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云
编者按:2020 年6 月23 日,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后经8 天长途跋涉,于6 月30 日成功定点在110.5°E 工作轨位。至此,我国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
2020 年7 月2 日,中国卫星导航定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导航与空天目标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许其凤,因病医治无效,在京逝世,享年84 岁。原本沉浸在喜悦之中的人们陡然悲伤,纷纷留言沉痛缅怀这位北斗功臣:“许院士,北斗终于建成,你却离开了。”
许其凤,是我国最早从事卫星大地测量和卫星导航研究的学者之一,编写了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GPS 相关原理的专著,设计实施了我国境内第一次应用GPS 大规模测量工程任务,负责我国第一个海外卫星跟踪站技术方案制定与数据处理,设计并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动态定位检定标准,创造性设计我国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卫星星座方案,培养了大批国内卫星导航领域领军人物……许其凤曾说,卫星需要定位,人生更需要定位。他一生将自己定位为“许教员”,待人谦逊、坚持工作:“如果我还能编程序,还能推导公式,说明我还没老,还能为国家、军队服务。”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如今,为国家和军队服务一生的许其凤院士,将北斗留在天际,把微笑留给人间,其展现出的“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值得我们追随、学习。
时光飞逝,一晃已和许其凤院士相识37 年。2020年7 月2 日,从信息工程大学导航教研室主任和许院士秘书那里得知先生离世的消息后,心情格外沉重,悲痛之余想和大家分享先生的几个小故事,以此缅怀许其凤院士。
中国的北斗事业可以说源自郑州市南郊那个偏僻的人造卫星观测站(简称“人卫站”)。19 78 年,许其凤就在这里开展科研与实践。那一年,他研制的小型卫星测向仪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70 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 号,但卫星技术还比较落后,更没有导航卫星。许其凤研制出观测卫星的精密仪器,开创了卫星测量新领域,从此与卫星导航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许其凤淡泊名利,对职称、职级等考虑得很少。他一心扑在教学、科研工作上,1958 年从解放军测绘学院大地测量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63 年参加研究生班学习,但在助教岗位上一干就是18 年,许其凤曾经风趣地称自己是“助教精”。一直到50 多岁,许其凤才拿到副教授职称。
许其凤的思想超前。上世纪80 年代中期,许其凤工作时有一台小型台式计算机,他自己编软件、搞计算。美国GPS 系统开始研制时,他积极跟踪,经常骑着自行车到郑州郊外的人卫站加班加点,观测国外卫星,计算实验数据。GPS 应用成熟后,他又想着如何检测GPS 设备的性能,并为这一项目申请了300 亩实验用地,还手写了一份立项申请上报原总参测绘局,并得到批复。再后来就建成了我国第一个GPS 综合检定场,这一科研成果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许其凤一再强调:“只有深入研究了美国的GPS,才能想办法超越它。”
许其凤在学术上是“固执”的。在北斗二号系统论证研究中,他提出的星座设计方案收到了不同意见,甚至有些专家反对,认为:“美国已经有了现成的技术,我们还要自己搞,有风险,一旦弄不成怎么办?”但许其凤顶住压力,通过大量仿真研究不断完善了方案并得到了认可。正是许其凤的固执与坚持,开辟了我国卫星导航系统星座设计的蹊径,成为北斗系统的亮点。从建设小小的人卫站、GPS 检定场到为我国卫星导航事业做出杰出贡献,许其凤经历了几十年“冷板凳”的煎熬与磨砺。
许其凤心中有忧患。1996 年我国拟在太平洋岛国基里巴斯建卫星测控站,60 岁的许其凤参加了前期的站址测量任务。在他国搞测量、建测控站,许其凤深刻认识到,如果没有国家支持是无法实现的,即便建好也会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从那时起,许其凤一直思考如何建设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如何不出国门就能解决卫星测控问题。
2005 年底,我到测量与导航工程系任主任,恰逢我国北斗一号应用和北斗二号建设的重要时期,当年测绘学院的很多专家,特别是以许其凤院士为代表的团队是这项工程建设的主力。2006 年1 月,许其凤正式当选为2005 届中国工程院院士,大家非常高兴,想好好庆祝一下。但许院士做人非常低调,告诫我们北斗二号尚未建成,并非庆功时刻,因此,系里只开了一些座谈会、学术报告会来祝贺许其凤当选。这里面还有个小插曲,那年许院士已经年满70 周岁可以退休,但由于当选院士,退休命令也一并撤销。许院士风趣地表示自己不用下岗了,可以继续好好为北斗干工作了。
● 年轻时的许其凤
● 许其凤(左一)在学习GPS
● 许其凤指导青年教员
当年,许院士反复和我讲,他虽然新晋院士,但功劳和荣誉是属于大家,属于大地系全体教员的,这是大地系好几代专家教授努力奋斗、传承的结果。许院士手抖,书写比较困难,但他用钢笔工工整整写了两页纸的宴请名单,他老伴也专程从厦门赶到郑州,摆了两桌,自费请名单上的这些老同志吃了一顿饭,当面表达谢意。他一再表示:“没有大地系学科专业的发展,没有这些同志对我的培养和厚爱,我也不可能当选院士。”许院士这样的做法令我感动和敬佩。
2006 年,测绘学院成立60 周年,组织了一个小型纪念活动,留下一张珍贵的测院毕业的院士合影,这里面有个关于许其凤院士的小故事。许院士1953 年在北京入学时,有个同班同学是印尼华侨。新中国成立以后,不少热血青年从海外回到中国报考军校和地方高校,报效祖国,这位印尼华侨便是其中一位。后来由于错划了右派,他被发配到广东老家,日子过得比较清苦。这位同学和许院士一直保持联系,2006 年,他听说许其凤当选院士后,专程从香港赶回来见一见许院士,看一看母校。许院士特别感谢老同学的惦记,一直陪同并亲自把他送到机场,同学间50 多年的真挚友谊令人感动。
还有一件事就是住房问题。许院士的老伴退休在厦门,夫妻二人长期两地分居,在厦门并没有安置房,但许院士的三个子女已经落户厦门,一直到许院士年近80 岁才解决了相应标准的经济适用房问题,实现了全家在厦门团圆。
2012 年体制编制调整,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导航学院成立。导航学院的成立是许其凤院士的一个心愿,也有许院士的一份功劳。那一年,许院士提出的星座设计,从理论变为现实,标志着北斗二号工程建设取得圆满成功,将造福整个亚太地区,中国亦成为世界GNSS 俱乐部的VIP 成员。
这里面有几个感人的小故事:
一是许院士关心培养年轻人。学院建立之初人才奇缺,许院士积极向校领导推荐年轻人到重要岗位履职尽责。2013 年北斗二号专项奖励,学院多个项目荣获一、二等奖,但许院士的名字没有出现在任何一个项目中,他把机会都留给了年轻人。
二是许院士不遗余力宣传北斗、介绍北斗。他身体力行,不辞辛劳参加国内的各种学术活动,特别是中国卫星导航大会,许院士所作报告深入浅出,诙谐幽默,把自己对北斗的贡献归结为两点:第一个是独特的星座设计,美国人有的我们要有,美国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搞,美国GPS 是MEO 卫星,我们BDS 是三种轨道、三种卫星,GEO+IGSO+MEO。许院士说:“我们就是要和别人不一样,嚼别人啃过的馍没有味道。”第二个是我国的导航系统决不能依赖在国外建卫星测控站。我们的卫星要建在自己的头顶上,且保持观测数量最多、测控时间最长。当年,我国原子钟的技术还不过关,精度还未达到要求,许院士一再表示:“表不准,但我可以勤对表。别人三个小时校对一次,我可以一个小时校对一次。”
● 许其凤与人卫测向仪
三是许院士一直坚持教书育人。许其凤当选院士时已70 岁高龄,却一直坚持为本科生上课,坚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项重大活动,特别是迎新晚会和毕业晚会,他都要参会致辞。许院士在讲话中总是称自己是“许教员”,这一点打动了很多干教包括文职人员的心。导航学院连续举办过四次暑期学校,目的是吸引名校大学生,特别是国防生来报考学院的研究生,一般第一堂课都是许院士开讲。学生们纷纷反映,是听了许院士的课才立志报考信息工程大学导航学院的研究生。
四是许院士在国内推广北斗应用不遗余力,并借助国产品牌把许多想法变成现实。许其凤院士在研制北斗快速定向设备时,想通过单个天线旋转的方式来解决同时定位定向的难题。研制这么大的一个仪器得找厂家,当时恰逢假期,许院士亲自去广州与南方测绘公司洽谈合作,很快就将设想变成了现实。如今,这台仪器放在了学院的导航实验室,这也是许院士生前完成的最后一个科研项目——小型快速定位定向系统研制。许院士一直支持国产装备,希望技术可以国产化,推动我国测绘导航民族企业的发展。令许院士欣慰的是,今年我国又一次开展珠峰测量,测量设备全部实现了国产化,不仅用上了北斗,电视实况转播还用上了5G。
2015 年4 月,许其凤院士在青岛疗养时查出患有肺癌,到今年已经和病魔作了5 年斗争,其中最让人感慨的就是许院士身上始终迸发着一种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许院士说:“我要把同癌症的斗争也看成一项艰难的科研工作。”他耐心听取医生的意见建议,不忌讳癌症,同医生一道讨论治疗方案,并积极配合治疗。许院士在北京301 医院做手术之前,还专门到原测绘导航局给全体干部、职工、战士讲授了一堂北斗课,他唯一的担心是手术后再也不能讲课了。2017年,许院士身体有些许好转后,就争分夺秒、马不解鞍地参与国内一些高层次学术活动,很多人都没有想到他是一个癌症晚期的病人。
● 许其凤在北京301 医院过生日
当年学院也录制了一些视频材料,希望把许其凤院士好的思想、好的作风保存下来,留给后人学习。在与病魔抗争的同时,许院士依然关心学院建设,特别是导航学科的建设,希望学院充分借鉴其他学科的成果和经验,加强导航相关专业的融合发展,注重多学科交叉,将卫星导航、惯性导航、天文导航、视觉导航等结合起来,开展全源导航研究。许院士同病魔斗争的这5 年非常不容易,其间有三年的生日都是在北京301 医院度过的,但许院士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即便到最后说不出话来了,还依然伸出大拇指给来看他的领导、学生点赞。
2018 年,许其凤院士荣获中国卫星导航定位终身成就奖,这一荣誉充分肯定了许院士为中国卫星导航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也是向病床上的许院士致敬。杨元喜院士专门打电话让我代许院士领奖。领取奖项后,许院士多次表示要把10 万元奖金捐给学院,用于学院的建设发展,但最终都被学院党委一次次谢绝了。我本人是今年1 月13 日,陪同我校马政委专程前往北京301 医院看望病重中的许院士,没想到这竟然是我同许院士见的最后一面。
我和许院士缘分颇深。1983 年我毕业时就认识了先生,后来我在系里当主任,2012 年在五院当院长,2018 年许院士从二院退休时,我又回到二院担任院长。长期以来,许院士一直关心支持我的工作,虽然是同事关系,但先生更像我的恩师。一路走来,我和许院士相处的许多场景仍牢牢印在脑海中,成为了永久的回忆。受北京疫情影响,不能亲自参加许院士在301的追悼会、送先生最后一程,成为我心中最大的遗憾。希望通过专题访谈、发纪念文章、建院士展馆等多种形式来缅怀先生,也希望学院广大干教、学员和系统内的同志们向许院士学习,以院士为榜样,为建设“A+学院”做出更大贡献。院士驾鹤西去,北斗造福人间,许院士您安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