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济芳,张曙萱,曹珊,黄馨忆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市立医院产科,江苏 徐州 221002)
在生理状态下女性下生殖道内有多种微生物菌群存在,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阴道菌群的存在对于维持阴道内的正常结构、pH酸碱环境稳定有着重要作用[1]。当女性处于妊娠期这一特殊生理时期时,由于女性体内的多种激素出现相应的改变,机体免疫力下降,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可导致机体的阴道菌群水平发生改变。原有的阴道内正常的菌群结构平衡态被打破,有害细菌微生物的数量超过有益菌,而占据优势地位,导致妊娠期女性出现生殖道内的感染,严重影响妊娠期女性的生理健康状态,并对其妊娠过程和妊娠结局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2-4]。因此,对妊娠期女性生殖道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对于生殖道感染的防治有着重要作用,可以为临床防治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5-7]。本研究对我院近几年收治的妊娠期女性资料进行分析,并对妊娠期女性生殖道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并观察探讨不同生殖道健康状况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以期为提高妊娠期女性的健康状况提供参考。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进行产前检查和实施分娩的426例妊娠期女性开展本项调查研究。纳入标准:(1)在本院进行完整的产前检查和分娩者;(2)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为单胎妊娠者;(3)在循例产检时通过快速检测卡结合阴道涂片实验室检查可诊断为生殖道感染或非生殖道感染[8];(4)纳入的研究对象基础资料、临床检测资料完整无缺项;(5)纳入的研究对象均自愿参与本项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乳腺纤维瘤等基础疾病;(2)精神状态异常或者有精神疾病史;(3)依从性较差,不能配合调查研究过程的实施。调查研究方案符合《赫尔辛基医学宣言》中伦理学要求,方案经本院伦理学委员会审批通过。本次研究中179例孕妇发生生殖道感染,作为感染组,其余作为对照组。
1.2.1 样本采集
采用阴道窥器充分暴露受检孕妇的宫颈,采用无菌棉球采集孕妇的宫颈分泌物,将无菌棉拭纸插入宫颈管(约0.5~1 cm处),4圈旋转后,停留10 s,取出拭纸置于无菌管中,取另一根无菌棉拭纸放入阴道后穹隆处取分泌物,置于无菌管。
1.2.2 分泌物培养及菌群鉴定
采用上海罗氏诊断试剂公司生产的MH II型琼脂培养基对采集的生殖道分泌物样本进行培养,然后采用MRD2B型全自动微生物生化分析仪(深圳迈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对样本中的细菌分布进行检测,检测试剂盒购置上海默克雪兰诺公司,操作过程严格按仪器操作规程和试剂盒说明书要求进行。
1.2.3 诊断标准
生殖道感染:滴虫性阴道炎:样本经培养基培养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有滴虫、假丝酵母菌属;念珠球菌性阴道炎:镜检时念珠菌阳性;支原体感染:支原体阳性;衣原体感染:衣原体检测结果为阳性。
分析426例妊娠期女性生殖道感染的发生率和病原菌分布;对感染组和对照组孕妇、单一感染组和多重感染组孕妇的不良妊娠结局进行统计对比,分析感染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以SPSS 24.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n(%)]表示,实施χ2检验,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妊娠期女性生殖道感染的危险因素,检验水准α=0.05。
426例孕妇中检出179例生殖道感染,感染率为42.02%;其病原菌分布见表1。
年龄≥30岁、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有分娩史、有流产史、有生殖系统感染史、有糖尿病史、血红蛋白<100 g/L者的生殖道感染发生率高于年龄<30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无分娩史、无流产史、无生殖系统感染史、无糖尿病史、血红蛋白≥100 g/L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质量指数≥25 kg/m2者生殖道感染发生率与体质量指数<25 kg/m2者对比,血清白蛋白<40 g/L者生殖道感染发生率与血清白蛋白40~55 g/L及血清白蛋白>55 g/L者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将妊娠期女性生殖道感染作为因变量(发生感染=1,未发生感染=0),表2中经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赋值如下:年龄≥30岁=1、<30岁=0,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1、大专及以上=0,有分娩史=1、无分娩史=0,有流产史=1、无流产史=0,有生殖道感染史=1、无生殖道感染史=0,有糖尿病史=1、无糖尿病史=0,血红蛋白<100 g/L=1、≥100 g/L=0)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有分娩史、流产史、糖尿病史是妊娠期女性生殖道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3。
426例纳入的妊娠期女性,179例发生生殖道感染,作为感染组,其余作为对照组。感染组早产(乳杆菌防御失效,导致细菌过度生长,正常菌群比例变化促使早产的发生)、胎膜早破(细菌感染产生的毒素是导致胎膜早破的重要原因)、低体重出生儿、死胎或围产儿死亡、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179例生殖道感染者,其中108例为混合感染,作为多重感染组,其余作为单一感染组。多重感染组早产、胎膜早破、低体重出生儿、死胎或围产儿死亡、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高于单一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1 妊娠期女性生殖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构成比
表2 妊娠期女性生殖道感染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表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表4 感染组与对照组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比较
表5 单一感染组与多重感染组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比较
妊娠期女性生殖道感染是妇科常见感染,其病因通常为以厌氧菌为主的大量细菌生长和正常生殖道乳酸杆菌的减少,导致女性阴道内菌群失衡而引发的一系列症候群[9-10]。426例孕妇中检出179例生殖道感染,感染率为42.02%,混合感染发生率为25.35%,主要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和解脲脲原体为主,与相关研究相符[11]。分析妊娠期女性生殖道感染的影响因素也是寻找女性生殖健康问题解决之道的关键,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有分娩史、流产史、糖尿病史是妊娠期女性生殖道感染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较低的妊娠期女性往往对生殖道感染的认知程度较差,同时有研究[12]认为文化程度低也影响到这一人群的性卫生习惯、经济收入等,而不良的性卫生习惯、经济收入低都是导致生殖道感染的发生率升高的危险因素。针对这一情况,医院应重视向妊娠期女性及其家属宣讲有关生殖道感染的相关知识,让其对生殖道感染的成因、影响等有全面的了解,以减少其在平时生活中的不良生活习惯,同时相关的知识宣讲也有助于妊娠期女性及其家属及时发现阴道异常,增强自我防御能力。有研究[13]认为初产妇同样对生殖道感染的认识不足,因此生殖道感染在这一人群中的发生率也相对较高。而本研究中,生殖道感染在有分娩史和流产史的人群中发生率更高。推测其原因,生殖道感染的发生一方面受到妊娠期女性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一些医源性因素的影响[14]。近年来我国自然分娩的比例有所下降,而人流手术可能在操作过程中造成生殖系统生理性屏障的作用减弱甚至破坏,从而使病原菌的入侵风险增加,进一步导致外源性细菌感染[15-16]。有糖尿病史同样是妊娠期女性生殖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孕妇出现糖尿病后,其体内的血糖指标升高,为各类病菌繁殖提供了温床,使得机体对各类病菌的防卫作用减弱[17]。对于有糖尿病史的妊娠期女性,医院应从膳食入手,防止其摄入大量糖分,同时制定相应方案对孕妇的血糖进行控制,及时对感染者进行治疗,降低生殖道感染的发生率[18]。
发生生殖道感染后,孕妇可出现外阴瘙痒,白带颜色、性状改变和不正常分泌,很多孕妇未重视相关症状,误以为是正常生理反应而延误治疗。已有研究表明[19],生殖道感染对胎儿的存活及新生儿状态均有很大影响。本研究发现出现生殖道感染的妊娠期女性早产、胎膜早破、低体重出生儿、死胎或围产儿死亡、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均明显较高,同时多重感染相对于单一感染上述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也明显升高。有报道认为[20],妊娠期女性生殖道感染发生后,细菌感染所产生的毒素是胎膜早破、胎儿窘迫的重要元凶;而若发生病毒感染,部分病毒可直接通过血液入侵胎儿,进一步导致死胎的发生。鉴于生殖道感染对妊娠结局的重大影响,临床应给予足够重视,做到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感染者。对于已发生感染的妊娠期女性,应打消其妊娠期间忌服药物的顾虑,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用药,同时应加强对孕妇及其家属的健康宣教,以提高其对治疗的配合度和后期防范感染的能力。
综上所述,妊娠期女性生殖道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和解脲脲原体为主,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有分娩史、流产史、糖尿病史是妊娠期女性生殖道感染的危险因素,生殖道感染可能增加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临床应重视生殖道感染对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对已发生感染者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而对易发生生殖道感染的人群及时制定相应的防治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