,但只写论文,别的书都没念,这样对于将来做学问就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将来做教师,那就更不好了。作为书法专业的研究生,除了关于书法史论的书和论文要读,还有很多别的书也要读,如历史、文学、艺术史、哲学等。读书还是应该从博到专,由博返约。
3.读书要重古厚今。
这是什么意思呢?古书是源头,我们要重视读原典,但古书常常难读,所以我们还要重视当代好的学者的解读。当代学者运用了一些现代的工具书和研究方法,对古书做了有益的注释,他们是我们的前辈,离我们很近,有些甚至可以当面请教。所以,我的看法是读书既要重古,也要厚今。这是因为前人的书,如果有好的,现代人已经研究,并加以总结和发挥了,我们念今人的书,古人的书也包括在里边了。我们并不需要把很多古书都读完,那也做不到。张之洞在《书目答问》中就曾提到过这一点,他说他选的大多是清朝时期的书,有些古书经清朝人整理就系统了,有的书当代人已经做过整理了,我们可以参考着读。有的书论看原文读不通,读不懂,需要借助当代人的注释和疏解,这样才能把古书读通读懂。我们要把最经典的书论拿来精读,尤其是汉魏南朝时期的书论,唐宋以前的书论很精辟,大家要细细读。早期有许多书论不太好读,中华书局《文史知识》约我开个读书专栏,我选了十二篇精读,有注释,有提要,方便大家閱读这些早期的书论。
读书无定法,看各人的习惯,但有一些常见的方法值得学习。
1.读书应读书的序文、凡例和目录。
读序文我们可以了解书的大概,读凡例我们知道编书的方法,看目录我们就知道书的全部篇目。有同学看书,作者也不看,版本也不看,出版社也不看,以为看看正文就行了,序例可以不看,这样读书不好。序例里其实有很多好东西,常常讲到写书的纲领、目的,替别人做序的,还讲书的优点,凡例是作者认为应该注意的地方。这些都很好,而我们常常忽略。《说文段注》的序是在最后的,王念孙的序把整部书的优点都讲到了,我们读《说文段注》要把序提到前面来念。段玉裁给《说文序》也加了注,更应该读一读。我们看书法类的书也必须十分注意序文和凡例。
书法专业的学生尤其应该重视文字学的基础书,《说文解字》就是最基础的。近代有个大学者叫余绍宋,他写了一部好书,叫《书画书录解题》,就有序例。他把书画类的书分为十类,即史传、作法、论述、品藻、题赞、著录、杂识、从辑、伪托、散佚。每个门类里又分几种,如史传分历代史、专史、小传、通史,论述分概论、通论、专论、杂论、诗篇,题赞分赞颂、题咏、名迹跋、题自作、杂题等,条理很清楚。林志钧在序中把这部书的好处概括为四点:正体例、辨疏舛、重考证、存珍本。读了这部书,我们才会对中国书画文献的家底清楚,有哪些书,有什么内容,有什么价值,等等。
2.读书要做笔记。
我直到今天,读书还是做手抄的笔记。有人读书喜欢在书的旁边圈点,这个很好,最好把重要的地方再抄下来或复印保存。张之洞《书目答问》中有一句话很重要。他说:“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一本书,什么地方重要,什么地方不重要,你看不出来,那就是“劳而无功”了。有同学能把有用的东西吸收进去,有的并没有理解,看了就看了,像猴子掰玉米,看到哪丢到哪。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光看,不知道什么地方是有价值的,什么地方是重要的,什么地方是精彩的,即张之洞所谓的“要领”。当然,这个要有知识储备,要慢慢积累。有的同学死记硬背,背得很多,也有一定作用,一时还可以应付考试,但如果没有真正读懂读通,还是没有大用处。我不主张大家读书要死记硬背,有些地方可以泛读,但重要的地方一点不能放过,一字一句地读明白,并把它记下来,有价值的内容积累多了,以后就可以慢慢发展为文章。
3.读书要动笔,可作眉批。
我们读书时可以在书的天头加上自己的评论,看一本书如果自己一点意见都没有,可以说没有好好看,认真读一遍总会有些心得的,可以在书边空的地方做些眉批,觉得这本书什么地方好,什么地方不合适,都可以加上自己的评论。有些批的是对的,有些批错了也没有关系,因为这是经过了你自己的思考,不对的以后还可以纠正,自己做眉批,可以帮你读书,帮你把书的内容转化为自身的核心素质。这样读书印象就特别深。如果买不到书,我们也可用另外的办法,把笔记和书评结合在一起研读。一方面我们用笔记把重要的部分记下来;另一方面,不同意书里的某些观点,我们可表明自己的意见,把笔记和眉批合并一起。大家要学会写读书笔记,这是基本功。我直到今天读书都是手写笔记,不用电子书。同学们现在使用电子书就更加方便了,但对书法专业的同学,我还是希望大家动手记,这样还可以练习钢笔字。大家读完经典书后,就要试着写读书笔记,培养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你如果边读边记,又做了眉批,读书笔记就很好写,好的读书笔记就是一篇好的学术论文。中国古代有那么多好的书论和作品,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我最近在社科文献出版社出了一本小书,题目是《艺术学记》,收录了我学习陈垣、马衡、徐复观等先生谈书画金石著作后的体会,都是平时的读书笔记。
我有这样几点学习心得可供大家参考。
1.读书可根据专题研究读书。
读书和创作、研究是联系在一起的,要有机的结合。我读硕士的时候,导师黄惇先生在写《中国书法史·元明卷》,我有时帮助老师查资料。我发现,元末明初的书家宋克,书法史上只是一笔带过,而我觉得应该做专题研究。于是,我就根据这个题目,把元末明初的历史文献和与宋克相关的文人文集都找出来读,查看相关的文献,因为宋克自己没有文集,我只能找他同期来往文人的集子,如元代张雨的《句曲外史集》、杨维桢的《东维子集》、顾瑛的《玉山璞稿》、明初高启的《凫藻集》、杨基的《眉庵集》、张羽的《静居集》、徐贲的《北郭集》、张宪的《玉笥集》等。同时,我还查找著录书,如明代朱存理的《铁网珊瑚》、顾复的《平生壮观》、汪砢玉的《珊瑚网》以及清代王原祁编的《佩文斋书画谱》、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陆时化《吴越所见书画录》等。这些书有的部头不小,大家可以通过目录浏览一下,查找和研究相关的材料来研读。后来我研究周亮工、颜真卿等都是用这个方法去查找要读的书。
2.读书还要注意读“图”。
书法专业和文学、历史等专业不一样,要研究艺术作品。既然要研究作品,我们一方面要有创作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就是要熟悉图版。既要熟悉研究的书家作品,又要对书法史上经典作品的图版十分熟悉,这样我们才能在读图的过程发现问题,如前后期的书风变化问题,落款问题,取法问题,临创问题,鉴藏问题,等等。
3.读书先要读史,再读专题论文。
我给学生写了三部教材,一部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的《书法答问》,专门讨论书法技法的,读了这部书,对书法内在的笔墨语言应该就能明白了,包括篆、隶、楷、行、草等基本規律和书写方法;另一部是中华书局出的修订版《中国书法史》,全面介绍了中国书法从早期到当代的总体发展过程、规律、代表书家、影响等,这部书是最基本、最简明的书法史,我们研究生对这本书的内容和图版要做到十分熟悉;还有一部是商务印书馆即将出版的《中国书论史》,把中国古代书论从汉代到近代的著名理论及其思想做了梳理。对于我们书法专业同学来说,这三本书是基本书,部头也都不大,能读得下去,也容易读懂,我称为“三基”书。大家把技法、历史、理论三个方面的历史搞清楚了,再结合自己准备研究的方向读书、读论文,这样才能做到贯通而深入。
我还有个建议,大家最好在研究生期间,把某一个大家的文集或作品集系统的读一下,了解一个书家、一个学者是如何成长的,有哪些东西我们可以借鉴,做到胸中有数。我经常翻阅《王羲之王献之书法全集》《米芾书法全集》《王铎书法全集》《黄宾虹全集》等,对一个书家的作品、文章做到胸中有数。我做过《周亮工全集》,参与过《陈垣全集》,现在又在做《颜真卿全集》的编写工作,特别希望大家对历史上某一家、某一流派有较为全面的了解,积累经验,找到问题,给大家的创作和研究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