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华
什么样的书法才算是好的?这是每个书法人需要好好思量、细细斟酌,进而深刻认识的。只有如此,方能更好地去进行书法教学。
王僧虔的《笔意赞》里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以“神采”和“形质”这两方面来分析,可谓“二分法”。苏轼的《论书》写道:“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看得出,他是用“五分法”来谈构成好书法的要素。
作为一名小学书法教师,则可用更形象更具体的“四分法”来教育学生感受好书法。
首先是“线形”。中国书法的线条具有丰富的内涵,它经过柔软的毛笔进行独特的表现,给人以不同的情绪感染和情绪联想。比如说:曲线表示优美,直线表示稳定。我们从长短、粗细、浓淡、枯湿的外形中只看到它的表面视觉效果,而从这些表面效果中感觉到强与弱,轻与重、硬与软等等具有精神含义的种种内涵。相比之下,后者很难做到,只能在一定的线条环境中才有可能产生。所以,我们可以找到一个书法起步教学的训练点: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线条感受的训练。
其次是“速度”。速度本身就是线条的具体内容之一。但在欣赏方面,它具有明显的独立性,线条的立场偏重于空间意识,而速度是一种时間特征。比如说,张旭草书《古诗四帖》那狂风雨式的线条,与秦篆李斯《峄山碑》那平和稳健的线条,两种速度的差别不一是显而易见的,速度差异为我们带来了轻盈、快捷或沉重、缓滞的不同情绪反应。
此外,速度概念的提出使书法欣赏变得丰富多彩,它横跨时、空两个领域,使书法在视觉艺术领域找到了新的同盟军如音乐、舞蹈这样的综合艺术,于是我们可以有效地利用完美的综合艺术理论成果为书法服务。如何研究速度在线条中的效果,我认为在古典的书法教学中是十分欠缺的,而正是我们现代书法起步教学必须正视的现实课题。
再次是“力量”。即平常说的笔力。一般而言,我们习惯说粗、重、大的线为有力而细、轻、小的线为无力。但在书法艺术领域,力量的标志并非一定是与重大粗合并,即使是很细挺的线条,只要有准确妥宜的力量倾注,它仍然是有力的;而一片渍墨、肥浊的墨线即使再粗再大,也仍然是无力的——我们常常把它叫做“墨猪”。
书法的力不是简单的物理的力。打个比方,一个弱不禁风的瘦书生和一个膀大腰圆的打铁匠,两人所发力量悬殊可知,但在书法上打铁匠却一点也不占优势,即使他拼命用力把纸戳破也无济于事。所以说,粗细轻重与力度未必一定成正比。
最后是“构架”。书法是一种主动的构成空间,在单纯的空间排列之外,还有一种序列的原则。中国书法强调笔顺,对空间构架有直接的影响。古代书论提出“势”,强调写字不能东写一横西写一撇。为什么美术字不能算是书法?虽然美术字也以汉字为基础,也讲究造型与构架,也有完整的空间,但是它的空间是铺排罗列而成,缺乏次序的规定也缺乏“势”的支持,与书法比较是缺乏生命力的。
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四分法”去认识好书法,欣赏好书法,更可以此为目标,牢牢抓住“线形”“速度”“力量”“构架”这四要素,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使得更多的学生写出好书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