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雪梅
(重庆市武隆区第二实验小学 重庆 408500)
作为认知性的学习工具,思维导图具有可视化、图文并茂等诸多特点,能借助层级图的方式展示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图像、颜色、文字与主题或关键词之间的记忆链接,在复习和记忆等学习环节的应用极其广泛。数学课程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小学数学教师在复习教学过程中需要恰当应用思维导图,这样方可帮助学生快速梳理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刻理解所学内容,构建系统完整的认知结构,获得数学能力及数学素养的提升。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其形象思维不断发展和完善,具有创新、直观、跳跃、意会性强的特点,符合思维导图的特性,所以在小学数学复习中可充分利用思维导图的结构性及形象性,将新旧知识相结合,激活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通常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复习中的应用具体表现为:
第一,利用节点抓住基本概念。将思维导图应用于数学复习环节,能让学生准确把握关键概念或核心知识,并将其作为导图的节点进行标记[1]。通过举例和知识点的掌握,学生能快速复习与理解知识,准确掌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复习效率的提升。
第二,利用分支掌握全局。思维导图可以分为主干与分支,通过组合主干与分支,能展现出知识点之间的层次关系。对于思维导图中的关键词、典型例子等,可以将其写在线条上方,这是因为这些代表着重要的知识点;大分支是体现主干中一级主题的重要形式,需用不同颜色标注各分支,这样方可保证思维导图的脉络更加清晰和简洁。学生在数学复习环节应用这种思维导图,能轻松掌握知识结构全局,一目了然。
第三,利用线条展现知识层次。思维导图能利用文字和图形直观呈现出学生的逻辑思维,在绘制思维导图过程中,必须要将节点的层次性与分支的延伸加以体现,借助不同形状的箭头连接各分支,以便形象直观展示出各概念间的层级联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2]。学生通过分析线条,能对其所展现的知识层次予以理解,主动参与知识整理活动,以知识内在联系为依据,绘制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网络图,增强成就感。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发展,提高数学素养。教师开展数学复习教学活动时,应该恰当运用思维导图,发挥出思维导图的优势,帮助学生梳理复杂、零散的知识内容,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以便学生更加深入研究和学习数学[3]。思维导图的应用能将知识要点加以全面展现,使复习变得更加高效和详实,如复习整理西师版四年级“认识三角形”时,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绘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与特征(如下图1 所示),并将相应的练习穿插其中,让学生复习知识的同时,引发学习思考,加快知识积累的速度。通过这样图文并茂的方式,能丰富复习的形式,对知识要点进行精炼再现,提高复习课的趣味性及有效性。
兴趣是学习的主要来源和重要动力。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数学复习教学活动中,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引导学生掌握思考的方式方法,积累丰富的学习经验,使复习变得更有情趣和情境[4]。一般复习课就是在重新构建和唤醒,也是学生对知识的重新整理,因此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对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行更为细致与直观的再现,更好地提高复习质量。以“三角形”的复习为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来激发复习的欲望,学会思考,优化整合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构建完整的认知框架。可以说,思维导图的应用能激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兴趣,提高学生复习的热情,更好地梳理三角形知识,帮助学生形成与三角形相关的科学分支图。通过这样的方式,能清晰展示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内化数学知识,提高复习效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复习中的应用优势极为明显,既能帮助学生清晰梳理复习思路,构建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结构图,使学生更加全面掌握数学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复习的热情和效果,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相较于单一的文字说明,思维导图具有可视化、清晰化等特征。随着复习和应用的逐步深入,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会得到提升,数学认知结构也会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