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汛合肥

2020-09-08 00:23程士华姜刚
瞭望东方周刊 2020年17期
关键词:巢湖积水合肥市

程士华 姜刚

图为合肥市排水管理办公室信息技术中心,工作人員查看城市防汛指挥系统(张端/ 摄)

“今年的梅雨期之长、累计雨量之大、梅雨强度之强,在合肥的历史上均为第一位。梅雨期巢湖流域平均降水量达常年同期近3倍,亦为历史同期第一。”安徽省合肥市水务局局长黄永宏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四个“历史第一”,给合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防汛压力。

作为全国唯一环湖而立的省会城市,合肥素有“江淮首郡”美誉。如今,巢湖持续高水位运行,城区高强度降雨,外洪内涝之下,合肥只能全力迎战。

“月亮部队”

8月5日晚10时,安徽省合肥市中科大第一附属医院西区门口,身穿橘色工作服、佩戴反光背心的李辉正在和同事们抢修水损路面。

李辉是合肥市政应急抢险大队队员。他们身旁,停放着铣刨机、压路机等十多辆工程机械。

“从上星期出梅以来,我们几乎每天晚上都在作业,晚9点开始,最迟到第二天早上6点结束。”李辉说,受梅雨天气影响,修复抢险工作量大幅增加。很多水损路面处于交通主干道,为避免影响交通,抢修工作主要安排夜间进行。因此,抢险应急施工队也被大伙儿称为“月亮部队”。

今年梅雨的雨期、雨量、强度,在合肥的历史上均为第一,梅雨期巢湖流域平均降水量,也是历史同期第一。

在他们的网络工作群内,《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看到多个施工队任务正在并行:有的在金寨路高架桥维修灯饰线路故障,有的在金寨路和习友路交口检查更换窨井盖,有的在铜陵路和长江东大街交口附近检查并抢修燃气管道问题。

“机械操作员、施工员、技术人员等,每个施工队都在10人以上。”李辉说。

合肥市水务局局长黄永宏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介绍,2020年,合肥6月10日入梅,8月1日出梅,梅雨期长52天。梅雨期合肥全市先后经历9轮强降水过程,全市平均降水量858毫米,超常年梅雨量的247%,为常年的3.47倍。

经过长时间的暴雨冲刷、雨水“浸泡”,合肥市政道路、桥梁设施出现不同程度病害。为保障设施完好,合肥市市政部门对市管市政设施展开全面排查,重点排查沥青路面坑洞、人行道破损、桥梁排水管及桥区护坡等。

“一旦发现问题,我们就第一时间进行维修,排除安全隐患。”李辉说。

不仅是市政部门,农业农村、财政等多个部门都行动起来。

合肥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夏伦平对本刊记者说:“截至8月3日,合肥全市农作物应补改种面积79.4万亩,已补改种面积27.56万亩,占需补改种面积34.7%,受灾田块灾后田管面积162.8万亩次;畜禽棚舍恢复23家、1.8万平方米;水产养殖恢复3万亩。”

财政资金支持方面,合肥市各级财政部门加大资金统筹力度,通过预算安排、动支预备费、整合上级专项资金等渠道,保障防汛救灾资金落实到位。

据统计,截至7月31日,合肥各级财政统筹安排防汛救灾方面资金20.67亿元。

悬湖之战

在市区灾后抢险自救工作紧张开展的同时,巢湖保卫战仍在继续——截至8月6日6时,巢湖水位为12.6米,超保证水位0.1米,超警戒水位2.1米。

汛期以来,受持续强降雨及上游来水等多重因素影响,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水位不断攀升,遭遇了150年未遇的历史高水位。环湖而立的合肥市及区域内的京福、商合杭等重要高铁大动脉,面临着怀抱一桶水的“悬湖”威胁。

汛情来势汹涌。巢湖忠庙水位6月25日即达警戒水位10.5米,7月19日突破保证水位12.5米、达历史最高水位12.80米,7月21日达百年一遇水位13.36米,7月22日达最高水位13.43米、创历史极值。

面对罕见汛情,合肥迅速行动、全力应对,在非常时刻做出了保全局、保流域的“断臂”抉择。

7月19日下午,合肥市防汛抗洪抢险应急指挥部下达命令,果断启动肥东十八联圩蓄洪; 7月27日,又启用和漫破万亩以上圩口达九个,瞬间,巢湖水冲进圩区,良田变泽国。

这是一场“两难之战”。一边是堤内星罗棋布的重要城镇、重大铁路交通干线等重要设施需力保,一边是堤外超量洪水需要破圩蓄滞。而此番主动启用的万亩大圩,可蓄洪18.42亿立方。

“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合肥主动启动万亩大圩,再蓄了一个巢湖的蓄水量,这个容量大概相当于6个蒙洼、127个西湖,合肥圩区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合肥市应急管理局局长汪涛说。

受蓄洪圩区启用影响,合肥短时间内超过10万人需要转移安置。为确保国家重要铁路干线、重点化工园区及人口密集区人员安全,合肥出动超过60万人次参加防洪抢险,超过一万名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消防指战员参与巢湖大堤及附近圩区的抗洪抢险。

8月3日,在安徽省合肥市四里河北二环桥五里拐社区防汛值守点,学生试穿救生衣

目前,合肥已设集中安置点100余个,用以安置转移群众,抗洪总体可控、形势向好,确保了人民生命安全,尚未发生一起因转移不及时、不到位导致群众伤亡事件。

内涝“短板”

“超长待机”的强降雨,令合肥内涝压力骤增。

本刊记者走访发现,尽管合肥市区多数地段的积水能在雨后回落,20分钟到1小时内实现积水基本消除,但仍有一些地段积水严重,导致车辆和行人通行受阻。

譬如,在合肥经开区笔峰路,马路上的轿车几可淹没车顶;在合肥工业大学校门口,行人在水深没膝的积水中缓慢前行。

“一直到晚上10点多,积水依然没有消退。”家住合肥經开区报业园小区市民洪先生回忆说,下班回家的业主不得不在齐腰深的积水中一步步挪着回家。

“此次合肥经开区内涝问题突出,主要是因为我们位于超标强降雨中心,最大小时降雨量达88毫米,已远超出目前规范要求的排水标准。”合肥经开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向本刊记者介绍说。

“河道管网满管超负荷运行,加之下游高水位顶托等因素,雨水外溢至区域低点,导致积涝。”这名负责人说。

分析具体积涝点,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有的是因为工程项目相关方擅自挖断地下过水涵道,导致雨水无法外排;有的是因为日常管理不到位,生活垃圾等杂物堵塞排水涵道,导致积水无法外排;还有的是因为市政施工项目管理不到位,堵塞地下排水管网,形成积涝点。

在合肥市排水管理办公室有关负责人看来,城乡接合部地区是防涝短板。

有的是因为工程项目相关方擅自挖断地下过水涵道,导致雨水无法外排;有的是因为日常管理不到位,生活垃圾等杂物堵塞排水涵道,导致积水无法外排;还有的是因为市政施工项目运营管理不到位,堵塞地下排水管网,形成积涝点。

“城乡接合部、城市郊区是城市防涝的突出短板。”该负责人说,城乡接合部乡镇的排水管网是根据乡镇人口承载情况设计建设的,有的乡镇甚至根本就没有规划完整的地下排水管网。

“这类乡镇纳入城区后,承载人口数量快速增加,原有管网系统没有及时优化提升,就容易发生内涝。”上述负责人说。

一位专家提出,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提升,要及时把城市地下管网建设标准进行提高,既要在新城市建成区加大管网建设投入,也要逐步提升老城区管网建设改造。

“在老城区,有的管网是新建成的,也有的管网是二三十年前建成的,甚至有的管网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成的,不同时期建设的管网标准不同,排水能力也有明显差异。如果遇到极端暴雨天气,容易内涝。”该专家说。

提升能力

“近三年,合肥经开区完成排水管渠约50公里,雨水调蓄5.0万m?,雨水行洪3km,区内大小积水或易涝点已从91个下降为现在的38个,其中重点点位13处,且大多集中在区域内下穿桥附近。”合肥经开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向本刊记者表示,将重点整治下穿桥易涝点,力争到2021年完成全部已发现易涝点的整治工程。

事实上,每次降雨后,合肥市防洪办都会同各防汛责任单位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分析研究积涝点,制定整改措施,立行立改。

在完善制度建设、提升应急能力方面,合肥严格落实汛期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对重点区域易涝点“定人、定岗、定责”,建立了以水利水工、排水防涝、应急处置等专业领域的共41名专家成员组成的城市防洪应急专家组,完善了雨情、水情、汛情会商机制,强化了部门联防联动。

尤其是2020年投入使用的防洪指挥调度系统,使防汛抗涝预警、调度和处置更加精准。

“这个系统整合共享了水文、气象等部门22处水位监测站点、108个雨量监测站点,可以全面了解全市实时雨量分布和河湖水位变化情况。”合肥市排水管理办公室主任魏邦仁向本刊记者介绍,值班人员24小时关注雨情,可及时调度各级防汛人员和装备到岗到位;应急车辆均装配GPS设备,可实时掌握、监管防汛资源配置情况。

与此同时,城区66座排涝泵站与调度系统实现了联网,可实时调度监控泵站运行。

“全市所有的泵站都在这个系统里,可以看到泵站开没开,防止人员工作失误或设备故障,在后台一目了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魏邦仁说。

“目前,合肥排水、防洪等专项规划正酝酿修编。”合肥市防洪办有关负责人称,合肥市内涝防治标准确定为:有效应对五十年一遇二十四小时设计暴雨,防洪标准为中心城区百年一遇。

“在排水设施普查、规划编制的基础上,合肥将结合三年防涝行动,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全面提升城市整体排涝能力。”该负责人说。

猜你喜欢
巢湖积水合肥市
巢湖 外一首
巢湖,我的母亲
小熊当当玩积水
合肥市美术教师作品选登
快速城镇化地区人地关系研究
合肥市包河区语文老师书法作品选登
合肥市美术教师优秀作品选登
大决心
生命之水
合肥市雕塑院雕塑作品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