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如,李苗(通信作者)
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医院 (陕西凤翔 721400)
重症对冲性颅脑损伤是颅脑损伤的一种,也是目前临床医学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症。近年来,该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致残率与病死率均较高,因此对该疾病进行早期诊断与治疗尤为重要[1]。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式,且其治疗效果得到越来越多的患者及临床医师的认可[2]。本研究旨在探讨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治疗重症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72例重症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6例。对照组男18例,女18例;年龄20~68岁,平均(44.14±4.52)岁;病因,交通事故伤7例,重物击中伤13例,高空坠落伤14例,其他伤2例。试验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19~69岁,平均(44.02±3.97)岁;病因,交通事故伤8例,重物击中伤11例,高空坠落伤13例,其他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符合重症对冲性颅脑损伤临床诊断标准[3],且所有患者均获经颅脑X线、CT扫描、磁共振检查确诊。(2)患者家属均知晓且配合本研究。排除标准: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合并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精神异常的患者[4]。
对照组给予单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治疗:在患者入院后,首先对患者进行血压、体温等常规检查并积极准备手术;术中在患者的额极与乳突之间确定骨窗位置,并将骨窗大小控制在12 cm×12 cm,快速清除内部血肿及坏死组织,并降低颅内压。
试验组给予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治疗:医护人员首先选择患者颅内压较高的一侧进行去骨瓣减压治疗,取患者颧弓上耳屏处,至其顶部正中线并顺着正中线到达额部发际处做一切口;在额极与乳突之间将骨窗大小控制在10 cm×12 cm~14 cm×12 cm;根据患者的脑部损伤情况及颅内压确定对侧骨瓣大小,注意两侧骨瓣应达到颅中窝底处;清除坏死组织后,缝合硬脑膜;术后对患者进行密切的监测,并予以降血压、降血糖等对症支持治疗,并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脱水利尿药物。
(1)治疗后,观察两组血压、血糖及颅内压恢复情况。(2)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估两组的预后情况,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预后效果越好。(3)比较两组术后出现脑脊液漏、颅内感染及颅内再出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治疗后,试验组血压、血糖及颅内压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GC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血压、血糖、GCS评分比较
试验组出现脑脊液漏、颅内感染及颅内再出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例(%)]
重症对冲性颅脑损伤的产生通常是由于患者遭受暴力作用所致,冲击部位常会出现硬膜外血肿及颅内血肿等。相关调查显示,造成重症对冲性颅脑损伤的原因中,交通事故、高空坠落及重物击中所占比例较高[5]。重症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常伴有较为严重的挫裂伤及脑水肿等不良症状,且颅内压升高,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对于该疾病的治疗刻不容缓。
目前,临床主要采用单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治疗该疾病,虽然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在手术过程中由于骨窗面积较小,不利于坏死组织的清除,加之多数患者会出现双侧脑血肿,因此单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整体治疗效果,延缓康复时间[6]。
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是在单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的基础上进行了技术改良,不仅扩大了骨窗范围,还可有效缓解颅内血管的压迫,为脑组织的正常供血提供保障,促进患者身体指标的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试验组血压、血糖及颅内压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GC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出现脑脊液漏、颅内感染及颅内再出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与常规单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相比,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治疗重症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更有助于降低患者的血压、血糖及颅内压,减轻症状;此外,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整体安全性优于单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患者在术后出现不良事件的概率明显降低。
综上所述,对重症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实施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能够帮助患者加快康复进程,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