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次抗击新冠疫情的决战中,我们见证了历史,见证了无数人大无畏的勇气,也见证了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医护人员驰援武汉、守望相助的精神。
2020年4月17日,大通县妇女联合会举办的“最美家庭”颁奖仪式隆重进行,大通县医院驰援武汉抗疫护士朱生婧的家庭被评为“最美家庭”受到表彰,朱生婧和家人在战“疫”中的事迹让很多人感动、赞叹。2020年5月,朱生婧家庭被西宁市文明办和西宁市妇联评选为“西宁市抗疫最美家庭”。
朱生婧生于1986年,2008年山西医科大学高护专业毕业后参加工作。2011年,她与大通县人民医院签订劳动合同,在医改期间纳入编制总量的同工同酬。2018年,取得主管护理师职称。她专业技能过硬,工作非常踏实认真,因为工作业绩突出,群众口碑好,先后被医院评选为2009年度“先进工作者”、2016年度“工作积极分子”,2015、2017、2018、2019年度“优秀护士长”;她所在的内一科病区在2019年荣获“5S”管理优秀病区称号。这些荣誉对于负责任、有担当,所有工作身先士卒的她来说,实至名归。
2020年初,神州大地突发新冠病毒肺炎,猝不及防,湖北和武汉成为疫情严重区域。全国各地群防群控、严防死守,医护人员冲锋在前,也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考验。联防联控工作开始时,朱生婧觉得自己作为一名医生理当冲在第一线,她和同在县医院上班的丈夫李全贵一同报名成为志愿者,参与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去。兩个人一从医院的工作岗位上下来,立即投身到社区的疫情排查工作中,饭顾不上吃,家也没时间回,更没有休息时间。
湖北武汉的疫情形势严峻。全国人民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开始集结逆行。2020年2月3日晚上9点,大通县医护人员收到驰援武汉的倡议书。她们纷纷请战,递交请战书。朱生婧也在第一时间递交了请战书。4日凌晨1点半,她收到了当日乘机去武汉的通知。
朱生婧得偿所愿,能到武汉发挥一技之长为国家效力。然而自己家里上有78岁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需长期服药的公公,下有三岁多的幼小孩子。平时,朱生婧和丈夫顾不上家里的事情时,总叫自己的娘家母亲来帮忙。害怕母亲担心,朱生婧迟迟没有把要去武汉的事情告诉她。
凌晨,作为志愿者在县疫情防控指挥部忙碌了一天的丈夫李全贵才回来。她告诉丈夫自己要出征武汉的事,李全贵默不作声。同为医护人员,他知道,国有难,召必至,作为医生只能舍小家顾大家,责无旁贷。他默默替她收拾好行李,两人一夜无眠。丈夫的爱、牵挂、担心只化做一句话:去之前一定要把头发理掉!她答应了。但因为出发时间紧促,她连理头发的机会都没有了。清晨,一位同事给她送来了一大包尿不湿。同事在媒体上看到武汉的医护人员一进入病房,就很少上厕所,所以未雨绸缪。
行李还未收拾完毕,朱生婧又风风火火到医院交接工作,10点就要出发,从接到通知到上飞机不到十个小时。
匆忙回娘家取东西时,不知情的母亲问她中午饭吃什么?朱生婧说:“中午吃洋芋疙瘩饭。”女儿每天这样匆匆忙忙已成为习惯,年迈的母亲不知道这是女儿怕母亲起疑心安慰母亲的话。女儿一句“我走了”再没有回头,而母亲忙着准备午饭去了。
要出发了,医院里的同事们都来送行,白衣胜雪,各种叮嘱、祝福、鼓励、不舍,很多人流着泪跟她拥抱。逆行,每个人心里都清楚,这意味着什么。朱生婧坚强地笑着,告诉大家:“没事儿,十几天就回来了,不用担心!”不成想,这一出行,就是整整四十三天!
母亲的中午饭做好了,等待家人来吃午饭,送完女儿回来的女婿却告诉她,女儿不回来吃午饭了,她已经去武汉了!老人一下子蒙了,怀疑听错了。后来亲家流着泪告诉她,儿媳妇已经上飞机了,要去疫情最重的战场,是她自己主动去的。老人一下子瘫软在沙发上。
朱生婧也想过各种情况,她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出发时只带了一张身份证,把其他东西都留下了。她跟同行的几个姐妹说,大不了一把骨灰撒到长江里。“情况这么危急,我们不能不去支援武汉,我的父母身体还好,万一我不在了,他们可以帮我丈夫照顾老人和孩子。”
下了飞机,安排好驰援武汉医护人员的住宿后,严格的专业培训马上开始了。由专家一对一地对她们进行培训和考试,考试不过关,不让上岗。朱生婧以前在传染科工作过,业务熟练,培训考试很快通过,和其他三位同去的大通县医护人员分到了武昌方舱医院C病区开展护理工作,同病区工作的医护人员还有来自江西省的驰援武汉医护人员。她们三个人一组,与其他医护小组轮班护理着八十多名病人。
每一个班次,上班四个小时,但每次上班都需提前一个半小时到位,然后完成层层包裹穿戴防护用具,程序严格细致,同事之间互相帮忙,或者对着镜子严丝合缝地穿戴好防护用具,才能上岗。当时防护服紧缺,换防护服又比较麻烦,所有的医护人员几乎都吃得非常少,不喝水,不上厕所,垫着厚厚的尿不湿。防护服笨重不透气,汗水和呼出的热气笼罩在护目镜中,往往模糊了视线,看东西很吃力。朱生婧有鼻炎,天气寒冷引发了鼻炎。无法清理只能任由涕泗交流,鼻炎引发的痰也无法清理,只能强行咽下。
朱生婧她们工作的方舱医院里全是确诊的轻症患者,中西药调理治疗,咳嗽病人服药几天后症状明显减轻。而医生们为了预防也在吃药。朱生婧服药后,因为不能喝水胃里也没有多少食物,肠胃反应比较大,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戴着双层口罩和护目镜,常常在呕吐时又强行咽下去。
朱生婧有写日记的习惯,到武汉的时候,她曾写下这样一篇日记,记录方舱医院的工作情况:
2020年2月28日,武汉的下雨天,就跟青海驰援武汉的我的心情一样阴沉!在12点接班后巡视患者的时候,看见64床郑阿姨没有吃午饭躺在床上,便过去询问:“阿姨,您今天感觉怎么样?”
“身体倒没什么大碍,就是我几次核酸检测结果都是阳性,眼看着一块住进来的都出院了……”说着,郑阿姨便哽咽了,继而开始抽泣了。
我走近郑阿姨,搂住她的肩膀,轻拍她的后背说:“阿姨,您不要太担心,医院会给您治疗直到您完全康复的,每个人生病后身体内的反应不完全一样,恢复情况也不同,您这样的心情对病情恢复是不利的,我们在一起,我们一起努力,加油!”
郑阿姨擦掉眼泪,恢复了平静,说:“这些我也知道,可就是担心……”
“我们一直都在,我们一起努力,您很快就会好的。”
虽然我信心百倍地鼓励着患者,但内心也在抽泣!
第二天,我微信上收到了一条语音短信:“你跟我兒子差不多大,就跟我的女儿一样,看到你们,我们就有了希望。谢谢你们!”
“多么可爱的一群小天使!我们没法欢迎你们来,更没法去欢送你们,但武汉这座城永远会记得,你们医者仁心,美丽的白衣天使,好闺女。”
此时此刻,我的眼睛再一次湿润,打转在眼眶里的泪珠是那么温暖。无形的力量牵引着我走的得更坚决,更长远!
朱生婧的日记只写了这样一篇再没有写下去。她看到了疫情带给武汉人民的痛苦。有一回,病区一次性进来了十几个病人,她们三个医护人员忙得晕头转向,好在还有同病区的其他省份大夫来帮忙。刚开始医院缺少工勤人员,医护人员只能自己打扫卫生。随着志愿者和医护人员不断补充上来,条件慢慢好起来了。有很多身体情况较好的患者也会热心地来帮忙。她也看到很多志愿者冒着各种风险每天接送病人、医护人员以及各种物资,无怨无悔。
方舱医院的大部分患者都非常坚强而乐观,积极配合治疗,心态比较好。患者给朱生婧她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你们辛苦了!”
平时大大咧咧的朱生婧几乎每天都会情不自禁地流泪,为这里人们的苦难和坚强而流泪,为祖国母亲遭受的灾难而流泪,为每天看到的感人事情而流泪,也为党和政府为抗击疫情付出的巨大努力而流泪。她只希望通过自己和大家的努力,武汉快快好起来,湖北快快好起来,中国快快好起来!
在病房里,朱生婧不仅要做常规的医护工作,还细心观察每一个患者,尽可能地做好病人的心理疏导。有一次住进来一位三十六岁的女患者,她十二岁的孩子也感染了新冠肺炎,分到了另一个病区治疗。因为担心孩子,她一直在哭。朱生婧陪在她身边不停地开导她,将心比心,她说:“我的孩子才三岁多,现在把他留给了爷爷奶奶,我跟你一样扯心着孩子。你放心,孩子和你一样在接受治疗,我们在一起,共同努力,一定会战胜病魔。”朱生婧又拿了两个苹果,说苹果是平安果,吃了它,我们都会平平安安走出医院。患者情绪慢慢稳定下来,开始积极配合治疗了。
每次上岗的时候,因为吃得少,又不能喝水,体能消耗过大,看见病人喝的各种饮料都会眼馋,病人们也想把自己的饮品送给辛苦奔忙的大夫们,但朱生婧她们不能要。喝水、吃东西、上卫生间都会带来很多麻烦,既浪费时间,也浪费重要的医疗物资。
下班时,换下防护服需要换下所有衣物进行消毒,还要给自己的身体仔细消毒,次数多了,手和手臂全皴裂了,脸颊上口罩勒出的深深伤口贴着创可贴。进行全面细致的消毒后,她们才能到清洁区换上衣服离开医院。
乘坐专车回到住宿的宾馆,同事将快餐送到门口告知一声就走了。朱生婧取上餐盒,还需要给餐盒消毒,再到水龙头上用热水清洗餐盒,才能用餐。由于工作压力大,任务重,在武汉的日子里,她的睡眠很少,再加上刻意少吃饭少喝水,工作当中很多时候因虚脱而眩晕。晕的时候,她只是稍微休息一下就又马上投入工作。3月10日,最后一个病人出院,方舱医院关舱了,大家非常开心。朱生婧脱防护服的时候又开始眩晕,她在椅子上静静休息了一会儿,同事们都在外面安静地等待着她。
轻症区的病号清零,她们在等候到重症区去替换那里的医护人员,接到的通知却是:她们要回家了!
她们要回家了。武汉方舱医院为朱生婧她们颁发了“最美逆行者”纪念证书和奖状。证书上写着:尊敬的朱生婧,病毒无情,人间有爱,在此次抗击新冠病毒肺炎的战役中,您挺身而出,迎难而上,为武昌方舱医院的抗疫工作作出了卓越贡献。感谢您对武汉人民的无私付出,祝贺您被评为武昌方舱医院最美“逆行者”。
她们要回家了,书法家计山为朱生婧挥毫题字:为抗疫勇士而书,医者仁心。
她们要回家了,酒店的服务人员和志愿者以及知情的群众舍不得她们,一路哭着为她们送行。
在家的老人和孩子每天都在焦心地等待着她。自从朱生婧去了武汉之后,朱生婧的母亲几乎没回过自己的家。女婿也是每天都在加班,很少回家,连饭也没时间回来吃。女婿家里的老老少少都由朱生婧的母亲照顾。母亲想女儿了,会自己跑到卧室里伤心一会儿,然后再出来继续做饭、洗衣服,收拾家务。
女儿刚到武汉的时候还跟母亲、孩子打打电话或视频聊天,后来就很少打电话和聊天,可能是怕母亲担心。其实母亲非常要强,虽然自己不认识字,没上过学,可她一定要让自己的儿女学文化、有见识。朱生婧当了护士长,母亲告诉她,你是护士长,什么事情都要做在人前头。
女儿没有告诉她一声就去了武汉,刚开始她有些埋怨,后来便无怨无悔地把女儿女婿家里所有的家务活都承担下来,只希望女儿和女婿在工作的时候不再牵挂家里。
虽然日夜牵挂着女儿,母亲打电话的时候却只告诉朱生婧一些开心的事,只一心盼着女儿好好地回来。
三岁多的孩子每天在等妈妈,等的时间太长,有时候摸着自己的小脑袋说:“妈妈不回来了!”
妈妈朱生婧回来了,终于重新站在孩子跟前,说:“赶紧到妈妈这儿来。”
孩子却摸着小脑袋不认识妈妈了。朱生婧的一头秀发剪成了不规则的短发,消瘦了十几斤。
孩子说:“你不是我妈妈,咋变成这样了?咋变这么丑了?”
朱生婧安慰母亲说:没事儿,我只是在做休整,很快就会恢复状态的,又会胖起来的。
其实她的心还在武汉,还在魂牵梦萦那里的疫情,还牵挂着那里的人。她知道,一直坚守在一线和重症病房的医护人员比她们更辛苦、更累,疫情不彻底结束,医护人员的心永远轻松不起来。
回到大通县第一人民医院时,医院沸腾了。所有的人:医护人员,病人,路人都来看她们,都来为她们喝彩,都想记住她们质朴而敦厚的样子。媒体想采访她,她拒绝了。说大家干的都一样,都是本职工作。
她说,如果有下次,国家需要,她,还有千千万万的医护人员,还是会出发的。
就像《追风筝的人》上说的,“为你,千千万万遍。”为家国,为湖北,千千万万遍,义不容辞。
作者简介:刘金梅,青海作家协会会员,大通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青海日报》《青海湖·视野》《雪莲》《诗家》《意林文汇》《城西,诗意地栖居》《土族百年实录》《中国当代诗人代表作名录》《黄南报》《东坡诗刊》《红衣白马的女子》等报纸书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