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琼 王 健 杨艳萍 孙雨红
(河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24)
新版高中地理教材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编写,课标在教学提示中要求采用案例学习的方法分析典型实例。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普遍以直接讲述的方式进行教学,很少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探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不符合案例教学要求[1]。因此,分析教材中的案例特点是进行案例教学的前提,本文对比两版教材中案例的特点,并提出教学建议,为一线教师的案例教学提供参考。
从案例数量来看,中图版和湘教版必修二分别有61、46 个,其中中图版案例更多。中图版必修二的案例主要是以探索、活动、阅读、案例探究、作业题栏目的形式呈现,其中每节都增设案例探究和作业题栏目,形式更加多样化,湘教版必修二的案例主要是以探究、阅读、活动栏目的形式呈现。从案例的组织形式与功能来看,湘教版教材位于节尾的活动栏目与中图版教材的作业题栏目相似,因此将二者归为一类进行对比,将湘教版必修二的活动栏目分为节中和节尾两部分 (见表1)。
表1 两版教材栏目的对应关系与数量对比
在案例选用内容上,中图版必修二政策文件的使用更多,如“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一节中的阅读栏目选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 年)》为案例,通过国家对城市总体规划的文件,使学生了解国家当下的发展方向和未来举措。而湘教版必修二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叙述案例,与政策文件相比更有“温度”。为使学生了解与地理相关的社会状况,教师在使用湘教版教材时也可以渗透国家的政策和法规作为补充。
不同栏目中案例数量分布不均,其功能也随着分布位置产生不同。中图版必修二节中的活动和阅读栏目案例数量少,占总案例数量的25%。而湘教版必修二的案例多分布在节中的活动和阅读栏目中,占57%,因此两版教材案例的功能侧重不同。湘教版教材有助于开展过程性评价,既可以使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学会知识应用,同时教师也能通过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行为。
中图版案例研究栏目设置于章节结尾部分,通过提供一个与本节所学内容相关的典型案例,对内容进行进一步拓展和加深,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其对问题认识的广度和深度[2]。案例探究栏目通常为较长篇幅的情境案例,具有复杂、开放、真实的特点。它锻炼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关联结构思维,又将本节课所学的地理原理与地理规律迁移应用到实例当中,提高学生运用综合思维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课标要求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3]。中图版必修二在第四章国土开发与保护中设计一节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但湘教版必修二中没有将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独立成章节,而是以案例的形式出现,将其渗透到其他章节中,意在引导学生轻技术本身,重视其应用。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一节中,活动栏目以不同年份杭州市主城区及附近地区遥感假彩色影像为案例,体现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因此,教师需查找相关地理信息技术的知识,或参考中图版必修二有关章节的知识体系,在分析这两则案例的同时,加强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教育。
湘教版教材注重案例的图文搭配,有效培养区域认知。如“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一节中,探究栏目呈现郑州交通发展历史的案例,其中提到了八条铁路,但学生难以立刻在头脑中形成铁路网。而教材中要求在图中将经过郑州的铁路干线用红笔描出来,当学生描到与郑州在同一铁路干线的城市时,会调动出已有的矿产资源产区、工业布局等知识。当铁路干线全部描红后,学生可以看到完整的铁路网,理解案例中郑州作为交通枢纽的地位。因此在中图版必修二使用过程中,教师需有意识地将地图与案例中的文字信息结合起来,向学生明确提出具体的读图、绘图要求,提高学生在分析案例的同时使用地图的效率。充分利用地图工具学习地理,有利于将学生带入情境案例。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一节中,两版教材均有雄安新区案例的出现,都提及了雄安新区的设立和区位优势。中图版必修二中此案例以阅读栏目形式出现,意在拓展京津冀协同发展路径的知识。而湘教版必修二中此案例以活动栏目形式出现,内容更加丰富,案例中增加雄安新区的功能介绍,并设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新区区位优势,探讨其发展意义,结合新区功能落实人地协调观。因此在中图版必修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参考湘教版必修二中有关雄安新区功能的内容进行补充,在问题引导下进行阅读,激发学生运用综合思维思考设立雄安新区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意义,使学生读有所得。
教材中的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可以从生活中找到蛛丝马迹,因此利用案例进行地理教学是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方式。中图版教材案例数量多,并单独设置案例探究栏目,为案例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而湘教版教材更多地将案例穿插在正文中,强化过程性评价。总而言之,两版教材案例的呈现均有值得借鉴的方面,教师应抓住其优势,发挥案例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