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伟成
(广东同江医院神经外科,广东 佛山 528300)
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是常见的颅脑肿瘤疾病,该病在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其中以40~60岁的女性居多[1]。在疾病发生后,受高血压、血管炎、动脉硬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常会引起动脉瘤破裂的问题,这样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且若不及时的治疗还使患者有很大的死亡概率[2]。针对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患者,目前多采取外科手术治疗的方式,在显微技术的发展下,疾病的治疗效果提高且创伤降低,其中翼点入路是经典且常用的入路方式[3]。笔者结合实际工作论证翼点入路对疾病疗效及预后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12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所有的患者均经颅脑CT检查确诊为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急性期[4]。②患者的发病时间均在3 d内,且患者也有良好手术指征。③在手术治疗前患者本人或者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患有严重颅内感染疾病的患者。②严重脑血肿及休克的患者。③手术禁忌证患者。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如下:男48例,占38.71%,女76例,占61.29%;年龄47~70岁,平均(59.2±2.2)岁;术前Hun-Hess分级:Ⅰ级62例,Ⅱ级40例,Ⅲ级22例。
所有的患者均在入院后即刻实施手术治疗,具体的手术方法如下:实施全身麻醉,依据瘤体位置选不同体位,在中线发际前缘做出翼点切口,切口需注意规避面神经额支、颞浅动脉前支。在颅骨钻4个小孔,1孔接近额骨颧突颞线;1孔距中线2~3 cm,接近眶上缘;1孔在颞线边缘;1孔在颧弓根接近颞骨鳞部。将孔扩开后彻底显露颞叶前部、颞极,游离骨瓣,分离蝶骨嵴、硬膜,由浅至深借助尖骨咬骨钳处理蝶骨嵴,让蝶骨嵴同眶后壁平行。在显微镜的帮助下,环绕外侧裂弧剪开硬脑膜,向前翻转及悬吊硬膜,于外侧裂周牵开并抬高额叶,解剖侧裂池、颈动脉池、视交叉池,充分暴露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大脑前动脉及颈内动脉分叉及后交通动脉等,针对其中存在较大的脑组织张力及颅内压较高的患者,可先用甘露醇进行快速脱水,仔细对载瘤动脉、瘤颈周边蛛网膜进行游离,之后对动脉瘤进行充分游离并放置动脉瘤夹,确定瘤夹满意后将棉花纤维缠绕在瘤颈的周边,用罂粟碱棉片对载瘤动脉进行湿敷以预防血管痉挛发生。
在术后1 d、术后7 d及出院时刻均采取颅脑CT进行复查,在发现病情变化的时候需持续动态的复查。
1.3.1 治疗效果 主要设计对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切口平均长度、术中平均出血量进行统计。
1.3.2 预后评价 ①预后情况判定: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表(Glasrow outcome scale,GOS)评估患者手术后3个月的预后情况,主要是术后患者存在轻度的缺陷,但是恢复到正常的生活状态提示为预后良好;出现轻度的残疾,能够独立生活但是需要在支具及他人的协助下可正常进行工作为轻度残疾;生活无法自理需要他人照料为重度残疾;存在较小反应,需要卧床但睡眠是可睁眼为植物生存。②在术前及术后3个月,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分值为0~42分,得分越高表明神经功能越差;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评价患者生活能力,包括进食、洗澡、梳洗修饰、穿衣、控制大便、控制小便、如厕、床椅转移、行走、上下楼梯10个项目,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佳。③统计两组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
本组124例患者的手术指标上,手术用时为125~175 min,平均手术时间为(146.63±12.26)min;切口长度8~15 cm,平均切口长度为(11.26±1.62)cm;术中出血量89~226 ml,平均出血量(142.26±15.56)ml。
2.2.1 预后情况 124例经手术治疗的患者,120例患者均预后良好,良好率为96.77%(120/124);4例轻度残疾,残疾率为3.23%(4/124)。随访患者无重度残疾、植物生存的预后发生,这提示所有患者的预后均良好。
2.2.2 NIHSS、ADL评分 术后随访结果显示,在3个月后,患者NIHSS评分均降低,ADL评分均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手术前后患者NIHSS评分与ADL评分变化比较(分,
2.2.3 术后并发症 术后随访结果显示,患者中发生1例感染、2例脑血管痉挛、2例脑积水,总发生率为4.03%(5/124)。术后并发症经相关处理后均消失,不影响生存质量。
颅内动脉瘤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该病好发于前循环系统,常见肿瘤类型包括后交通动脉瘤、前交通动脉瘤、大脑前动脉瘤、颈内动脉瘤等[5]。颅内动脉瘤发生后,随着肿瘤病情的进展,常会出现瘤体破裂的情况,这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巨大威胁,因此一旦确诊疾病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以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6-8]。
针对急性期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这一疾病,多是采取外科手术治疗的方式,随着医疗技术及微创理念的推广,在具体的手术治疗过程提倡采取显微手术治疗的方式,其中经翼点入路的显微手术是应用较广泛且效果满意的方式[9]。采取经翼点入路的手术方式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在显露、夹闭操作上比较简单,且医疗费用低及术后复发率低,并且对比其他切口方式,经翼点入路也可以最短的路径到达鞍区,这即刻缩短手术时间[10]。Hsu等[11]的研究中指出,经翼点入路后在显微镜下操作可减少创伤,主要是可保证额叶自然垂落,减少额叶造成的牵拉损伤,且可避免损伤颅底神经与血管,保证手术安全进行。本研究结果显示在随访3个月的预后情况上,预后良好的占比达到96.77%,无重度残疾及植物生存情况;随访术后3个月NIHSS与ADL评分均明显较术前时刻改善,术后虽然出现并发症,但是经相关处理后并发症消失,这充分证实了这一手术方式的效果及预后满意。
综上所述,针对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患者,采取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方式,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较低,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