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玮奇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教育界与心理学界所关注的重点内容,而警察专业的大学生是警察与大学生双重身份的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关系到胜任警察职业的基本能力。体育锻炼除了提高人的身体素质,还会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目前,有关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多面向于普通大学生,对于警察专业大学生的研究较少。而警察体育是影响警察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一大因素,因为他们只有通过高难度的警察体育训练,才能拥有良好的体魄和心理面对工作。
关键词:警察专业;大学生;警察体育;心理健康水平
而近些年来,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心理学界与教育界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视、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尤其是警察专业具备双重身份的大学生群体[1-2]。与其他职业相比,警察职业的心理压力更大,且需要面对不可预见性事件,故警察专业学生需接受更强的运动训练,以提高其警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从而更好地胜任警察职业[3-4]。一般情况下,警察专业学生均要开展体能和擒拿格斗课、警体技能与战术课、警察体能统一训练、日常早操、其他田径运动训练等,这些警察体育训练对他们的身体素质提升与心理健康发展均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在校期间是培养警察专业大学生警体及心理素质的关键时间,这两方面与他们的职业发展密切相关。而回顾近些年来有关大学生的心理水平研究,发现有关警察体育与警察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就警察专业中的警察体育对该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进行探讨,以进一步加强警察专业大学生素质教育。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某学院警察专业的241名大学生与230名普通专业大学生,普通专业:男学生128名,女学生102名;年龄20-23岁,平均年龄(22.11±0.58)岁。警察专业:男学生137名,女学生104名;年龄20-23岁,平均年龄(22.05 ± 0.56)岁。
(二)方法
本次研究的调查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与数理统计学析。文献资料法:主要通过中国期刊网站查阅近5年来相关警察体育资料、警察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资料的研究论文、硕博士论文、会议论文与学术著作等,并进行分析。问卷调查法:主要有两份问卷量表,分别为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行设计的“主观锻炼体验量表”)。SCL-90:主要包括10个心理症状因素,90个项目,每个项目根据学生自感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分,该问卷量表评分方法为5级评分制,得分越高代表学生的心理症状越严重。主观锻炼体验量表:该问卷量表的维度有三个,分别为积极幸福感、疲劳、心理烦恼,共12个条目,问卷量表评分方法为7级评分制,分数越高说明学生的主观锻炼体验越好。问卷调查及填写主要以集中测试方法开展,先由工作人员为学生统一讲解相关问卷内容与填写方法,当场发放问卷,并在填写完成后收回。数理统计法:使用计算机软件分析、处理调查结果数据。
二、研究过程
本次研究主要进行两次调查,第一次调查时间与第二次调查时间间隔3年。第一次调查:该阶段主要在某学院大学生军训结束后,经过一个月的军训,警察专业学生与普通专业学生在生理、心理上已经适应了大学生活,这时开展调查能确保研究对象的生理、心理处于稳定状态,从而确保调查结果。对警察专业学生共发放了241份调查问卷,共收回241例,有效回收率为100%;同時,普通专业学生发放的调查问卷为230份,且全部回收,有效回收率与警察专业学生一致。
警察专业学生。第二次调查:该阶段主要是在学生毕业之间进行调查,在本次调查中,两个研究对象的问卷发放份数、收回份数、有效回收率与第一次调查一致。问卷发放时间、填写时间基本相同,在问卷调节阶段,主要将学生集中安置在大教室中,让专业人员详细讲解问卷的相关内容,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主观想法进行填写。问卷填写实行佚名制,以追求调查结果的真实、有效。
三、结果与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出来后,SCL-90调查结果显示,与普通专业大学生比较,警察专业大学生的敏感、焦虑、恐惧、精神病等因子分值更低,而偏执、强迫症状、敌对分值高于普通专业大学生;这些心理症状较为符合警察专业大学生的预备警官身份,但偏执、强迫症状、敌对等心理症状较为显著说明警察专业学生在面临毕业时依旧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问题。同时,对学生所填写的主观锻炼体验量表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与普通专业学生相比,警察专业学生的体育训练完全不同,且他们的心理烦恼、积极幸福感存在明显差异,但在疲劳方面,与普通专业学生相比,警察专业大学生的疲劳程度更高。由此可知,警察专业中的警察体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本次研究通过调查得知,大部分警察专业大学生在临近毕业时均具备警察职业所需的基本心理素质,且警察体育对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主要是因为,警察专业所开展的警察体育教学训练,能让学生在3年的训练后拥有警察所具备警体素质以及心理品质。同时,警察体育的训练、比赛,会给学生带来激烈竞争、危险、紧张等自我感觉上的刺激,而经过这样的长期刺激后,既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警察专业学生的焦虑、紧张、精神病性等负性心理,又能提升他们的竞争力、创造力[5]。可见,在警察专业中,警察体育已成为改善学生心理品质、提升其面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应对程度的重要手段。同时,在校学习期间,是警察专业大学生形成警察职业心理品质的重要时期,该时期所开展的警察体育训练能让学生的身心收获多方位益处。主要是因为,在警察体育训练后,学生的身体素质不仅得到提高,还能收获来自外界的表扬以及内心的自我肯定,这些益处均能进一步提高警察专业大学生的积极幸福感、自信心以及抑制焦虑与克服困难的能力,这对实现警察专业大学生的警体素质、心理健康水平同步提升意义重大。
在本次研究中,警察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整体良好,但依旧存在一些心理问题,警察体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虽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重视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以向警察专业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并在体育训练中帮助他们塑造健全的人格,掌握心理调控方法。通过本次研究分析,提出几点提升警察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第一,加强警察体育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在警察文化中,学生的警察体育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属于重要组成部分,警察体育教师应重视警察体育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各种教学策略,以丰富体育文化,让学生在体育训练中不断受到熏陶,从而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良好的警察心理品质。第二,由于警察体育训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训练时,学生要学会保护自己,在面临危险时要有敌对意识。对此,在教学过程,警察体育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这样的意识。第三,经过调查发现,经过3年的学习与训练,警察专业大学生的各项心理症状因素有所改善,可见,提高警察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样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此外,警察体育内容十分丰富、时间较长、频度较大,警察体育教师要积极梳理训练内容,建立健全的训练体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能逐渐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并保持情绪稳定。
四、结语
总而言之,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是警察专业大学生进入警察岗位工作的基本前提,而警察体育是确保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方法。基于此,警察体育教学要充分认识体育训练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并建立健全的训练体制,创新教学方法,积极在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以避免高强度的体育训练给学生心理埋下隐患,使体育训练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让警察专业大学生在体育训练中积极健康发展,拥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而培养更多身心合格与综合素质高的优秀警察。
参考文献:
[1]曾玲子.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影响:心理坚韧性的中介作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8.
[2]李孟军.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及优化路径[J].东方企业文化,2018 (S1):73.
[3]张小友,张忠秋.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身体自尊的中介作用[J].湖北体育科技,2018,37 (02):140–144.
[4]胡博闻.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问题研究——以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学生为样本[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8 (11):171–172.
[5]于海彬.浅析警察体育对警察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研究[J].速读(下旬),2018 (12):275.
作者简介:杜瑋奇(1989-),汉,湖南怀化人,体育硕士,麻阳苗族自治县石羊哨乡人民政府,湖南省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研究方向:社会体育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