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立身道快读有用书

2020-09-10 07:22范基公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年8期
关键词:子书抄书用书

范基公

我当了几十年教师,每到教师节都会收到学生的祝贺,感到很幸福。但是,让我感到更幸福的是,我依然有老师健在,老师依然引领着我的学习和生活。

今年教师节,我带我的学生去看望我的老师。她是著名的教育史专家,著作等身。老师已年近九旬,依然头脑清晰,笔耕不辍。在老师家的客厅,悬挂着一副楹联:深思立身道,快读有用书。纸已有些发黄,可见年代久远。老师虽多次搬家,但它一直挂在客厅醒目处。为让我的学生领会,我请老师先从这里讲起。

老师说:“我从小就懂得:深入思考做人的道理,抓紧阅读有用的书籍。立身道,概括成一句话,就是:知所先后。《大学》开宗明义: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又如,《岳阳楼记》所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依此立身,每日三省。”老师开篇即引经据典。

老师让大家说说对“快读有用书”中“有用书”的理解。学生们回答:“知识性强的书”“讲新科技的书”......

我说:“能启迪智慧的书。”

老师用十分肯定的语气说:“我推荐富有哲思的书,蕴含辩证思维的诗文。宋朝苏东坡写了一些启迪智慧的诗,有谁知道?”

学生答了一首《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说了一首《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老师倡导搜集一些哲理诗来读

后来,老师回答了学生们提出的關于读书与智慧等方面的问题,都是言简意赅。老师强调说,读书要和抄写紧密结合起来,“非抄无以成学”。从古至今,“不动笔墨不读书”一直是文人和学者的优良传统。她告诉我们:南宋大学者洪迈,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连抄三遍。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将《曾国藩日记》《离骚》《西洋伦理学史》各抄了一遍。邯郸一位八旬老人周长治认为:“抄书才是生活中最大的乐事。”生命不息,抄书不止,一年多,他将一百多万字的《红楼梦》用小楷抄了一遍,又开始抄《三国演义》,他矢志要抄完四大名著。作家孙犁认为:抄书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抄一次比读十次有效。抄写后,可以进一步分析作品:作者写了什么?怎么一步步展开的?为什么这样写?这样,收获才大。

老师首推中学生抄诸葛亮的《诫子书》和冯端淑的《为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被很多人选为座右铭,写成条幅挂在书房。她说:《诫子书》只有86个字,每天总能抽出时间抄吧!“为之则易不为则难”选自《为学》,是1898年,北京大学前身京师大学堂的校训,通俗但是至理名言。

对老教师惊人的记忆力,同学们赞叹不已,纷纷表示,回去马上准备好笔记本——抄书。

告别前,教授和我们在那格言条幅前合影,作为永恒的勉励和纪念。

各人有各人的幸福。我认为,无论到什么年龄,依然有老师的人,是幸福的。你可曾有同感?

推荐人语:据陆卓纯《基于名师工作坊的同课重构与教师发展》一文,教师工作坊的首要目标即着力培养杰出教师团队,实现教师个体从优秀走向卓越。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也符合陶行知的“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理念。杨华慧在研究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原著及其译本后,写下《论教材编纂中的“信”与“顺”的问题》一文,集中探讨了教材的编写原则,即尽量忠实于原文的思想精华、内容、结构,以体现陶行知倡导的教材应具备“引导人去‘操作’‘思考’‘创新’”的力量。

猜你喜欢
子书抄书用书
柳佳玮作品
“传承非遗——平湖钹子书”倡议书
蒲草抄书
是谁对书不敬
吃书与用书
《诫子书》解读
An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he Textbook 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Student’s Book One)
周子书:地下室里的设计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