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巨平
权,属黄华木,质地坚硬,不易变形,从木,雚声。《广雅·释器》说,锤谓之权;《汉书·律历志》“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可见,权原是用来衡量物之轻重的。
出土文物中的权,就是历代官方制定的称物之轻重所用的衡器——民间俗称秤砣。
秦汉时期是我国度量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秦孝公十二年任用商鞅开始第二次变法,其中一项重要的改革内容就是“平斗桶、权衡、丈尺”。商鞅采用各诸侯国通行的丈尺、升斗、斤两制,大力推行度量衡的统一,制造了一批精良的度量衡标准器颁行全国各地。在度量衡器中,考古发现的权衡数量较多,质地有铜、铁、陶三种。
迄今所见的秦权,自铭重量的有半两、五斤、八斤、十六斤、石,见诸著录的还有廿斤、廿四斤。若按重量计算,秦权中以一斤和石最为常见。
1964年西安阿房宫遗址出土著名的“高奴禾石铜权”,器壁 “禾石”“高奴”“高奴石”铸铭及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诏书、秦二世元年诏书等刻铭。此权自铭“禾石”,按一石120斤计算,每斤约256克。根据权上的铭文,此权铸造于战国时代,一直作为标准器使用,说明自战国以来到秦二世,秦国保持着统一的衡制。
汉承秦制,中央政府继续在全国推进度量衡的统一,并设置专门机构掌管全国度量衡制度,分别由廷尉、大司农、鸿胪执掌。东汉王莽托古改制,所颁行的度量衡制度,奠定了之后历代度量衡制度的基础。
2017年在山东邹平邾国故城遗址考古发现的新莽铜度量衡器,为研究这一时期的度量衡制度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其中出土有4件铜权和1件铜衡。出土的4件权,保存完好,呈圆环形,铸造于始建国元年正月,重量分别为三斤、九斤、钧(三十斤)、石(四钧);其中一件上刻有“同律度量衡”诏书铭文。结合其他地方的考古发现,新莽时期的铜权,形有定制,铭有定式,大小系列成套。
度量衡制的确立与推行,是行政权威的显示。王莽之所以如此重视度量衡制,就在于这项制度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行为,而关乎王朝的合法性和国运兴衰。
在王莽的诏书中,倡言他所做的“同律度量衡”是应黄帝、虞帝之命,修三代之法,要求“万国永尊”,所希冀的是“子子孙孙,享传亿年”。铜权上刻写的长篇诏书,实质是昭示王莽顺天承命的政治宣言,向天下昭告其政权的合法性。
正是由于作为衡器的权,具有体现行政权威和法令的效能,逐渐有了权柄、权势、权力、权利等义项,主要体现为一个人或群体对于他人或群体的控制和支配能力,其本义反而被淡忘了。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等俗语,所反映的就是现实生活中对当权者对权力的痴迷和滥用。1916年8月李大釗在《晨钟》报撰文《权》,针对当时国际和国内政治形势,指出“权无限则专,权不清则争”。权力是有界限的,一级有一级的权,什么职位有什么职位的权。权往往与责联系在一起,职权应该分明,权责必须明确。没有这一条,社会生活就乱套了。
(编辑黄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