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艳花
生活是完整的、多姿多彩的,自然融合了健康、语言、科学、艺术和社会等多个领域的内容。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源于生活的教育是最无痕的教育。 ”生活是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要让幼儿在生活中去学习,去探索。生活的千变万化促进幼儿不断生长,正所谓“生生不已”,他们在不断生长中所获的经验都是下一阶段再次生长的新起点。“探秘蚕宝宝”正是以“经验生长”作为不断探秘的基础,让幼儿在探索蚕宝宝的生活中获得多种经验。
在主题活动“我的故事”里,每个幼儿都带着自己的故事与伙伴分享。球球带来了去海洋馆游玩的照片,甜恬将家里的“宠物”——昆虫家族带到班级,“这个是天牛!这里还有蚕宝宝……”甜恬向同伴们介绍自己的宝贝。“这个黑乎乎的家伙是谁?”有幼儿问。“是蚕宝宝呀!它还会长大呢!会变成蚕蛹!”甜恬微笑着看着蚕宝宝,对小伙伴们说。有幼儿又提出新问题:“蚕宝宝不是白色的吗? 怎么这么小,颜色怎么是黑色的呢? 叶子上怎么有这么多洞洞?”洋洋说:“我舅舅家养的蚕宝宝每天要吃很多很多,蚕宝宝身体软软的、冰冰的。”小朋友听到了,都凑了过去,听着这些“稀奇”的故事。观察生命、欣赏生命是一件有趣又有意义的事情,第一次和蚕宝宝见面,引发了好多问题,大家对这个小生命充满好奇却又因为它的长相保持着距离。
为了便于观察,我们给蚕宝宝换了一个家——把它们装在戳洞的透明盒子里,放置在生活区,幼儿到生活区喝水时都来观察这个陌生动物。欣欣好奇地摸了一下黑黑的小家伙:“它有细毛,身体不是滑滑的。”甜恬说:“现在它摸上去有点硬,等变成白色的就是软软的了。”佳佳说:“这里有几条蚕宝宝啊?我们一起数一数吧!”幼儿伸出手指头,一、二、三、四……数得可认真了。“一共八条。”佳佳大声说。圆圆说:“蚕宝宝有脚吗?”佳佳说:“有脚的,我看到它在爬。”甜恬说:“现在蚕宝宝太小了,等长大一些,我们就能数清楚它有多少脚了。”
分析:幼儿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他们会持续且细致地观察,还会根据已有经验说出许多独特的看法。对于幼儿的这些看法,教师应积极鼓励,切不可以是否正确来对其进行衡量。另外,教师要及时根据幼儿的表现,创设适宜的情境,帮助幼儿去探究。在活动中,教师用透明盒子替代不透明的纸盒放置在生活区,就是在为幼儿的观察提供更好的条件。
中午吃饭了,圆圆突然说:“我们小朋友吃饭,那蚕宝宝吃什么呢?”“它吃树叶、草、菜。”接着他们七手八脚地从饲养角里拿来了给小兔吃的青菜叶,放在了盒子里,等吃完午饭再去看时发现蚕宝宝没有吃。可心看到保育员王老师正在切苹果,于是就和王老师要了一点苹果和苹果皮扔进了盒子里,然而蚕宝宝并没有吃。佳佳还尝试用手拿着苹果去喂它,蚕宝宝还是一点都不吃。佳佳问:“蚕宝宝喜欢吃什么呀,它也和小朋友一样,会挑食吗?”可心说:“它是不是害怕我们啊?”教师在旁边说:“可能是,我们别出声,看它究竟吃什么。”大约一分钟后,蚕宝宝开始一点一点地吃铺在它身下的桑叶。这时候,幼儿恍然大悟:“原来蚕宝宝喜欢吃树叶啊!”
分析:只要拥有自主、宽松的探究空间,即便是小班幼儿,也能表现出令我们惊喜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都会经历各种挫折,但是这样的挫折、困难和挑战,也是他们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机会。教师要相信幼儿,让他们去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幼儿能够获得全方位的发展。
渐渐地,蚕宝宝们长大了,幼儿每天入园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和蚕宝宝打招呼。熙熙说:“你们看,小蚕宝宝长大了,它变成白色的了。”菲菲说:“蚕宝宝在拉便便,它的头在动,身体也在动。”佳佳说:“蚕宝宝的便便是硬的。”熙熙说:“是软的。”两人快要吵起来了。我问:“到底是硬的还是软的呢?”熙熙说:“试试吧!”菲菲说:“我不敢,老师,你试试。”我说:“好的呀!不过你们想试试吗?”菲菲尝试用小手指碰了碰蚕宝宝的便便,接着,熙熙和佳佳也伸出小手试了试。这时候,他们发现原来蚕宝宝的便便是硬硬的。甜恬说:“蚕宝宝没喝水,便便是硬的,妈妈说我没喝水便便就是硬硬的。” 圆圆说:“蚕宝宝吃了叶子,它的便便就是硬硬的。” 球球说:“蚕宝宝吃了叶子上的线,所以便便会变硬。”球球说:“它拉了好多??,我们把??倒掉吧!”“是啊是啊,??很臭的!”幼儿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这时可心说:“我闻到蚕宝宝的??味了,是桑叶的味道。”
分析:幼儿的观察是增加直接经验的重要途径。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幼儿在低龄时候,会对排泄物有十分浓厚的兴趣。对于蚕的排泄物,幼儿并不熟悉,假如教师直接将知识告诉幼儿,幼儿并不能获得直接经验,这样的知识很快就会遗忘。另外,小班幼儿已经可以进行推理了,虽然他们的推理水平很低,但是教师要给予他们机会,让他们去找寻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
有一天,幼儿一入园就发现有一只蚕宝宝不动了。菲菲说:“蚕宝宝死啦!”球球说:“蚕宝宝死了,蚕宝宝为什么死了?” 可心说:“吃太多了。” 熙熙说:“被小朋友捏死了。” 小草说:“蚕宝宝太累了。” 甜恬说:“会不会是我玩了水的手碰到蚕宝宝了,它就死了。” 这时,胆大的球球用手抓起了已经死了的那只蚕宝宝,还说看到了蚕宝宝的脚了。可心也凑上去看:“蚕宝宝肚子好圆啊,是不是有小宝宝了。”这时菲菲说:“它自己还是蚕宝宝,怎么可能做妈妈呢?”我说:“那蚕宝宝会不会做妈妈呢?”菲菲说:“可能要再长大一些吧。”我说:“那我们就一起等待它们长大吧!”
分析:幼儿对蚕宝宝的死感到很伤心,也让他们对蚕宝宝照顾得更尽心。在这次讨论中,他们的思考带着自身感情的迁移,同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蚕宝宝的死因也许就在这群“小柯南”的推理中。菲菲对小伙伴的话提出异议,表示她有了自己的思考。教师要给幼儿创设一个平等的对话情境,让幼儿尽情表达自己的看法。
饲养蚕宝宝3周以后,幼儿会用“好肥”来形容快要结茧的蚕,他们开始准确使用称谓“蚕”,而不是像前两个阶段称呼为“虫虫”和“蚕宝宝”。幼儿餐后最热衷的事情就是跑去看看蚕,几个人围在一起蹲着看,虽然会挤着同伴,但绝不会伤着蚕。他们还每天从家里带桑叶来给蚕宝宝吃,小手也会轻轻摸摸蚕,相互交谈着蚕在干什么。这天早上,可心第一个来到了幼儿园,她跑去生活区去看蚕,“老师,老师”,她突然兴奋地朝我扑过来,说:“蚕不见了,它把自己包起来啦!”我也跑过去看,原来,蚕宝宝结成了一个个白色的、黄色的茧了。这时,菲菲也来了,她伸出小手:“一、二、三,哇,有三个蚕把自己包起来了。它把自己包起来,是不是就可以做妈妈啦!”我问幼儿:“还记得我们看过的绘本吗?”“记得,有一个封面上有个大黑虫的书,里面有蚕。”“对,《蚕宝宝的一生》《诞生了!蚕》这几本书,可以帮助我们知道蚕结茧后,会不会做妈妈。”幼儿迫不接待地让我给他们讲起了这两本绘本故事,了解了原来蚕结茧后还要经过8~10天才会产卵,也就是生出小宝宝。接下来的日子里,幼儿耐心地等待着,等待着蚕全部结茧,产出更多的蚕卵。
分析:教師根据幼儿好奇、好问、求知欲强的特点,让他们随着问题参与活动,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解决问题。耐心等待的过程让我们看到了幼儿正用他们稚嫩的情感呵护着幼小的生命,这也许就是这次活动中最精彩、最有价值的部分。
“探秘蚕宝宝”是教师与幼儿共同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但丰富了幼儿对蚕的认知,同时让教师对幼儿持续、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有了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