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5G教育应用研究
——以珠三角高校为例*

2020-09-08 03:56黄丽满刘翔宇邝诗慧张程程冷亮宏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易用性主观受访者

黄丽满 陈 湘 刘翔宇 邝诗慧 张程程 冷亮宏 陈 娬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0)

一、引言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创新前沿,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1]2019年,中国移动发布的《5G+智慧教育白皮书》[2]中明确提出“5G+教育”已逐渐成为5G应用的一个重要方向。5G技术具有高速率、低时延、大容量等特点,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将不断丰富教育场景,推动教育变革与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可见,无论是在国家政策上,还是在发展需求上,深度融合5G技术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同时需要思考的是,5G作为新一代的通信技术,若要实现真正的“5G+教育”的教育智慧图景,必然要解决学生对新技术的接受度问题。

尽管学术界在5G教育方面形成了初步的研究成果,但对于具体的应用对象——学生及其对于5G教育接受度的研究,仍存在较大缺失。学生作为5G技术重要的使用者和受用者,接受并且适应5G应用于高等教学中的教育方式是这些改革和创新得以真正实现的必要条件,也是5G教育模式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本调查以技术接受模型为理论基础,以珠三角地区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高校学生对于5G教育的感知、态度和行为。最后,基于研究结论为“5G+教育”的实际应用提供建议。

二、研究设计

广东珠三角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历来重视高等教育和高新科技的发展,数量庞大的教育群体和发达的移动通信技术为其在教育领域应用5G技术提供了重要基础。因此,本研究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理论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珠三角高校大学生对5G教育模式的接受度,以期通过研究高校学生对5G教育的感知、态度和行为,丰富技术接受模型理论的研究。同时,本研究为5G技术在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推动5G技术赋能教育。

(一)研究假设

本研究以由Venkatesh和Bala提出的技术接受模型3(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3,TAM 3)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3]TAM3认为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两个重要的技术接受行为衡量指标。感知有用性相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结果而言,是指用户主观上认为某一特定技术或系统所提升的工作绩效程度;感知易用性相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过程而言,是指用户主观上认为使用某一特定技术或系统所付出努力的程度。[4]社会影响(主观规范,自愿性,印象)和认知结构(工作适用性,输出质量,结果论证的可能性,感知易用性)是感知有用性和使用意愿的决定性因素。最后,使用意愿直接影响使用行为。[5]

感知易用性的影响因素包括锚定因素和调整因素,两者对感知易用性的影响存在此增彼减的关系,当调整因素对感知易用性的影响增强时,锚定因素对感知易用性的影响就会减弱。[6]其中,锚定因素包括技术自我效能、感知外部控制、感知风险和技术愉悦,调整因素则包括感知愉悦和客观有用性。

根据TAM3理论基础,本文主要从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风险、感知愉悦性、自我效能和主观规范六个核心变量展开研究。

(二)问卷设计

研究通过问卷测量学生对5G教育的感知、态度和行为意愿,题项根据研究目标、研究情境进行适当修改。[7][8][9]题项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将学生的同意程度划分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非常同意”5个等级,按照意愿程度高低依次赋值1—5分。在调研前期对收集的200份问卷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并将题项分为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愉悦性、主观规范、行为意向和自我效能维度。正式调研问卷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第二部分则为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愉悦性、主观规范、行为意向和自我效能等变量测量题项(如图1所示)。

图1 问卷测量变量及题项

(三)访谈设计

深度访谈法是一种访谈者直接向被选取的受访者提问的资料收集方式,容易了解被试复杂抽象的心理动机和倾向性。因此,本研究采用深度访谈法,对每个被选取的受访者进行结构化深度访谈,以获取珠三角各高校学生对5G技术应用于教育的不同看法、态度及行为意向。

结构化访谈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为受访者个人信息,具体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所在学校、学院等;第二部分按照研究模型分别从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信任、感知风险、感知愉悦性、自我效能和主观规范等七个维度开展访谈,通过分析访谈资料,分析上述因素对于技术接受者影响程度的大小及表现。访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主要集中在2020年2月至3月,访谈时间为40—70分钟。访谈者在访谈结束后及时进行内容整理,以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三、数据分析

(一)问卷分析

本次调查共收集到问卷1648份,其中有效问卷1512份,有效率为91.75%。数据收集涵盖珠三角主要城市,包括本科重点高校、本科普通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等三大类别高校。

1.信度与效度分析

通过应用SPSS22.0和AMOS23.0分析软件进行信效度检验,信效度检验主要以因子载荷(Factor loading)、组合信度(CR)、平均提炼方差(AVE)、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为判断指标。各潜变量的因子载荷在0.729—0.928之间,大于0.5;CR在 0.850—0.927之间,大于 0.7;AVE 在 0.656—0.808之间,大于0.5;Cronbach,s α 在0.864—0.918之 间, 大 于0.7,说明各潜变量信度达到标准。量表的区别效度分析主要通过潜变量的AVE的平方根值与各潜变量间相关系数进行比较来检测,本项研究中AVE的平方根均大于相应潜变量的相关系数,证明区别效度良好。[10]

2.描述性统计分析

问卷量表各题项及平均值如图2所示,受访者对5G教学模式的感知有用性(题1至题4)、感知易用性(题5至题7)、感知愉悦性(题11至题13)评价较高(各题项平均值均大于3.80),并表示出了未来对5G教学有较高的使用和推荐意向(题17至题21,平均值为3.93—4.12)。另外,受访者表现出对5G技术的使用可能受同学、老师、学校的影响(题14至题16,平均值为3.58—3.88)。

图2 各题项平均分

3.结构方程模型验证

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显示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愉悦性、主观规范、自我效能和行为意向六个变量之间均显著相关(0.01水平上),可以进一步建模分析。

通过AMOS23.0分析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模型的拟合指数结果显示CFI=0.965;GFI=0.934;NFI=0.960;SRMR=0.037;RMSEA=0.065,说明假设模型各项拟合指标均达到较佳水平,模型符合数据的内在逻辑关系。图3显示,主观规范、自我效能和感知愉悦性均显著正向影响感知易用性(β=0.19***;β=0.25***;β=0.32***)和行为意 向(β=0.30***;β=0.27***;β=0.13***)。感知易用性显著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β=0.94***),感知有用性显著正向影响行为意向(β=0.20***)。

表1 相关性分析

图3 结构方程模型

4.中介作用分析

为了探究自我效能、感知愉悦和主观规范对行为意向的影响机理,本研究运用Hayes提出的Bootstrapping中介效应检验法对满意度中介效应进行检验。通过AMOS23.0分析软件绘制结构方程模型,设置95%信赖区间和5000次Bootstrapping 抽样,利用ML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主观规范→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行为意向、自我效能→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行为意向、感知愉悦性→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行为意向等3条路径的中介效应显著,说明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在主观规范、自我效能、感知愉悦性和行为意向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表2 中介作用分析

(二)访谈分析

本研究共选取八位对象进行深度访谈,男女比例为1:1。访谈对象来自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东莞理工学院和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等高校,覆盖计算机、教育技术学、马克思主义和临床医学等专业。

在感知有用性方面,访谈对象均认为5G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具有很大的用处。虽然实际接触者较少,但受访者对5G技术在各自学校应用的关注度非常高,十分期待未来可以在校园内使用5G技术。

在感知易用性方面,受访者认为5G技术的使用具有一定难度,并且认为这是阻碍5G技术的主要原因。但同时受访者也表示愿意掌握使用方法并积极接受学校的普及型培训、愿意积极接受并学习掌握5G技术,希望学校能尽快推广运用5G教育模式。

在感知愉悦性方面,受访者表示希望基于5G技术的教学方式能够为学习增添趣味、具有沉浸式的学习效果,能够促进该教学模式的接受程度。但焦虑和担心也同样普遍存在,部分受访者表示担心5G教育模式会侵犯隐私,导致信息泄露。

在自我效能方面,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认为自己对5G教育技术的掌握程度以及使用经验会影响其对5G教育模式的接受度,如果感知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不能熟练掌握这项教育技术,则很大可能会放弃接受5G教育模式。

在主观规范方面,受访者对基于5G技术教育方式的使用意愿受同学和教师的影响明显。同时,受访者表示学校政策的强制性和学习氛围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对5G教育模式的态度和意愿。

四、研究建议

基于以上调查和访谈的分析结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希望能改善珠三角地区大学生对5G技术及其教育模式的接受意愿,促进珠三角地区的技术创新应用,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一)注重开展5G教育技术培训,组建专业化5G技术团队

注重开展5G教育技术培训,提高学生对于5G教育技术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在技术发轫之初,并没有某一类特定的从业者群体存在先天或后天的技术认知优势,传播技术潜能的发挥更多依赖于专业主体在技术应用过程中进行的尝试与创新。因此,各高校应积极开展与5G技术相关的讲座或培训,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5G技术的知识以及5G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以提高学生对5G教育技术的感知有用性。同时,还可以通过引进5G技术人才,建设专业化的5G技术团队,简化5G教育系统操作流程和使用方式,定期对学生开展系统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从而提升学生的感知易用性。

(二)开发基于5G技术的沉浸式体验课程

开发基于5G技术的沉浸式教学课程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亲身体验感。在传统的学校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部投影仪就完成了整个教学,教学设备和模式相对单调、缺乏新意。学校可通过开发基于5G技术的沉浸式教学课程,给学生带来直观的学习体验。在沉浸式教学模式下,教师为学生设置相应的场景,让学生沉浸在教学中。这样相较于教师单纯的讲述更能够让学生产生直观具体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增强教学感染力,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同时,结合不同学科的专业特色在试行过程中突出差异化、个性化体验,从而在满足不同学科教学需求的同时提高学生对5G技术的兴趣,提升学生对5G技术的感知愉悦程度。

(三)培养5G教育意见领袖

从调查分析结果可知,主观规范在学生对于5G教育模式接受度中起到了显著的影响作用。也就是说当学生对一项新的技术或者模式的认识和经验不足时,会充分考虑周围人的看法和观点,形成自己的主观评价。因此,促进高校学生对于5G教育技术和模式的接受意愿,要重视培养能促进5G教育发展的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具有正确引导舆论的作用,他们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可以广泛动员群众和引导群众。在深入了解5G教育模式后,意见领袖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将5G教育模式以文字方式加工成有用信息,并将信息传递给其他学生,从而发挥二级传播的作用,使更多的学生深入了解5G教育模式。同时,意见领袖对5G教育模式的发展做出客观公正的评论,能促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并接受5G教育模式。因此,学校要注重发挥意见领袖在5G教育方面的信息传播作用,通过意见领袖产生社会影响,使学生对5G教育模式的接受度得到有效提高。

(四)在5G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鼓励和引导

为提高学生对5G教育的接受度,教师在5G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是学生对于利用自身技能使用5G教育技术来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言语劝说和情绪唤醒是学生自我效能的重要影响方式。对于自我效能较低的学生,教师可以深入了解其学习习惯和心理诉求,进行适当的支持和鼓励,从而改善低效能的学生对自己能力信心不足的情况。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情绪唤醒消除低自我效能学生在5G教育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畏难和焦虑情绪。例如,在5G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情绪变化,使用多种教学技巧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结合多种激励措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教学内容安排适中,使学习者增强完成任务的信心,从而促进其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五)强化对5G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应用的监管

尽管5G技术在高等教育中具有强大的优势,但由于目前隐私保护技术尚未完全成熟,5G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用户隐私泄露的问题。国家应加紧制定和完善5G技术方面的相关政策制度,强化5G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应用的监管。技术研发部门要采用多种安全算法,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黑客攻击防御系统,防止黑客入侵5G教育系统窃取师生隐私数据;形成多个部门联合监管,对师生隐私信息进行多重加密处理,确保师生隐私安全的相关机制。各学校则应当尽快建立起5G教学规范,引导教师和学生合理有效地采取5G方式开展教学,以5G技术为契机,推动高校教育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易用性主观受访者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政务软件易用性评测探究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老年人家电产品易用性设计研究
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网站易用性评价调查问卷
主观评述构式“很+x”认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