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与我们的宇宙一模一样的宇宙可能就在我们身边。
乍一看,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熟悉。墙上的钟在嘀嗒响着;窗外,汽车轰隆驶过;你手里拿的《奇闻怪事》杂志,封面也同样吸引人。但似乎有什么东西不对劲:时钟是倒着走的;汽车在靠左行驶;你正在读的文字也是左右颠倒的。哈哈!原来你是在看镜中的像。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镜中的世界是“假的”——虽然有一本书叫《爱丽丝镜中游记》,讲述了种种镜中的冒险趣事,但那毕竟是童话。可是对于一些物理学家来说,所有事物都左右翻转的世界(不妨称其为“镜像世界”)或许是真实存在的,而且说不定就藏在我们身边。在那个世界里,有镜像原子、镜像分子、镜像恒星和行星,甚至镜像生命。只是它们几乎不跟我们的世界相互作用,才一直没被发现。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永远发现不了。一些粒子或许会在我们的世界和镜像世界之间相互“切换”——一会儿在这个世界现形,一会儿在那个世界现形——这样,就暴露了镜像世界的存在。
如今,物理学家正在安排实验来验证这个假说。如果真找到这么一个镜像宇宙,除了我们对现实的看法将彻底改变,还可以回答关于我们自己宇宙的一些问题——它们已经困扰我们几十年了。
发现全新的世界
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让人类的眼界豁然大开,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在物理学上,这种近乎奇迹的事情并非没有发生过。1928年,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根据量子力学的理论预言,宇宙中存在一个全新的粒子家族,其中的粒子与已知的粒子,除了电荷相反,其他方面完全一样。这就是我们现在经常挂在嘴上的“反物质粒子”;由这些粒子组成的世界,叫“反物质世界”。
还不止呢。1933年,瑞士天文学家弗里茨·茨威基观察到,星系团中可见物质的万有引力,似乎无法为星系团的快速旋转提供足够的向心力。换句话说,倘若没有额外的引力,星系团早该解体,不存在了。
今天,我们认为这个额外的引力来自“暗物质”。宇宙中暗物质与普通物质的质量之比大约是5:1。暗物质与普通物质之间,除了引力,没有别的相互作用,尤其没有电磁力的相互作用,所以很难被发现,组成暗物质的粒子迄今仍没找到。尽管如此,暗物质的说法已被主流科学界所接受。
反物质和暗物质的存在,为我们认识物质、认识宇宙,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譬如,困扰现代物理学的一个难题是:到底存不存在一个主要由反物质组成的世界?存在的话,它在哪里(考虑到正反物质相遇就会灰飞烟灭,反物质世界必定离我们非常遥远)?还有,在我们身边存不存在一个“暗”版的世界,在那里,物质是“暗”的,作用力是“暗”的,甚至存在“暗”版的人?
有着这些先例为我们打气,现在让我们启程去探索另一个全新的世界——镜像世界!
宇称守恒还是不守恒?
在物理学中,一个很有用的概念是对称。物理学中所说的对称,指的是物理规律在某些变换下保持不变。比如,一个球从A点移动到B点,虽然空间位置变了(这叫“空间平移变换”),但它遵从的物理规律(比如牛顿三大定律)保持不变。这叫空间平移对称性。再比如,仅仅改变一个球的颜色,它对地球引力的反应不受影响。假如取个名,也可以叫做“颜色变换对称性”。
粒子物理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对称性叫“宇称”,即“左右对称”或“镜像反演”。“宇称守恒”则是指,即使把涉及物体的所有位置和方向都像在镜子里一样翻转,物理过程和规律也保持不变。
例如,一个小球向右运动,它遵从牛顿运动定律。假如我们放一面镜子,在镜像世界里做这个实验——你或许会好奇:我们怎么到镜像世界去做实验呢?其实,不必跑到镜子里去,只要把实验装置都按镜像所显示的那样去安排就是了——小球则向左运动。但与像向右运动的小球一样,向左运动的小球,也遵从牛顿运动定律。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物理学家相信,在自然界,宇称是守恒的。但这个看似天经地义的猜测,后来却遇到了麻烦。
1950年代初,科学家们从宇宙射线里观察到两种新的介子(即质量介于质子和电子之间的粒子):θ和τ。这两种介子的自旋、质量、寿命、电荷完全相同,很多人都认为它们是同一种粒子。但是,它们却具有不同的衰变方式,θ衰变时会产生2个π介子,τ则衰变成3个π介子,这说明它们遵循着不同的运动规律。
假使τ和θ是不同的粒子,那它們怎么会具有一模一样的质量和寿命呢?而如果承认它们是同一种粒子,二者又怎么会具有完全不一样的衰变方式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物理学界曾提出过各种不同的想法,但都没有成功。
1956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在深入细致地研究了各种因素之后,大胆地断言:τ和θ是完全相同的一种粒子(后来被称为K介子),但在涉及弱核力的衰变中,宇称不守恒了,导致它没有固定的衰变方式,既可以衰变成2个π介子,也可以衰变成3个π介子。
李政道和杨振宁的观点震动了当时的物理学界。此后不久,吴健雄用一个巧妙的实验验证了“宇称不守恒”。从此,“宇称不守恒”才真正被承认。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