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继星,岳 军,宁艳春,陈希海,王 硕,屈海峰,胡世洋,范 锐
(1.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 研究院,吉林 吉林 132021;2.吉林燃料乙醇有限责任公司,吉林 吉林 132101)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定点燃料乙醇生产企业补贴标准的逐步降低,乙醇发酵工业更多将焦点放在提高生产效益,降低生产成本[1-4]。据公开文献测算,发酵醪乙醇体积分数(玉米为原料)每提高1%,乙醇收益增加30~40元/t[5],乙醇浓醪发酵一般是指φ(乙醇)>12%的发酵生产[6],采用浓醪发酵法生产乙醇对生产企业提高效益,降低能耗,提高设备利用率,保护环境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已经成为国内酒精行业的发展趋势[7]。
氮源是制约玉米酒精发酵速率和成熟醪酒份的主要因素,在传统的酒精生产中,酵母生长所需要的氮源采用尿素。随着GB2760—2014的实施,尿素禁止在食用乙醇生产过程中使用[8]。对于玉米燃料乙醇生产企业而言,尿素可能会随着副产品(玉米酒糟饲料DDGS)进入食品环节,威胁人体健康,因此玉米乙醇领域急需开发出替代尿素的新型氮源[9-10]。以玉米为原料生产酒精时,在发酵过程中添加适量的酸性蛋白酶,能有效地水解原料中的蛋白质,破坏原料细胞壁结构,利于糖化酶的作用,使原料中可利用的糖增加,提高出酒率。同时,由于蛋白酶的水解作用,增加了醪液中可被酵母利用的有机氮,促进酵母的生长和繁殖,增强酵母菌的产酒能力,提高发酵速度,缩短发酵周期[11]。有关酸性蛋白酶应用方面的报道较多,但是将酸性蛋白酶应用于玉米燃料乙醇浓醪发酵的报道较少。作者研究了玉米糖化醪初始pH值、w(糖化醪干物)、酸性蛋白酶添加量等条件对乙醇发酵过程的影响,得到较适宜的w(糖化醪干物)和酸性蛋白酶添加量,为玉米燃料乙醇浓醪发酵的中试放大及工业化实验提供参考。
玉米粉、酸性蛋白酶:酶活力5×104U/mL,糖化酶:10×104U/mL;耐高温α-淀粉酶:24×104U/mL,均为市售;超级酿酒高活性干酵母:湖北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
磷酸:辽宁新兴试剂有限公司;氢氧化钠:北京化工厂;均为分析纯。
立式全温振荡培养箱:ZQPL-200,天津市莱玻特瑞仪器设备有限公司;洁净工作台:SW-CJ-1FD,苏州净化设备有限公司;高压灭菌锅:MJ-78A,施都凯仪器设备(上海)有限公司;离心机:A14,Sartorius公司;液相色谱:LC-20A,日本岛津公司;数字酸度计:PP-25-P11,Sartorius公司;快速水分测定仪:MS-70,日本AND公司。
1.2.1 原料液化、糖化
按照一定的w(糖化醪干物),将市售玉米粉用60~70 ℃温水调浆;95 ℃糊化液化120 min,液化酶加量为30 U/g玉米粉;60 ℃恒温糖化60 min,糖化酶加量为70 U/g玉米粉,得到玉米糖化醪。
1.2.2 pH值调整
利用磷酸、氢氧化钠溶液调节玉米糖化醪的pH值。
1.2.3 酵母活化
称量0.3 g安琪超级酿酒高活性干酵母,加入装有100 mL无菌水的三角瓶中,在t=32 ℃、n=180 r/min的摇床中活化60 min。
1.2.4 发酵
向100 mL玉米糖化醪中加入1 mL酵母活化液,加入适量的酸性蛋白酶,在n=180 r/min、t=32 ℃的条件下开始发酵。
1.3.1φ(乙醇)和ρ(葡萄糖)测定
取发酵液样品1.8 mL加入2.0 mL离心管中,n=12 000 r/min,离心3 min,取上清液稀释10倍,然后用0.22 μm的水系滤膜过滤,用液相色谱仪(检测器:示差折光检测器;流速:0.6 mL/min;流动相:0.005 mol/L硫酸;柱温:55 ℃)测定发酵液中φ(乙醇)和ρ(葡萄糖),按公式(1)、(2)计算。
φ(乙醇)=φ×稀释倍数/100
(1)
ρ(葡萄糖)=φ×稀释倍数/100
(2)
式中:φ为测定值。
1.3.2w(糖化醪干物)测定
w(糖化醪干物)的测定参照GB/T2793—1995,干燥温度为105 ℃。
在w(糖化醪干物)=27%、酸性蛋白酶添加量为 0.10 kg/t干物的条件下,考察了发酵液的初始pH值对乙醇发酵过程的影响,发酵前后发酵液pH值的变化见表1,发酵液中φ(乙醇)随时间的变化见图1,ρ(葡萄糖)随时间的变化见图2。
表1 发酵前后各发酵液的pH值
t/h图1 φ(乙醇)随时间的变化
t/h图2 ρ(葡萄糖)随时间的变化
由表1可知,发酵后各实验的pH值均较发酵前有所降低,表明乙醇发酵是产酸的过程。由图1、图2可知,初始pH=3.5~6.0的φ(乙醇)曲线和ρ(葡萄糖)曲线均发生了重叠,表明初始pH=3.5~6.0对酸性蛋白酶作用效果的影响差别不大;当发酵液的初始pH=3.0时,相对于初始pH=3.5~6.0发酵液的φ(乙醇)明显降低,相应发酵液中ρ(葡萄糖)明显升高,表明当发酵液初始pH<3.5会对酸性蛋白酶的作用效果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发酵液初始pH值不宜低于3.5。由于糖化醪的初始pH=5.5,因此酸性蛋白酶适宜于玉米燃料乙醇发酵,在酸性蛋白酶的应用过程中无需对发酵液的pH值进行调整。
在w(糖化醪干物)=27%、29%、31%、33%、35%,不添加酸性蛋白酶的条件下进行乙醇发酵实验,发酵液中φ(乙醇)随时间的变化见图3,ρ(葡萄糖)随时间的变化见图4。
t/h图3 φ(乙醇)随时间的变化
t/h图4 ρ(葡萄糖)随时间的变化
由图3、图4可知,随着w(糖化醪干物)的增大,最终发酵液中φ(乙醇)逐渐升高,φ(乙醇)达到最大值的时间后移,发酵周期延长。w(糖化醪干物)=27%,发酵液中φ(乙醇)在48 h达到最大值11.5%;w(糖化醪干物)分别为29%、31%时,发酵液中φ(乙醇)均在56 h达到最大,分别为12.7%、13.8%;w(糖化醪干物)=33%,发酵液中φ(乙醇)在72 h达到最大值14.1%,此时ρ(葡萄糖)=1.0 g/L;w(糖化醪干物)=35%,发酵液中φ(乙醇)在56 h达到最大值13.9%,发酵停止,此时为ρ(葡萄糖)=37.2 g/L,表明当w(糖化醪干物)过高时,物料的流动性变差,醪液在搅拌、输送和加热冷却时都变得十分困难,不利于酵母菌的生长繁殖[12-14]。
在w(糖化醪干物)=27%、29%、31%、33%、35%,每100 mL糖化醪中添加4 μL酸性蛋白酶的条件下进行乙醇发酵实验,发酵液中φ(乙醇)随时间的变化见图5,ρ(葡萄糖)随时间的变化见图6。
t/h图5 φ(乙醇)随时间的变化
t/h图6 ρ(葡萄糖)随时间的变化
由图5、图6可知,当w(糖化醪干物)分别为27%、29%、31%、33%时,发酵液中φ(乙醇)均在48 h达到最大,分别为11.5%、12.6%、13.8%、14.6%;当w(糖化醪干物)=35%时,发酵液中φ(乙醇)在56 h达到最大14.7%,此时发酵液中ρ(葡萄糖)为17.7 g/L,表明添加酸性蛋白酶改善了发酵液的营养状况,促进了酵母菌的生长繁殖,有利于提高乙醇发酵速率,但是当w(糖化醪干物)过高时,较高的φ(乙醇)是抑制酵母菌的生长繁殖的主要因素。
对不同w(糖化醪干物)条件下添加酸性蛋白酶和空白实验的发酵周期及发酵终点时φ(乙醇)和ρ(葡萄糖)进行了对比分析,酸性蛋白酶对乙醇发酵周期的影响见表2, 酸性蛋白酶对发酵终点时φ(乙醇)的影响见表3,酸性蛋白酶对发酵终点时ρ(葡萄糖)的影响见表4。
表2 添加酸性蛋白酶对乙醇发酵周期的影响1)
由表2可知,随着w(糖化醪干物)的增大,空白实验和添加酸性蛋白酶实验的发酵周期均明显增长;当w(糖化醪干物)相同时,添加酸性蛋白酶实验的发酵周期均较空白实验明显缩短;随着w(糖化醪干物)的增大,添加酸性蛋白酶实验较空白实验的发酵周期缩短值明显增大,表明添加酸性蛋白酶更适合于乙醇浓醪发酵,作用效果尤为显著,为浓醪发酵所不可缺少。
表3 酸性蛋白酶对发酵终点时φ(乙醇)的影响1)
表4 酸性蛋白酶对发酵终点时ρ(葡萄糖)的影响
由表3、表4可知,当w(糖化醪干物)=27%~33%时,较空白实验,添加酸性蛋白酶可提高发酵成熟醪中φ(乙醇)=0.1%~0.5%,降低ρ(葡萄糖)=0.02~0.50 g/L;w(糖化醪干物)=35%,发酵成熟醪中φ(乙醇)较空白实验提高0.7%,ρ(葡萄糖)降低19.5 g/L,此时的φ(乙醇)与w(糖化醪干物)=33%相同,经济性较差,因此选择w(糖化醪干物)=33%较佳。
在w(糖化醪干物)=33%,酸性蛋白酶添加量为0~0.18 kg/t干物的条件下进行乙醇发酵实验,发酵液中φ(乙醇)随时间的变化见图7,ρ(葡萄糖)随时间的变化见图8。
酸性蛋白酶添加量/(kg·t-1干物)图7 φ(乙醇)随时间的变化
酸性蛋白酶添加量/(kg·t-1干物)图8 ρ(葡萄糖)随时间的变化
由图7、图8可知,发酵24~36 h,随着酸性蛋白酶添加量的增加,发酵液中φ(乙醇)逐渐上升,当酸性蛋白酶添加量大于0.09 kg/t干物时,发酵液中φ(乙醇)增长缓慢;发酵48~72 h,当酸性蛋白酶添加量为0.09 kg/t干物时,发酵液中φ(乙醇)达到最大值14.6%,继续增大酸性蛋白酶添加量φ(乙醇)不再上升,因此酸性蛋白酶的适宜添加量为0.09 kg/t干物。
发酵成熟醪φ(乙醇)并不随w(糖化醪干物)和酸性蛋白酶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酸性蛋白酶更适合于乙醇浓醪发酵。优化的玉米浓醪发酵工艺为酸性蛋白酶添加量0.09 kg/t干物,w(糖化醪干物)=33%,糖化醪初始pH值(自然)无需调整,在以上条件下,发酵成熟醪中φ(乙醇)可达14.6%,发酵周期缩短24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