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熙瑞
摘 要:本文以黑龙江农垦工业学校为例,从目前农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普遍问题入手,通过分析农机专业的特殊性、中职农机专业学生在岗位工作时存在的问题或建议,实现中职学校农机专业毕业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关键词:中等职业;农业机械;人才培养
一、中职农机理论培训普遍问题及对策
1.教学课程体系与岗位要求不对接
在农机行业中,近些年,农机具的更新换代速度比较快,农机新技术也发展较快,但是,培养农机技能型人才的院校中仍然保持着多年前的课程体系,设置的课程理论课程对于实际生产没有太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所学知识无所用处。
经过对农机行业的调研及毕业生调查,中职的农机专业毕业生基本从事的岗位归纳不过几类,从岗位能力进行分析,设置岗位能力需求的专业课程,去除无用课程,加强实训环节,将农业生产融入到课程中来。
2.理论讲授与实践课程比例不均衡
在课程安排中,大量的理论课程使得学生学的也一知半解,没有了实训课的加深与巩固,大量的理论也很快被遗忘,久而久之,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既没有学习到理论,实践动手能力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
学校想要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学生就应该重视实践课程在课程安排上的比重,首先从制度上保障实践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制定实践课程在课时量分配上的最低份额;其次加大实践课程中教学资源的投入,不但是在实训硬件上加大投入,而且需要在软实力上加大投入,例如增多学生企业参观,学习的机会,聘请经验丰富行业专家来校授课,最后在考核与评价中加大对动手能力的考核,每当完成一个项目的练习,就应该对此项目进行实践考核,成绩合格方可毕业,用行业资格考试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操作技能,组织学生考取行业资格证书,从而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
3.农机专业教学体制陈旧
目前,中职教育使用3年学制,前两年在校学习,最后一年顶岗实习,在校时间学习理论知识也部分实践技能,到了第三年被安排到企业定岗实习[14]。中职学校在安排课程时,受限于实训设备及指导教师,一些学校安排的理论课程占比较多的成分,而实训课程相对比较少,学生所学的知识结构不平衡,实践能力偏弱,而第三年的定岗实习一般都是重复单一岗位工作,而企业工厂不比学校,是生产企业不是培训机构,所学技能主要凭个人素质,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样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无所适从,进步缓慢。
根据农业生产季节的特殊性,及农机行业的调研结果,结合现有农机专业现在农机培养模式,总结出“产学交替、两轮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的从农机从业人员出发,以就业为导向,立足于中职农机毕业人员就业主要岗位,设置课程体系,安排全新适合农业作业要求的的教学进程,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加强实训环节培养,提高农机从业人员技能水平达到最新农机行业要求水平。
二、中职农机实训培训普遍问题及对策
1.农机专业实训教学硬件价格昂贵
就按黑龙江农垦工业学校为例,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实训设备中一台约翰迪尔C230联合收获机价格就在70万,这还不包括其他拖拉机、插秧机、农用整地机械等等,如此大的投资在教学使用中扔然没有做到尽善尽美,现如今农机行业设备更新很快,动力机械、整地机械、水田机械、收货机械等等几年就更新换代一批,中职学校想要跟上行业的设备水平是非常难的,大多数的中职学校更是由于没有得到国家或社会的资助,缺乏资金投入实训设备远远落后于现有的行业水平,教学内容滞后、陈旧。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胜任现在行业需求,导致就业困难,或融入岗位时间长。
在一些中职学校中,普遍出现实训设备不足的情况,可是仔细清算一下現有的实训设备也不少,只是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首先在一些设备上可以“一机多用”只是没有充分考虑,例如,农机专业中大部分用的发动机都是柴油发动机,可是学校的设备中也有一些汽油发动机,在上课的过程中也不是不能用的,因为在讲解《发动机构造》中,前几章的内容柴油发动机与汽油机并无太大区别;其次利用废旧拆卸报废件稍经加工也可以作为教学设备,不但可以节约资金而且不影响上课效果,例如,日常实训车间拆卸下来的报废柴油滤清器经过切割清洗内部便可以作为教具;最后对于那些实在没有而且价格昂贵的实训设备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发虚拟仿真软件,就农机专业为例,一台收获机械往往需要几十万,对于收获机械内部讲解往往就要借助虚拟软件进行实训,从选择使用工具、调节某个工作部件到拆卸与安装都可以进行模拟仿真。
2.班级人数多,实训课堂组织松散
由于农机专业的独特性,实训设备昂贵,教学资源有限,往往在上实训课时面临这种状况,一个班级的学生围绕在一台设备旁,中间一位老师在介绍知识。这其中不乏有自控力差的学生出现走神、溜号,甚至游走在课堂之外,由于实训课堂相对于传统课堂自由灵活,正是因为这种灵活,使得老师在实训课堂中不能完全掌控课堂,不但要完成教学内容的讲授,又要兼顾课堂组织管理,必然会造成学生学习效果下降,教师又心力交瘁[15]。当学生实际操作完成项目时,由于班级人数多,分成若干小组,当小组轮流操作时,其余小组等待时间过长,难免增加了组织难度,若小组同时进行某一项目时,教师只能轮回指导,必然会疏漏对各小组实践内容环节指导,造成课堂组织松散,达不到实践效果,没有充分利用实训设备。
在实训课堂上最适合“小班化”教学,这里提到的“小班化”不是指班级的人数少,主要是指一节实训课堂中的学生的人数,对于学生多的班级可以采用分批次上实训课,或者也可以采用配置两名或多名实训指导教师,这样的课堂每个老师负责的小组少,对每个小组实训情况观察的非常详细,有更多的时间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况进行逐一指导,这样非常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使用与反复练习设备,增加了实训设备的对于单个学生的利用率,使得学生的动手技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不仅如此,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安全系数也大大提高,较以往的大帮学生围着一名老师,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一举一动皆在授课教师的掌控之中,若有不安全的操作,更容易及早发现并制止,故“小班化”教学更适合实训课堂。
3.在校实训内容与工作岗位需求脱轨
实训课程内容的安排主要是贴近就业岗位的,专业岗位中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在校时就应该在实训课程中练习什么样的项目。可是,现在中职教育中普遍出现在校实训课程与工作岗位需求脱轨的现状,最突出的是实训课程练习的内容是岗位中早就不用的设备与技术,毕业后学生无法胜任岗位工作,甚至对知识完全陌生;其次,在校实训课程内容考核非常简单,不能达到模拟工作情景,只是有了学习的形式,而没能真正学到技能;还包括行业技术工艺更新变化快,学校缺乏与企业交流合作,不了解行业动态,消息闭塞,学校更新教育内容的速度慢,教材更新速度远远落后于现代行业水平,跟不上岗位技术进步。
随着国家对于经济增长结构的调整,行业也进行着技术革新,行业发展的速度远远超过学校教育的脚步,若总是抱着书本授课,不出外考察,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不可能适应行业进步的脚步,最好解决这种问题的办法就是“校企合作”,加大与企业的深层次合作,有利于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安排,有利于毕业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可以适时的安排教师在企业实践,把行业中现如今岗位需要的技能经过设计安排到我们的教学中来,使得学生学到的技能不与企业脱轨,也可以帮助企业完成一些生产中的环节,既可以得到技术指导,又锻炼的学生的动手
课题编号 ZJD1318020
课题类别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青年专项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