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治理、内外部协同与扶贫生态圈建设

2020-09-10 01:22张海波
价值工程 2020年25期
关键词:诺贝尔经济学奖

张海波

摘要:本文在系统梳理2019年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思想观点的基础上,分析对我国脱贫攻坚战略的政策启示,并从聚焦重点领域、关注微观治理、外部差异化与内部敏捷化协同、共建扶贫生态圈、借力金融科技等方面提出商业银行加强金融扶贫、助力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策略建议。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ideas of the three laureates who won 2019 Nobel Economics Priz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olicy implications to China's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y. And from the aspects of focusing on key areas, paying attention to micro governance, external differentiation and internal agility coordination, building poverty alleviation ecosystem, and leveraging financial technolog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trategic suggestions for commercial banks to strengthen financial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help win the battl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an all-round way.

关键词:金融精准扶贫;诺贝尔经济学奖;启示与建议

Key words: financial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Nobel Prize in economics;implications and 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20)25-0057-02

0  引言

2020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提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完成上述两大目标任务,脱贫攻坚最后堡垒必须攻克,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必须补上。”作为其中的重要构成部分,金融扶贫的行动策略需要进一步加强补短板、提质效。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被授予“在减轻全球贫困研究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三位经济学家,他们的相关思想与观点对我国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及商业银行金融扶贫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应用价值。本文从分析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主要思想观点出发,对我国脱贫攻坚政策启示及商业银行金融扶贫策略做出一些思考。

1  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主要思想观点

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三位得主迈克尔·克雷默(Michael Kremer)、阿比吉特·巴纳吉(Abhijit Banerjee)与埃丝特·迪弗洛(Esther Duflo)均来自于美国著名高校,长期从事发展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在减轻全球贫困问题上研究成果颇丰。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创新了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范式,运用田野实验(field experiment)和随机对照实验(Random Controlled Trial,RCT)的方法,研究发展中国家在一些微观层面问题上的减贫政策效果,使发展经济学更具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三位诺奖得主历经十五年,深入五大洲的18个贫困人群最集中的国家和地区,开展大量实验研究获得的研究成果,在诸多微观减贫管理问题上提出了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建议,比如营养、健康、教育、生育、风险管理、贷款、存款、创业、政治制度等方面,对贫困国家和地区的扶贫公共政策产生了广泛影响。

同时,三位诺奖得主在经济学研究中使用“随机对照实验”(RCT)的方法,也存在着很大争议。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安格斯·迪顿对随机对照实验方法就提出过全面、尖锐的质疑和批评。总体上,这种质疑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RCT研究工具被过于夸大和神化了,大量的RCT研究充其量只回答了“某某政策是否有用”,而缺乏对其内在机制的探索验证,无法确保因果关系的建立;二是RCT研究着迷于描绘贫困的微观问题,是样本太小的局部性研究,存在着巨大的统计误差,导致研究结论的可移植性存疑。

2  我国脱贫攻坚战略的政策启示

三位诺奖得主所开展的研究并未关注我国的扶贫问题,基于田野实验所得出结论也并一定适用于我国,因此并不能直接简单照搬。但他们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想也为我国扶贫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思路借鉴。

2.1 通过加强微观治理提升宏观扶贫政策效能

三位諾奖得主将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宏观转向微观主体,认为扶贫政策在实施落地环节所采取的具体方式方法和管理保障措施等这些微观问题,可以带来大的影响,使其更具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我国在宏观层面综合运用财政、税收、产业和金融等手段采取了许多科学有效的扶贫政策,取得了巨大成效,但在微观扶贫管理层面尚未给予足够重视。受此次诺奖研究启示,政府方面在脱贫攻坚战中也会更加重视微观治理,更加关注宏观扶贫政策在微观实施层面具体采用何种方式才能够起到预期的效果,自下而上地解决贫困人口切实关注的细节和局部问题,将宏观扶贫政策与微观治理相结合,通过加强微观治理提升宏观政策效能。

2.2 坚持因地施策、精准施策

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的贫困问题主要是由于自然资源和地理因素所导致的,这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和制度原因并不相同。因此,我们将继续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完善适合于自身特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政策方案。随机对照试验的实践逻辑就是我国广泛采取的“先局部试点,再全面铺开”的政策思路,我国的脱贫工作已进入攻坚阶段,亟需更有针对性、效果更显著的精准扶贫政策措施,需要对症下药、因地施策、精准施策。

2.3 精准脱贫坚持“输血”与“造血”齐发力

“外部援助会助长贫穷人口的依赖性,对于帮助贫困人口不起作用”是当前的主流观点,但班纳吉和迪弗洛的研究认为这并不一定正确,多年来扶贫政策大都以失败而告终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于贫穷的理解不够深刻,针对贫穷人口致穷原因的外部援助可以通过改善教育、健康、收入等生活条件对减贫脱贫起到重要作用。尽管观点存在争议,但扶贫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精准脱贫既要“输血”也要“造血”。一方面要持续改善有针对性的“输血”能力,做好贫困人口生活条件的基本保障;另一方面更要不断提升“精准造血”功能,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克服“等靠要”难题,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主动脱贫。

3  对商业银行金融扶贫的启示及策略建议

商业银行是承担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社会责任的重要主体,可从此次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思想观点中得到一些启示。

3.1 聚焦重点领域,重点支持造血式扶贫

宏觀扶贫战略是我国脱贫攻坚战的方向指引和核心路径。商业银行金融支持贫困人口脱贫,应积极响应并主动对接支持国家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宏观扶贫战略,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区域、重点环节领域、重点人群的金融资源精准支持力度。随着扶贫工作的不断开展,金融机构逐渐认识到救济性扶贫只能发挥“输血”功能,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帮扶对象的状态,存在临时性、短期性和不可持续性的弊端。因此,发展贫困地区的产业化培育工作,搭建完整产业链,引导释放自我能力等“造血”式开发性扶贫道路被认为是有效的脱贫致富之路。考虑到同时承担社会责任与经营效益责任的要求,商业银行可重点支持造血式扶贫,推动“融资+融智”模式。从农村产业融合的角度,支持当地特色化、可持续的扶贫产业和项目发展。同时,利用其资金支持,可以充分发挥农业专业合作社、扶贫龙头企业等对贫困人口的组织和带动作用,通过政府带动、产业带动、项目带动、企业带动、能人带动,拓展贫困户增收途径。

3.2 积极关注微观扶贫治理,提供差异化的扶贫金融产品和服务

宏观扶贫政策的实践效果需要通过加强微观扶贫治理来保障实现。随着社会越来越重视微观扶贫治理,商业银行也应当积极关注,给予金融支持服务。扶贫的微观治理涉及教育、健康、信贷、产业等众多细分领域,以及众多贫困区域和人群,它们都有着差异化的扶贫金融需求,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加强跟踪研究,创新丰富扶贫金融产品,由标准化的扶贫金融产品和服务转向提供差异化、个性化、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为此,商业银行可立足自身优势,加强对贫困区域人口客户的沟通交流,精准识别、深度挖潜、实时洞察和快速响应多样化的扶贫金融需求,因地施策、因人施策,创新丰富扶贫金融产品,甚至是提供量身定制的专属扶贫信贷产品和服务。

3.3 构建扶贫金融产品工厂,实现需求的敏捷响应

提供差异化扶贫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快速响应能力,需要银行构建内部简洁化的机制能力来形成有力支撑。一是,可引入组件化设计思维,开发扶贫金融产品公共功能组件,按照差异化、个性化的扶贫金融需求,直接运用功能组件随插即用、灵活快速装配产品,提高产品开发上线的速度。二是,可利用数字化金融科技手段,建立线下网点机构、线上网上银行、APP、API嵌入扶贫场景等多渠道、开放式的服务能力,围绕客户旅程优化精简扶贫金融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效率。三是,可建立跨部门的扶贫金融工作团队,实现前中后台执行授信策略的一致性,提高内部的高效运转。

3.4 加强与外部主体的协同合作,共建精准扶贫生态圈

精准扶贫是一项涉及诸多主体的复杂工程,商业银行可加强与政府、企业、金融同业、高校、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农村协会组织、NGO扶贫组织等外部主体的协同合作,共建精准扶贫生态圈,实现扶贫政策、研究成果、数据信息及服务模式等内容的共享共赢。例如,可积极拓展与地方政府在扶贫政策、数据信息、扶贫产业、信贷风险分担等领域的合作,优化完善风险补偿金制度,依托政府增信,提升金融扶贫的精准性、可持续性;可与扶贫企业等围绕具体扶贫场景加强合作,实现彼此间的相互赋能,掌握真实的交易流、资金流、物流与信息流。

3.5 借助金融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强化风险防控能力

金融扶贫常常面临两大基本障碍,一是由于缺信用、缺信息、缺担保导致的高风险;二是由于借贷规模小和管理要求高导致的高成本,而金融科技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行路径。商业银行可大力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金融科技手段在金融扶贫领域的应用,助力精准扶贫,强化风险防控能力。例如,加强扶贫开发大数据平台建设,实现数据管理精细化,不仅需要覆盖全面的贫困户数据,还需要有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的系统支撑,以此来克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进行精准营销和风险防控。

参考文献:

[1]王力恒.商业银行助力精准扶贫的实践与思考——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为例[J].农村金融研究,2019(05):23-26.

[2]谭燕芝,彭千芮.金融能力、金融决策与贫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9(02):62-77.

[3]苏畅,苏细福.金融精准扶贫难点及对策研究[J].西南金融,2016(04):23-27.

[4]Abhijit V.Banerjee & Esther Duflo.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5]孔凡斌,陆雨,许正松.农村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及其影响机理——基于江西省1990-2016年统计数据的分析[J].企业经济,2019,38(03):154-160.

猜你喜欢
诺贝尔经济学奖
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数学建模
班纳吉、迪弗洛和克雷默: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与马克思经济学
国际贸易理论与经济活动区位理论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