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加敏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公共教学部,福建 泉州 362000)
在高校健美操训练与形体训练的分别发展与进步背景之下,二者相结合的训练形式也日益受到重视,高校教学实践之中,它们在训练中的相互运用前景是可期的〔1〕。然而关于形体训练在高校健美操运动中的应用研究却存在着很多不足,通过数据库检索可以发现,将“健美操”和“形体训练”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得到的科研成果数量并不很多,且其中的绝大多数研究较多关注形体训练在健美操教学中的呈现效果,而对于形体训练给健美操训练的影响,以及具体应当如何保证二者的结合策略研究甚少〔1〕。因此笔者认为,这两项内容应当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同时这也是本文所要着重说明的问题。
一般认为:形体训练是健身项目的一种特殊形式,通常情况下利用练习一些健美的或者舞蹈的动作,都可以达到较好的形体塑造与气质提升效果〔2〕。从这个上讲,我们完全可以说,几乎所有的运动项目均能够同形体训练发生或多或少的联系,单纯的形体训练具有基本的锻炼身体作用,而其他一些运动项目则同时具有改善身体素质、增强协作能力、产生观赏效果的作用,那么形体训练被认为是包括健美操在内其他运动项目基础的功能便几乎没有疑义〔2〕。首先,融形体训练入健美操运动这一做法,有益于参与者积极性的提升,高校学生正处于普遍的身体生长稳定期,虽然神经往往处在高度亢奋状态,然而对机体的协调与控制能力依然需要得到足够的锻炼,健美操是稳定性锻炼的重要形式,这种形式的可操作性很强,然而常规的方法可能存在学生积极性弱化的问题,在进行健美操运动时融入形体训练的内容,能够使常规的训练课程变得丰富,起到活跃课堂氛围的作用,让学生产生一定的自我完善意识与竞争意识。另外,融形体训练入健美操运动这一做法,是使学生审美意识与健身意识相结合的较好策略,健美操虽然同时具有“健”和“美”的功能,但参与者往往更看重其美的一面,适当增加形体训练,则可突出“健”的一面,从而让二者更好地结合。
在进行形体训练在高校健美操运动中的应用研究时,笔者曾对本地多所高校学校进行调查访问,得出学生选择形体训练的目的分析结果,结果与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得到的形体训练作用是统一的,如表1所示。
表1 学生选择形体训练的目的
现今,高校学生有着日益丰富的休闲和娱乐方式,但与此同时体育锻炼的时间与机会却相对减少,这样的变化无疑对于学生自身体质的改善是无益的,同时也会造成一些学生在参与健美操运动时,无法完成理想的高难度动作〔4〕。而教师指导健美操运动,也往往忽视这一情况,没能注意到学生不正确身体形态的纠正,这一问题恰可以通过系统的形体训练加以改变。
学生选择形体训练的目的中,对于气质提升与审美提升的认可度分别占到20.7%和19.3%,总量相当可观,说明了形体训练对于学生气质与审美能力改善的潜在价值。在健美操运动指导时,相应的形体训练提升气质与审美能力效果,可利用学生完成健美操动作时的灵敏度、情绪、力量等加以表现,其中气质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结合,适当的形体训练对于运动参与者的站、坐、行等均有纠正和调整内容,可从良好形体姿态塑造的角度改善气质,培养学生由内而外的形态之美,这可谓提升气质的良好方法〔5〕。另外,在形体训练过程中,可以利用提升健美操运动参与者气质的形式,使之一面学习健美操技巧,一面加深对于美的认知与感受,参与者的美育意识也将逐步形成。
我们都知道,健美操运动中包括了音乐、体操与舞蹈等多种元素,这些元素的有机融合,是与大学生普遍具有青春活力的特点相符的,对于当代大学生在校生活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价值,特别是可适应艺术化需求在高校学生群体中日益增长的需求。在音乐与舞蹈的训练中增强学生的身体协调度与柔韧度,而形体训练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健美操运动者对于运动形式与音乐和舞蹈的融合体验,即越是娴熟的形体训练运用,越能够让学生在协调度、柔韧性度等方面主动适应与动作美息息相关的音乐与舞蹈,对健美操相关艺术修养的促进与提升大有裨益。
形体训练在健美操运动中的应用原则包括整体性、联动性与紧密性几个方面。
首先,在整体性方面,形体训练是健美操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健美操训练也将以多项形体训练为基础而开展,因此在教学指导时,需要从整体上对二者的结合进行规划,使二者能够构建更为良好的互动关系,所以开展训练时需要注意:二者的比重和顺序是怎样的,健美操体系内的形体训练连续性与长期性的规划是怎样的等等。
其次,在联动性方面,通过对当地高校健美操运动的调查,可以发现对形体训练的接纳有一定的固定化与单一化倾向,往往忽视形式与内容的创新,为此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增加二者的联动性,特别是注意到训练要因人而异的要求,使健美操中的形体训练不至于沦为一种形式化的训练补偿,而是真正能够与原有的健美操体系联动起来,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
最后,在紧密性方面,因为形体训练的介入,对健美操教学将会产生愈加明显的影响,而教师不能忽略二者共同应用的紧密性问题,也就是要在固定的时间内使二者的教学变得更加紧凑,如肩、腿、胸、背等部位的形体训练,要有特定的健美操内容相支持等,这种紧密融合原则是教学训练效果的重要保证〔6〕。
除了教学策略的完善之外,笔者认为,形体训练在健美操运动中的应用保障也是比较重要的,具体的保障策略当从教学组织体系构建和训练教学安全保障两个方面着眼。
首先,近些年来,当地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迅猛态势展开,形体训练由原来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正跟随体育课程改革的步伐,转变为学生本位,也就是更加注重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调整功能,将其融入于健美操课程,作为健美操课程内容中的重要部分,它们的体系如何构建,对于未来学生学习与训练效果的优化将产生重要影响。其次,体育课中若发生教学安全类事故,则会对学校和体育教师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这就难免导致恶性循环的出现,即学校和教师不想承担训练的责任,但与此同时,形体训练的融入,又必然增加责任,面对这种看似矛盾的情况,我们必须要认真思考如何妥善面对的问题,把这个问题解决好,才能让形体训练在健美操运动中的应用更有保障。
通过前面的分析,已经可以充分证明高校健美操运动中形体训练的影响至为重要,这种重要性在教师与学生群体中已经取得了普遍共识,在此基础上,融形体训练于健美操教学的策略分析便自然值得关注,实践中高校应当重视下述几项策略的应用。
在传统观念中,健美操和形体训练二者互不统属,之间并没有太过密切的联系,这无助于学习者身体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与之相比,形体训练在健美操中的作用发挥,以及与后者的有效融合,可通过教师破除传统教学模式壁垒,尝试融入一些新的教学内容,并形成科学的教学计划,给学生提供更为有效、更为全面的训练内容〔7〕。比如首先,高校教师可以选择与学生实际情况更相符合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接受合理度更高的训练计划。其次,若学生在参与健美操运动时,自身协调度与柔韧度表现较差,那么此时形体训练内容亦应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便与学生情况随时适应,例如教师可视情况需要,让健美操运动者先在有氧操练习过程中完成热身,依靠难度较小的运动内容,给后续的训练奠定基础。
针对当前时期高校健美操教学团队所普遍存在的问题,需要在关注形体训练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首先,高校应当重视师资队伍培养工作,因为一般教师仅在自身专业领域有所建树,也就是健美操教师只擅长健美操的教学,而对于专业的形体训练比较陌生,所以师资队伍在结构上表现得比较单一,也正因为这样,高校应当注意教师培训的强化,使复合型人才充实到教学队伍中来,比如高校可以派遣任职教师先进修再教学,在掌握多元化、复合化教学方式之后,有能力把健美操和形体训练融为一体〔7〕。而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引入,对于高校而言同样是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单一问题的有效做法。
场地和器械的完善,可以给健美操运动形体训练提供安全保障,为此,高校首先应当加强相关场地和器械的基础建设工作,并同时明确此项工作对于健美操运动者的重要性。下面表示所列为笔者了解到的本地多所高校与健美操形体训练有关的器械储备情况,可以发现有些高校器械准备不是很充分,这一情况是需要及时纠正的。足够的基础数量,以及器械能够得到及时的检修与更新,可让学生的形体训练计划如期完成。
表2 健美操形体训练教学器材统计
除了常规的形体训练教学指导以外,定期举办与形体训练有关的健美操活动,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做法,也就是说,在常规训练内容及方式之外,高校还可以依靠与之相关的活动形式,增加健美操对于形体训练接纳的可能性,让运动参与者可以进一步领会教学内容,调动训练的积极性。举例来讲,高校可以利用健美操运动文化周的形式,让学生意识到形体训练的价值所在,推动健美操和形体训练的进一步融合。
建立行之有效的健美操和形体训练相结合的教学监督与考核机制,能够在训练中与训练后同时保证训练效果的稳定和优化,达到健康有效良性训练的效果。鼓励引导相关体育教师进行创新和探索,把新模式、新方法应用于实践中去,并将模式与方法的应用效果纳入到工作绩效评价范畴之内,如果教师能够取得卓有成效的训练指导结果,那么相应的鼓励和表彰将更容易激发教师的热情,使之对于形体训练在高校健美操运动中的应用策略,做出持续性的反思和改进,给学生更好地完成这部分学习和实践创造良好机会。
形体训练对于高校学生的健美操运动发展具有突出意义,其意义不但体现在运动技巧方面,也体现在形体塑造和审美能力等方面,所以高校体育教师一定要充分关注形体训练与健美操的关联,积极谋求探索更为先进的教学思路,通过多个角度提升训练有效性,给学生的健美操学习和训练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