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钰立,李开菊,王玲莉,艾春燕,张宛筑
·专栏:心理健康促进·
贵阳市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素养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杨钰立1,2,李开菊1,2,王玲莉1,2,艾春燕1,2,张宛筑1,2
1.贵州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学院、贵州省卫生发展研究院,贵阳,550025;2.环境污染与疾病监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贵阳,550025。
了解贵阳市居民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及影响因素,为提高贵阳市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提供依据。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贵阳市619位社区居民进行心理健康素养问卷调查。贵阳市社区居民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合格率为69.5%,居民已具备基本的心理健康理念,但未达到较高层次的认知水平。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居民心理健康素养合格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居民对心理问题总体持中性态度;更倾向于通过人际关系寻求心理支持;居民存在心理健康服务的客观需求。贵阳市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建议建立基于社区的居民心理健康素养现状的干预对策。
居民;心理健康素养;现状调查;对策研究
WHO预计到2020年,全球将有约1.5亿人患抑郁症,2,500万人患精神分裂症,有近25%的民众会在某一阶段发展出一种或多种心理疾病[1]。我国于2019年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将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列为“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的第一项结果性指标。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而公众心理健康素养普遍较低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2]。心理健康素养(Mental Health Literacy,MHL)最早由Jorm提出,指“帮助人们认识、处理和预防心理障碍的相关知识和信念”,主要包括以下六个要素:识别不同心理问题的能力、关于危险因素和原因的认知、关于自助性干预的认知、关于专业帮助的认知、恰当求助的态度、具备寻求心理健康方面信息的知识[3]。我国对于心理健康素养的研究相对不完善,已有的对老年人、大学生、教师、科技工作者等群体的心理健康素养进行研究,显示我国民众的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虽有提升趋势,但整体水平仍然偏低[4]。
贵阳市作为内陆省会城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对居民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日趋重要。本研究对贵阳市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贵阳市群众的心理健康素养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今后制定贵阳市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贵阳市的6个区,每个区内分别选出2个居民小区,对小区中15~69岁常住人口进行问卷调查。常住人口指在调查前一年内,在调查地区连续居住并生活6个月及以上者。本次共发问卷650份,剔除不合格问卷31份,收回有效问卷619份,问卷有效率为95.2%。
根据Jorm编制的心理健康素养问卷(运用典型情景案例法)以及《卫生部办公厅印发精神卫生工作指标调查评估方案》等内容为基础,对问卷进行调整,系数为0.83。具体包括以下两个部分:①—般人口学资料;②心理健康素养内容,分为四个层面,知识层面即居民对心理健康基础知识的掌握,态度层面即居民对心理问题产生原因的认识和对心理问题的态度,行为层面即居民心理健康信息获取能力和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需求层面即居民对心理健康信息的需求程度和内容。
数据录入采用Epi Data 3.1软件,数据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描述统计、卡方检验,<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共调查619人,男女性别比为1.04∶1,平均年龄为(36.44±13.40)岁。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分布见表1。
基本知识共计21题,答对13题以上为合格。调查对象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总合格率为69.5%。见表2。
调查对象性别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各年龄段间的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48.550,=0.000),通过两两比较后发现,55岁以上的居民合格率显著低于其他年龄段群体。文化程度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61.824,=0.000),两两比较后发现,本硕以上学历的合格率显著高于其他文化层次。见表3。
根据选定的抑郁症案例,通过两个问题测量调查对象对心理问题的识别能力。“案主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考查能否区分心理问题与其他方面的问题;“案主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考查是否具备具体心理问题的识别能力。有47.3%的调查对象认为案主存在心理问题,有31.5%的调查对象能够识别出案主是抑郁状态的特征。见表4。
表1 调查对象的人口学和社会学特征分布
表2 调查对象心理健康素养基本知识正确回答率情况
调查对象对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选择情况详见表5。
通过十个问题测量调查对象对有心理问题的人的态度以及对看过心理医生的人的态度,了解人们对于心理问题以及向专业人员求助的态度。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调查对象对心理问题态度的平均分数为(3.40±0.53),最低分为2.51,最高分为4.05,表明对心理问题持中性评价。见表6。
表3 调查对象心理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合格情况
表4 调查对象具体抑郁症案例知识分析结果
表5 调查对象对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选择
调查对象的心理健康信息获取情况、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详见表7。
表6 调查对象对有心理问题人的态度情况
表7 调查对象的心理健康相关行为情况行为结果
调查对象心理健康信息的需求程度、内容详见表8。
表8 调查对象心理健康信息需求状况
研究表明,心理健康素养四方面的内容——知识、态度、行为、需求四者之间是相互影响,密切联系的。
首先,只有掌握相关心理健康知识,才能较容易地识别出自身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本次调查中,贵阳市社区居民对心理健康基本知识知晓率为69.5%,处于中等水平[5-6]。在年龄方面,除第一个年龄段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居民的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水平呈现下降趋势。青少年群体正是观念和行为形成和稳固发展的阶段,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能提高其心理健康观念和行为技能[7-8]。老年人群的心理健康素养较低[9-10],其对身体健康的关注程度远超过心理健康,有必要针对老年人群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干预,提高其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在文化方面,居民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能影响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因此,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是提高心理健康素养的前提条件[6]。在回答正确率方面,70%~80%的调查对象具备对心理健康概念的最基本认知,但是对心理问题症状的具体识别能力还较低,倾向归因为生理疾病。即居民对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已经有了较低层次的知晓,但是对具体心理问题的了解尚未达到较高层次的认知水平[5],这不利于早期识别自身及他人的心理问题,故还需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提高居民对自身及他人心理问题的客观认知与判断能力。
其次,公众所具有的心理健康知识会影响他们对心理问题的认识和所持态度。调查对象认为案主和自身产生心理问题的首要原因都是工作压力。多项研究显示工作压力对心理健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11]。调查对象在涉及与有心理问题的个体的人际距离、对有心理问题的个体的信任等方面的态度上基本为中性态度,存在一定程度的病耻感,这对患病个体的心理健康有消极影响,即个体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越高,越利于心理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也更倾向于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而个体心理健康素养过低则可能存在较高的病耻感,并延迟个体求助行为,从而影响治疗效果[12-13]。一方面是居民对心理问题的科学认知程度不够,另一方面是在传统文化背景中,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疾病,造成居民对心理问题所持的态度比较模糊。这些都不利于居民产生积极的心理健康维护行为。
再次,认知决定行为。公众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决定了其日常生活中所采取的维护心理健康行为,并影响其解决心理问题所采取的方法。调查对象主要从非专业及自主学习交流途径获得的心理健康信息,专业途径对居民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比较薄弱。调查对象多通过倾诉的方式来缓解心理问题,采用科学专业的心理咨询手段的比例较少,可见公众倾向于通过人际关系寻求心理支持,很少考虑到通过专业求助获得支持,求助方式有限[14]。
最后,公众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态度和行为会影响其对心理健康服务方面的需求内容和需求程度等方面。从需求程度看,45.6%的调查对象表示对心理健康信息的需要程度只是“一般”,和前面分析的调查对象较为中性态度情况比较吻合,反映居民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不足,必然影响居民对心理健康重要意义的意识。从需求内容看,居民还是存在缓解心理压力、维护心理健康的需求。
未来要提高贵阳市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素养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建立一套基于社区的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提升对策方案,选择试点社区进行示范及效果检验;大力推进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提高社会各界对心理健康素养的认识和重视;改变常规思路,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制定个性化干预方式,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因地制宜的借鉴国外方法,探索新的干预方式,如采取网络干预、自助式应用程序、心理健康急救培训、学校教育干预以及社会干预运动[15-19]等形式;定期开展居民心理健康素养调查,及时发布调查结果等。
[1] Ghuloum S, Bener A, Burget F T. Epidemiological survey of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health literacy concerning mental illness in a national community sample: A global burden[J]. J Prim Care Community Health, 2010, 26(1):111-118.
[2] Jorm A F, Korten A E, Jacomb P A, et al. “Mental health literacy”: A survey of the public's ability to recognize mental disorders and their beliefs about the effectiveness of treatment[J]. Med J Aust, 1997, 166(4):182-186.
[3] Jorm A F. Mental health literacy: Public knowledge and beliefs about mental disorders[J]. Br J Psychiatry, 2000, 177:396-401.
[4] 明志君, 陈祉妍. 心理健康素养: 概念、评估、干预与作用[J]. 心理科学进展, 2020, 28(1):1-12.
[5] 任志洪, 赵春晓, 田凡, 等. 中国人心理健康素养干预效果的元分析[J]. 心理学报, 2020, 52(4):497-521.
[6] 郭恒, 盛小添, 笪姝, 等. 心理健康素养的概念、测量及影响因素[J]. 中国健康教育, 2017, 33(10):918-922.
[7] 梁舜薇, 赵静波, 赵久波. 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情绪及寻求心理帮助态度的影响[J]. 中国健康教育, 2017, 33(8):745-748.
[8] Tay J L, Tay Y F, Klainin-Yobas P. Effectiveness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ter- ventions to increase mental health literacy: A systematic review[J]. Early Interv Psychiatry, 2018, 12(6), 1024-1037.
[9] 蒋玉芝, 丁海燕, 舒华, 等. 湖南省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及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状况[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17):4242-4143.
[10] Farrer L, Leach L, Griffiths K M, et al. Age differences in mental health literacy[J/OL]. BMC Public Health, 2008, 8:125. (2008-04-20) [2020-05-31]. https://link. springer.com/content/pdf/10.1186%2F1471-2458-8-125.pdf. DOI:10.1186/1471-2458-8-125.
[11] 崔伟. 企业员工工作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情绪智力的调节作用和中介作用[D]. 武汉: 武汉大学, 2018.
[12] Jorm A F. Why we need the concept of “Mental Health Literacy”[J]. Health Commun, 2015, 30(12): 1166-1168.
[13] 岳童, 王晓刚, 黄希庭. 心理疾病自我污名: 心理康复的一个高危因子[J]. 心理科学进展, 2012, 20(9):1448- 1456.
[14] 李珺, 李大光. 中国公众心理健康素养的探索研究[J]. 科普研究, 2012, 7(2):34-41.
[15] Torous J, Nicholas J, Larsen M E, et al. Clinical review of user engagement with mental health smartphone apps: Evidence, theory and improvements[J]. Evid Based Ment Health, 2018, 21(3):116-119.
[16] Firth J, Torous J, Nicholas J, et al. The efficacy of smartphone-based 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s for depressive symptoms: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 World Psychiatry, 2017, 16(3):287-298.
[17] Kitchener B A, Jorm A F. The role of mental health first aid training in nursing education: A response to Happell, Wilson & Mcnamara (2015)[J]. Collegian, 2017, 24(3):313-315.
[18] Miller L, Musci R, D’Agati D, et al. Teacher mental health literacy is associated with student literacy in the adolescent depression awareness program[J]. Sch Ment Health, 2019, 11(2):357-363.
[19] Sampogna G, Bakolis I, Evans-Lacko S, et al. The impact of social marketing campaigns on reducing mental health stigma: Results from the 2009–2014 time to change programme[J]. Eur Psychiatry, 2017, 40:116-122.
Current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of Mental Health Literacy Among Residents in Guiyang City
Yang Yuli, Li Kaiju, Wang Lingli, Ai Chunyan, Zhang Wanzhu.
To understand the mental health literacy level of Guiyang resident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so as to provide basis for improving the mental health literacy of Guiyang residents.A total of 619 community residents in Guiyang were investigated by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The qualified rate of basic mental health knowledge of Guiyang community residents was 69.5%, and they had basic mental health concepts, but did not reach a higher level of cognition. The qualified rate of mental health literacy of residents of different ages and educational level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0.05). Residents were more inclined to seek psychological support through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Residents had objective needs for mental health services.The level of mental health literacy of Guiyang community residents needs to be further improved.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intervention measures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esidents’ mental health literacy should be established.
Resident; Mental health literacy; Status investigation;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10.16117/j.cnki.31-1974/r.202004005
1.贵阳市健康城市建设理论研究及业务培训项目(GYZX YG-2017-12-635-GY-G公[C99]);2.2015年地方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510660036)。
杨钰立(1997-),女,白族,贵州毕节人,硕士,研究方向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1069227027@qq.com。
张宛筑,女,副教授,269396139@qq.com。
20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