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静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中以产业兴旺为首,产业兴旺是巩固产业扶贫效果、防止返贫的重要途径,也是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乡村振兴战略的产业兴旺是以农业产业为主导的农村三产融合的产业发展,与传统工业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有所不同。乡村产业兴旺是以农为本,围绕农业、农村、农民为主的乡村产业的繁荣发展。韩长赋[3]认为产业兴旺就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旺盛。在对产业兴旺的认识方面,吴中伦[4]认为产业兴旺的内涵应包括产业构成多样化、产业资源融合化、产业经济特色化和产业体系现代化。朱启臻[5]认为产业兴旺应包括产业链延伸、产业融合和产业功能的扩展。在实现产业兴旺的方式问题上,孔祥智[6]提出要以农业为中心拓展多种产业,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农村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温铁军等[7]认为产业兴旺需要制度创新,提出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合作社及中小企业,推进乡村产业创新。姜长云[8]提出优化涉农企业家成长发育的环境, 发挥涉农企业家的骨干甚至“领头雁”作用,增强企业家主体参与农业农村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力量。李国祥[9]认为要通过构建种养融合或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乡村产业兴旺。
在涉农中小企业创新成长方面,朱巍等[10]认为中小企业要找到自己具有优势的市场并持续扎根发展。赵君等[11]提出通过发挥农村特色,发展县域小微企业集群。李晓翔等[12]进一步从资源结构调节效应角度研究了资源状况对中小企业创新的影响。涉农中小企业作为一支具有活力的经济主体一直活跃在农村市场前端。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涉农中小企业创新成长和产业兴旺之间形成了时空一致和要素互动,然而现有研究中对两者关系研究较少。本研究试图通过分析涉农中小企业创新成长与产业兴旺耦合机制的内在逻辑,探索两者之间在时空系统、要素互动系统和利益分配系统的耦合关系,提出促进涉农中小企业创新成长与产业兴旺耦合发展的对策,以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和重点是产业兴旺。涉农中小企业是活跃在农村经济领域中的重要市场主体。涉农中小企业创新成长是产业兴旺的重要途径,产业兴旺为涉农中小企业创新成长提供了市场机会。涉农中小企业创新成长与产业兴旺之间形成互动、互补,动态协调发展的耦合机制。
中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第二条规定,中小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人员规模、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包括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其划分标准根据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按照《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具体确定各行业的划型标准。农、林、牧、渔业中营业收入20 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营业收入500万~20 000万元的为中型企业,营业收入50万~500万元的为小型企业,营业收入5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
涉农中小企业为中国产业升级、市场结构优化、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以及促进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涉农中小企业具有鲜明的特点。第一,小而灵活。涉农中小企业规模较小,管理层少,组织结构灵活简单,可以发挥贴近生产地和销售地的优势。由于企业决策机制较为简单,因此市场反应往往较为迅速,执行效率高效。第二,扎根乡村。涉农中小企业和乡村产业的联系程度最为密切。涉农中小企业诞生于乡村,发展于乡村,服务于农村农民,企业的发展关系到地方乡村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第三,勇于创新。涉农中小企业是乡村产业升级中创新动力最强的企业类型,在与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中,涉农中小企业只有不断进行产品、技术、人才、组织、市场等方面的创新才能实现升级发展。基于以上特点和优势,涉农中小企业能够成为产业兴旺的骨干力量。
由于涉农中小企业小而灵活、扎根乡村、勇于创新,数量众多,构成了乡村产业经济的基本节点。涉农中小企业推动了农村集体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在农产品初加工领域中做出了长足贡献。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充分挖掘特点鲜明、活力充沛、数量众多的涉农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潜力是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关键步骤。
目前,涉农中小企业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形成分层式(图1)和演进式(图2)2种发展途径。其中分层式发展途径是企业以目标产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表现为一部分涉农中小企业长期占据于低端产业链,在传统领域、较为熟悉的市场领域经营,追求“短平快”。如传统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中的中小企业很多属于这种类型。另一部分涉农中小企业在新技术、新市场、新产品方面进行研发和开拓,占据高端产业链。如农业生物技术和农业信息技术产业。由此形成了高低端产业2种类型的分层式发展路径。演进式发展路径是以企业发展为导向的发展模式,是涉农中小企业内生型发展模式,由传统型企业向创新型企业演进发展的路径。这类涉农中小企业注重企业内驱力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注重企业资源整合、技术更新、人才培养和组织进化,将中小企业的“短、平、快”优势升级为“高、精、尖、专”优势。
图1 分层式涉农中小企业发展路径Fig.1 Hierarchical agro-related SME development path
图2 演进式涉农中小企业发展路径
在分层式涉农中小企业发展路径中可以看出,低端产业链上涉农中小企业生存机会大、数量多,是一股壮大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高端产业链上涉农中小企业生存机会小、数量少。而产业兴旺不仅要发展高精尖高端产业,也要升级低端产业,提高低端产业链价值,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供给,尤其要实现农业基础产业供给的价值升值,这样处在低端产业链上的众多涉农中小企业就成为产业兴旺的重要骨干力量。同时,在演进式涉农中小企业发展路径中,企业经过孵化期、出生期、成长期、成熟期,再到转化期(上升转化或下降转化),企业创新成长过程必然是和市场规律、产业需求相一致的过程。通过涉农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带动产前、产中、产后等具体产业环节创新发展,以行业创新发展带动关联产业发展,实现三产融合和产业升级和改造,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最终实现产业兴旺。因此,以涉农中小企业为基本节点,串联形成行业链条,提高乡村产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而推动产业发展,这种力量是巨大的,也是实现产业兴旺的重要途径。
产业兴旺为涉农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新市场。产业兴旺是乡村产业链的延长、融合。从规模化种植养殖扩大到产业化加工制造再到标准化仓储物流,产业兴旺在产业链上创造出更多的发展机会。产业发展从传统产中到产前、产中、产后,再到全产链的业态融合。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正式提出农业多功能性。农业多功能性是指农业具有提供农副产品、促进社会发展,保持政治稳定、传承历史文化、调节自然生态、实现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等功能,且各功能又表现为多种分功能,各功能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多功能有机系统特性[13]。随着农业多功能的深度开发,在农业产品和农业体验等方面为涉农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打开了新的市场窗口。
产业兴旺为涉农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机会。产业兴旺是乡村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一个相对合理的产业结构,具有较为完备的经济产业功能和分区,市场的稳定性和规则性较强,各类资源配置合理。在这样合理健康的产业结构下发展起来的中小企业具有可以预期的企业发展前景。而一个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经济体对中小企业这类微观主体来讲市场风险和经营成本也越大,甚至没有生存机会。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现实产业低端产业链到高端产业链的升级,而通过产业链的升级也将带动一批涉农中小企业从低端产业链发展区进入到高端产业链发展区。产业兴旺意味着产业组织完善、协调。乡村产业中各类组织完备,农民、家庭农场、合作社、新型经营主体、社会组织等多元化产业组织。各类产业组织分工有序、协调发展,丰富和发展组织能力和产业实力。涉农中小企业作为产业组织主体之一,能够通过横向或纵向和其他产业组织协作,提高自身竞争力,赢得更多创新机会和发展机会。
产业兴旺为涉农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新资源。产业兴旺是产业布局合理、集约高效,人力、资本、新技术在乡村市场实现要素密集、要素重组,乡村产业的科技附加值越来越高。在技术创新方面,优质高效绿色农业的发展要求为涉农中小企业尤其是以科技为主导的涉农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契机,使得这些企业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品质,适应产业升级的市场需求和消费需求。在人才培养方面,乡村产业结构升级所形成的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成为涉农中小企业重要的潜在劳动力,为涉农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优质的人力资源。在资本市场方面,产业兴旺所带来的投资效应也使得涉农中小企业受益,优势资源由城市流向农村,为产业振兴提供雄厚资本。近年来,各类农业产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农高区在产业集聚方面都做出了较好的实践,也证明依托园区科学进行产业布局,是实现乡村产业聚集效应的重要平台,也是实现各类资源优化、节约企业成本,促进技术创新和扩散的最佳方式。未来随着农业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各类要素融合互补,将持续推动涉农中小企业创新成长,健康强劲的乡村产业将促进涉农中小企业进一步挖掘市场潜力发挥其优势创新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涉农中小企业创新成长与产业兴旺耦合机制具有逻辑上的自洽性。本研究将从涉农中小企业创新成长与产业兴旺的时空系统、要素互动系统和利益分配系统3个方面具体分析。
从空间角度看,根据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其中以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提出的中心地理论、瑞典学者哈格斯特兰的空间扩散理论和法国经济学家佩鲁的增长极理论为代表。这些理论为县域经济体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涉农中小企业创新成长与产业兴旺的耦合发展提供了空间经济学上的理论支撑。随着县域经济体的发展壮大,农业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加大,更多中小企业把厂址选择在成本较小、机会较多的农村或乡镇。正如前所述,产业兴旺为涉农中小企业创新成长提供了新市场、新机会和新资源。从城市到县域再到乡村,涉农中小企业的市场空间不断扩大。在乡村和县域空间领域中涉农中小企业的创新成长和产业兴旺的升级发展形成了空间上的一致性。
从时间角度看,2020年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中小企业迎来全面创新成长的新阶段,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以此为时间节点,形成了涉农中小企业创新成长与产业兴旺耦合机制的时间起点。结合涉农中小企业创新成长的生命周期过程和产业兴旺的升级过程,两者在各个阶段也具有时间的同步性(图3)。产业兴旺是从传统乡村产业到乡村产业分工期、乡村产业调整期,再到乡村产业升级期的过程。乡村产业指乡村范围内以农业为根本的各行业的总称[14]。涉农中小企业是指涉及农业产业的各类中小企业。涉农中小企业的发展程度和规模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乡村产业的实力和水平,反映了产业兴旺的层次。涉农中小企业创新成长和产业兴旺均以农业产业为核心,在空间上具有一致性,在时间上具有同步性。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把企业视为生物体,也具有生物体一样的生命周期。根据这一理论,结合中国学者对企业生命周期的理解,本研究把涉农中小企业生命周期分为孵化期、出生期、成长期、成熟期及转化期,其中转化期分为上升转化和下降转化2种情况。传统乡村产业时期工商资本介入乡村的机会较少,乡村产业以农业为基础,与二产、三产联系较少,此时是涉农中小企业孵化期。一旦乡村产业内部社会分工出现,乡村市场逐渐开放,农业产前产后市场分化,农产品加工、农资供应、农机服务、农产品收购等领域出现了新主体,种子、化肥、食品公司等微观主体不断涌现,此时进入了涉农中小企业出生期。随着乡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涉农中小企业快速成长,进入成长期。乡村产业结构升级,城乡要素融合,加速涉农中小企业进入成熟期。与此同时,一部分涉农中小企业通过市场创新、产品革新等方式进入上升转化期,而一部分涉农中小企业则衰落进入下降转化期。涉农中小企业的创新成长的每一阶段也进一步促进了产业分工的细化和产业融合的深入,两者形成互动互补,同步发展。由此可见,在涉农中小企业创新成长的每个阶段和乡村产业兴旺过程中,两者具有时间的同步性和空间的一致性,形成涉农中小企业创新成长与产业兴旺的时空耦合。
图3 涉农中小企业创新成长与产业兴旺耦合机制时空系统Fig.3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system of the coupling mechanism between the innovation growth of agro-related SME and the industrial prosperity
涉农中小企业创新成长与产业兴旺耦合机制中在人力资本要素、自然资源要素、资本要素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和互动性(图4)。涉农中小企业在创新成长过程中的各类投资要素与产业兴旺所依赖的资源禀赋相一致。由于涉农中小企业创新成长和产业兴旺在空间上具有一致性,很多涉农中小企业的厂址选择在村庄、乡镇或是新城。从人力资本要素上看,涉农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的来源很大一部分是周围村庄或乡镇的农民,而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重要人力资本就是农民,他们或以小农户形式,或以家庭农场,或以合作社形式参与经济活动。农民在涉农中小企业中是企业员工、参与者、管理者,是涉农中小企业创新成长中的重要人力和智力资源。在产业兴旺的过程中这些农民成为职业农民、农业管理者、农业技术人员,是产业兴旺中的主导力量。人力资本要素在涉农中小企业发展和产业兴旺之间流动。因此,涉农中小企业创新成长和产业兴旺耦合机制中人力资本要素具有一致性和互动性。
从自然资源要素上看,涉农中小企业在创新发展过程中聚焦优势资源,就地取材,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打造优势产品,形成涉农中小企业创新成长的核心竞争力。产业兴旺的前提是科学合理地进行产业规划,尊重地域分异规律,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充分挖掘优势资源,发展主导产业。涉农中小企业通过利用优势资源发展优势产品,形成优势产业集群,促进优势产业升级发展。同时,优势产业升级发展也促使涉农中小企业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品质,提升企业规模和效益,加快涉农中小企业创新升级。因此,涉农中小企业创新成长和产业兴旺耦合机制中自然资源要素具有一致性和互动性。
从资本要素上看,涉农中小企业在孵化期、出生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转化期,每一阶段的生存都依赖于资本投入。这些资本以创业人的前期投资、政府补助、银行借贷、社会募集等方式进入涉农中小企业,为企业人才培训、技术研发、市场开拓等基本创新活动提供原动力。产业兴旺的过程是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升级的过程,政府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加速了产业升级,产业链条延长,提升了产业结构和质量。乡村产业链条的延长和升级孵育出更多涉农中小企业,中小企业集群也加速了产业活力。因此,涉农中小企业创新成长和产业兴旺耦合机制中资本要素具有一致性和互动性。
图4 涉农中小企业创新成长与产业兴旺耦合机制要素互动系统
涉农中小企业创新成长与产业兴旺耦合机制的受益主体由农民、企业和社会组成。涉农中小企业的创新成长过程中企业的人才素质和能力不断进步,技术不断更新,资源不断整合,创造出新产品、新服务,开发新市场。产业兴旺的过程是通过人才培养、技术进步、优势资源集聚,形成产业结构的梯度推进和产业优化升级,包括产业链、价值链的延长,产前和产后环节的比重增加。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 包括美国、日本、欧盟在内的发达国家和地区, 传统农业国民总产出的比例已经下降到2%左右, 但涉农产业在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国民经济总产出中却稳定在8%~10%左右[15]。
涉农中小企业创新成长所带来的优质人才和先进技术使当地农民受益,与此同时,乡村产业所培养优秀的新农人也使得农民成为一种职业类型。因此,在涉农中小企业创新成长和产业兴旺耦合机制中受益主体是农民。涉农中小企业不断开发新的市场,企业的竞争力越来越强,企业产品和服务被消费者接受,价值链不断延伸。在企业提档升级的过程中企业所在的产业也在调整优化,产业链不断延长。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享受到了产业兴旺的产业红利,因此,企业是涉农中小企业创新成长和产业兴旺耦合机制的受益主体。各种资源通过众多涉农中小企业整合,产业优势也越发凸显,形成地区代表性的产业优势集聚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涉农中小企业也承担了一定区域社会化服务职能,涉农中小企业利润增长的同时也实现了社会效益的增长。因此,在涉农中小企业创新成长和产业兴旺耦合机制中社会也是受益主体(图5)。
图5 涉农中小企业创新成长与产业兴旺耦合机制利益分配系统
当前在农业生产环节中涉农中小企业在创新成长过程中和农户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利益联结。如河南中羊牧业有限公司实施的“统一提供的种羊或肉羊、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标准化养殖、统一饲草、料供应、统一合同价回收羔羊或肉羊”的“五统一”模式。此外,在农副产品加工环节,加工企业通过订单合同与农户进行联结,与农户形成 “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农产品流通环节,通过社会化第三方服务平台扩大农村淘宝、农村电商在农产品销售上的优势。通过涉农中小企业创新成长与产业兴旺耦合机制利益分配系统,创新各种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户稳定收益、企业利润增长、社会稳定和谐的利益格局。
(1)涉农中小企业创新成长是实现产业兴旺的重要途径。产业兴旺为涉农中小企业创新成长提供市场机会。涉农中小企业创新成长与产业兴旺之间形成互动、互补,动态协调发展的耦合机制。
(2)涉农中小企业创新成长与产业兴旺耦合机制时空系统中,涉农中小企业创新成长和产业升级过程中形成了4个一一对应的阶段,分别为:涉农中小企业孵化期与传统乡村产业、涉农中小企业出生期与乡村产业分工期、涉农中小企业成长期与乡村产业调整期、涉农中小企业成熟期及转化期与乡村产业升级期。在每一阶段,两者具有时间的同步性和空间的一致性,时空系统中两者同步发展。
(3)涉农中小企业创新成长与产业兴旺耦合机制要素互动系统中,涉农中小企业创新成长和产业兴旺在人力资本要素、自然资源要素、资本要素方面具有一致性和互动性。新型职业农民是涉农中小企业创新成长和产业兴旺的人力资源重要来源。优势资源是涉农中小企业创新成长和产业兴旺的优质自然资源禀赋。政府资本和社会资本都是涉农中小企业创新成长和产业兴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这3类要素互动耦合,加速涉农中小企业创新成长和产业兴旺。
(4)在涉农中小企业创新成长与产业兴旺耦合机制利益分配系统中,农民、企业和社会组成受益主体。涉农中小企业创新成长的红利包括对农民的人才培养和技术更新,实现企业的价值链延长,提供社会化服务。产业兴旺的红利包括提高农民的职业化技术化程度,实现企业产业链延长,形成区域产业优势集群。
(1)加快产业新城与乡村产业的空间互动。中国在城镇化建设中涌现出一大批产业新城。产业新城在空间位置上连通城市和农村,具有发展生产、服务乡村的重要功能,是实现产业兴旺的优势区域。产业新城定位主导产业时应注重与当地乡村产业的联系,从本区域的产业优势出发,突出特色产业和优质产品,形成具有区域优势的产业特点。因此,应充分利用产业新城与乡村产业的空间位置,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涉农中小企业的职业化人才培养提升农民的职业素养和管理能力,为本地产业兴旺积累人才队伍。通过拓展产业新城边界,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特色,实现资源产业化,优势商品化,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实现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资本资源要素互通,为涉农中小企业创新成长与产业兴旺耦合发展创造空间。
(2)推进农村创业创新协同发展。产业兴旺离不开新主体、新产业、新业态,通过更新观念、技术、知识,改变传统产业,实现产业升级。涉农中小企业创新成长也离不开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因此,通过推进农村创业创新协同发展,整合创业创新资源,形成全面“双创”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小农户、家庭农村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热情,鼓励乡贤乡士、大学生、投资者返乡创业。加速针对农业产业、农业技能、农产品销售等涉农产业的孵化培育,提高农业创业创新的成果成效。推进农业创新人才培养,加快农村电商人才、农业管理人才培养,为涉农中小企业创新成长与产业兴旺耦合发展增质提速。
(3)优化涉农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涉农中小企业与农业龙头企业相比在企业规模、人才和技术以及市场机会上都有先天不足,在创新发展上处于劣势地位。因此,为推动涉农中小企业创新成长与产业兴旺耦合发展,还应注重给予涉农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涉农中小企业参与产业兴旺。建立针对涉农中小企业的产业政策服务制度,为涉农中小企业参与产业兴旺提供全方位政策服务。通过建立涉农中小企业创新成长基金,解决涉农中小企业自有资金不足,融资困难等问题,提高涉农中小企业的生存能力,鼓励涉农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主动融入乡村产业。构建促进涉农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厘定政府和市场关系,尊重涉农中小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从政策衔接上保证涉农中小企业与其他各类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在政策执行上完善社会环境和服务体系,落实各项政策红利,让涉农中小企业切实享受各项税收优惠等政策扶持,支持涉农中小企业参与乡村产业,解决涉农中小企业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