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楠
一、缘起
在国内学前教育本科毕业以后,我去了美国早期儿童教育排名前十的学校继续攻读硕士。硕士毕业后,我开始了在美國做幼师的生活。我的工作是在一家蒙台梭利学校(以下简称蒙校),教室的四面墙几乎摆满了柜子,每个柜子上有着满满当当的蒙台梭利教具(以下简称蒙氏教具)。每天班级里的蒙台梭利教师手法独特而又充满仪式感的蒙台梭利工作展示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但得知专业的蒙台梭利教师资格证(以下简称蒙氏教师资格证)的学习需要两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后,我第一反应是:岂不是又要读一个硕士学位。于是刚工作的半年,我并没有考虑考取蒙氏教师资格证。但后来,新手教师上岗深深的挫败感和蒙校里的各种人对我说的“No”,促使我想要去学习蒙台梭利教学法(以下简称蒙氏教学法)。
(一)新手教师深深的挫败感
新手教师上岗深深的挫败感自不必多言,每个做过一线教师的人都深有体会。但当时让我产生职业危机感的,是我遇到的问题,那些我无法用过往所学的知识给出答案的问题。我不禁深深怀疑:近6年的学前教育专业求学时光,学过那么多的理论、那么多的教学法、那么多的技能技巧和才艺,为什么在现实面前如此不堪一击?那半年里,我痛苦不堪。更不凑巧的是,我还遇到了一个很特殊的状况:我接管了全校最“出名”的班级,拥有全校最“出名”的学生,遇到了最棘手的教师关系问题,也遇到了最难做的家长工作。意识到自己非常需要帮助后,我向学校的前辈求助,向过去的老师求助,向同龄的伙伴求助,可是没有一个人能够帮我解决问题。我觉得,我可能需要再学习了。
(二)一个个“No”点燃的不甘
如果说新手开局即面临的困难模式的窘境是根本动力,那么蒙校里一日工作中我听到的各种“No”,则是助推剂、助燃剂和导火索,直接点燃了我学习蒙氏教学法的火焰。当我在幼儿工作时间(蒙校将一日中幼儿操作蒙氏教具的时间称为工作时间)想要得到帮助和指导的时候,班级老师对我说“No”;当我在课堂上想要给幼儿展示的时候,主班老师对我说“No”;当我想要帮助做课程设计的时候,课程教研负责人对我说“No”;当班上的幼儿学习新的知识点很困难,家长找到园长反映情况,园长来询问我们班的教学情况,我提出可以做更多,园长在了解到我没有学习过蒙氏教学法后,直接说我不适合做这件事。我真的太憋屈了,怎么说我也是中美名校毕业的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为何如此频繁地被拒绝?蒙氏教学法有那么神奇吗?我一定要一学究竟。
于是,在工作日中白天全职上班、晚上有早教机构兼职的情况下,我重回校园,开始了周六周日的走读学习蒙氏教学法的日子。
二、蒙台梭利教学法的魅力
在学习之前,我脑海中还存留着对蒙氏教学法的印象和各种偏见:它并不是最先进的学前教育教学法,机械、刻板、重复、落后,是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服务的等。但我也依稀记得读本科时有两位老师曾经说过:世人对蒙台梭利偏见太多,许多人说她不好,因为并不了解她。当我真正花了3年时间去学习和实践蒙氏教学法后,才发现自己当年对它真的是不了解。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我的同学们在接触了蒙氏教学法以后,都会十分崇拜蒙台梭利。当时甚至有一位同学,在自家门前的院子里画了一幅蒙台梭利的肖像,每天早上出门时都能看见。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因为蒙氏教学法有独特的魅力。
首先,它的体系完备。它拥有完整的体系化的理念、完善的课程体系、丰富的教具系统、完备的教师培训体系,还有遍布全球的实践经验,这些都是其他学前教育流派所不具备的。
其次,流传时间久。蒙氏教学法至今已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流传时间最长的学前教育流派。在这100多年中,它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与各个地方的文化相融合,不断迸发出新的活力。
最后,它还拥有着极具传奇经历和人格魅力的创始人。蒙台梭利不仅仅是一名教育家,她也是女性主义的代言人,是意大利的第一个医学女博士。她拒绝了墨索里尼所代表的法西斯势力的威逼利诱,远走他乡,最终安葬于她自己选择的归处——荷兰。她还积极地为贫困、世界和平等议题在世界各地奔走,她曾经到过印度等地方,为当地的儿童谋取福利。
可以说,假如真正深入去了解蒙台梭利和蒙氏教学法,认真解读其中的精髓,肯定会被其内在的光辉吸引。
三、蒙台梭利教学法培训
国内正规的蒙台梭利教学法培训(以下简称蒙氏培训)只有两种:0~3岁教师资格和3~6岁教师资格培训,美国的蒙氏培训覆盖0~12岁乃至初中、高中学段。美国还有0~18岁的蒙氏学校。我是在加州一所有30多年历史的蒙氏培训中心接受的3~6岁和0~3岁的培训。
总的来说,要拿到蒙氏教师资格证需要完成两个部分的学习:一是必修课,二是实习(Practicum)和研讨会(Seminar)。必修课有两种修读模式:周末走读,需要约一年的时间完成;暑期集中修读,需要2~3个月完成。实习需要一年的时间在学校完成,要连续工作9个月的时间(不算学校休假),作为一线教师每天在学校教室里实习至少3个小时。实习的同时,每个月都要去参加一次主题研讨会,每次主题都不一样,有和平教育(Peace Education)、金钱教育(Money&Fractions)、教室里的领导力(Classroom Leadership)、家长参与(Child Family,Community)、正面管教(Positive Discipline)、音乐与艺术(Art&Music)、差异化学习(Learning Differences)等等。研讨会也是每个月一次的实习反馈,从而实现实习过程中的研讨与追踪。这一点我认为安排得非常合理,因为新手教师上路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也是有可能产生很大落差感的过程。一个月一次和熟悉的老师同学聚在一起,可以聊一聊工作和学习中令人沮丧的地方,也探讨一下解决方法。聚会能够获得来自实习指导教师的专业帮助,也能够获得一起学习成长的伙伴的鼓励。这种学习社区的感觉从一起学习开始一直持续到一起实习,有可能形成终生的专业成长伙伴和团体。
(一)必修课
必修课主要由理论学习(Philosophy)、教具操作演示与练习(Presentation)、小组讨论与展示(Group Discussion),還有考试(Test)这几部分组成。
3~6岁的培训有7门必修课:儿童发展与观察(Child Development)、日常生活(Practical Life)、感官教育(Sensorial)、语言(Language)、数学(Mathematics)、生命科学(Physical and Life Science)以及社会研究(Social Studies)。每门课都是5次课,一次8个小时。如果是周末走读,就是一次上一天;如果是暑期集中修读,就是一周上完一门课。每一次课的课后作业量都非常大,因此无论是走读还是集中修读,课业压力都很大,尤其是暑期集中修读,很多同学每天都只能睡几个小时。
儿童发展与观察,相当于国内学前教育专业必修的儿童发展心理学。这门课我在国内本科修读了一遍,研究生又修读了一遍,本以为学习第三遍时不会有什么新鲜感,可是学完以后才发现这是我学习体验感最好的一次,也是收获最大的一次。其一,第一次听到有老师把所有儿童心理学理论全都串联起来了,形成一个体系;其二,老师在课上引用了非常多的一线实践和管理经验来具体阐释各种理论。在我看来,老师是真真正正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细想为什么之前两遍学习没有给我这样的感受,可能既有教学方面的原因,还在于我当时并未真正具有实践经验,也缺乏基于现实问题的思考,对理论的理解还比较肤浅。
后面这几门课,则是蒙氏教学法特有的几大领域了。最为经典的当属日常生活、感官教育、语言和数学这四门课,以及与它们紧密关联的经典的蒙氏教具。而最后两门,则是比较典型的美式学科划分方法,国内蒙氏培训界统一将他们称作“文化”(Culture)。每门课的开始,都会用小半天的时间,进行理论学习,主要是学习蒙氏教学法的一些关键性理念,比如敏感期、吸收性心智、正常化等等。
日常生活这门课主要是学习在蒙氏教学法中如何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物件,尤其是家庭环境中的物品,给幼儿创造学习和发展的机会。感官教育则是学习如何利用感官发展的敏感期来促进幼儿各个方面的发展。语言和数学,顾名思义,是促进幼儿语言和数学方面的发展。生命科学主要是植物学和动物学的学习。社会研究,则主要包括历史和地理的学习。每一门课都自成体系,就拿日常生活来举例,随着肌肉群的锻炼和发展,日常生活这门课程设置了7个进阶:全手抓握—三指抓握—二指抓握—手腕运动—手臂运动—上肢运动—全身运动。
0~3岁的培训也有7门必修课,除了和3~6岁重叠的儿童发展(Child Development)外,还有早期儿童教育综述(Early Childhood Overview)、观察(Observation)、专业发展(Professional growth)、儿童与家庭和社区(Child Family and Community)、蒙氏教学法与环境设计(Montessori Philosophy&Pedagogue:Enviromental Design:Infant&Toddler)。在实习的课程中,增添了项目领导力(Program Leadership)课程,去掉了更适合3~6岁儿童的金钱教育课程。
(二)课后作业
提到蒙氏教师资格培训的课程就不得不说课后作业,这是让所有参加培训的人都倍感压力的事情。作业有很多种类,需要阅读各种各样的资料。粗略估算,学习两个项目,需要阅读的教科书和课后指定阅读书目就有近40本。阅读要求做标记,写阅读心得,上课时进行交流反思,上课以后也经常需要写反思。还有最重头的一项:把所有上课介绍过的蒙氏教具都画下来。蒙氏教具的数量非常多,以数学这门课为例,我就画了将近200张图,还要上色。特别是上暑期集训课的教师,遇到数学这种画图非常多的科目,一星期之内每天八小时上课还要画200张图,再加上别的作业,可想而知时间有多紧张。一开始,我很不理解,为什么要做这么一件耗时耗力的事情?培训完了,我才领悟到,蒙氏教师对于教具的熟悉程度非常重要。在细细描摹教具的时候,会更清晰地记住教具的形态,也能更清晰地掌握教具背后的科学含义与使用方法。
(三)实习
顺利完成实习,你需要两个导师:一个是在你班上的,你每天的实习中都能看见的老师(supervisor)。他必须是任职于你的班级里的老师,是你在班级里随时可以请教的老师。成为supervisor的必要条件就是:他必须是持证的蒙氏教师,证书资历都需要培训机构官方认证。另一个,是你的访问导师(Visitor),每3个月,他会进你的班级观察半天,然后对你提出建议。这个导师必须是你所在的蒙台梭利培训机构的培训师。最终的实习通过,需要这两位教师的同意。实习期间,每天都要写一张反思记录表格,记录你一天在班级里的活动与观察还有课程设计、个别指导;每周需要写一份表格,来反思这一周的实习情况;每个月参加一次专题研讨会,也会有大量书面的作业和阅读。
四、学习路上的良师益友
不得不说的是我培训时遇见的老师和同学们,也是促进我成长,帮助我成为一名合格的蒙氏教师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经验丰富的培训师们
中心总共有10多个培训教师,他们都有丰富的经验。就拿我在3~6岁教师资格培训时遇见的老师们来说,教儿童发展的老师,做教师34年,做蒙氏教师31年,自己开蒙氏学校27年;教数学的老师,是当地一家声名显赫的蒙氏0~12岁学校的校长。教日常生活的老师已经是一个头发花白的70多岁的老教师,但是学起幼儿的样子惟妙惟肖。所有的老师讲起课都搭配接地气的教学实例,学生们上课的时候也非常踊跃地提出各种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老师们的解决方案信手拈来,让大家心服口服。要知道,底下的“学生”可不是没有工作和教学经验的稚嫩学生,而是有一定经验的教师,让他们心服口服,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二)卧虎藏龙的同学们
不同于我本科和研究生时候的课堂,我的同学们不再是青涩的学生。他们年龄横跨18~70岁,教龄从几年到几十年都有。他们有的虽然做幼师很久了,但是怀着对蒙台梭利的好奇和崇敬而来;有的已经在蒙氏学校工作一段时间了,为了更了解而来。我上的是走读班,同学流动性很大,每一门课,都会有不同的同学。培训中心对于已经拿到资格证的人免费开放,所以常常会有已经拿到证但是时间长了想要再学习一下的人重回课堂。我所工作的幼儿园的园长也曾坐在我旁边和我一起听课。我还曾有一个“同桌”,是一位70岁的老人,她做了一辈子园长了。有时候我还会碰到特殊的“同学”——其他课的培训师,他们也坐在台下,认真地听、记笔记、提问题。这么多不同经验的人坐在一起,也活跃了课堂学习的气氛,让人收获良多。
这一段学习蒙氏教学法的经历,让我消除对了蒙氏教学法的不了解和偏见,帮我度过难挨的新手老师时光,帮助我及时反省和提升。它让我拥有了一群能够一起讨论、一起进步的同学;让我审视自己的童年;让我看到了一群榜样,看到了前进的方向;让我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