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从周 朱华兴
创新扶贫载体,提高扶贫效益。2019年以来,泰和县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产业扶贫发展相结合,大力实施“一村一社一基地”产业扶贫工程,充分发挥县域现有产业资源,每个村选择一个产业合作社或一个种养基地进行对接,带动了特色产业发展,提高了村级集体经济收益,增加了贫困户收入。
产业扶贫需要好的载体。2019年,泰和县科学谋划,完成110个村产业扶贫建设,2020年完成132个村产业扶贫建设,2021年计划完成53个村产业扶贫建设,已提前实施15个,确保每个村都有1-2个集体经济增收项目。
从贫困户层面,对贫困户在产业扶贫合作社或种养基地务工的,按务工收入的30%予以奖补;对贫困户依托合作社或种养基地通过领养或领种等方式实现增收的,按年实际增收金额的30%予以奖补。从合作社或种养基地层面,在吸纳贫困户参与超过3人以上的,每超过1户每年奖补合作社或种养基地1000元,并按贫困户务工收入的30%奖补给合作社或种养基地,县每年评选出8-10个带贫益贫效果好合作社或种养基地给予每个5-10万元奖补。从村级层面,对产业扶贫发展效果好的,评定为一、二、三类的村,分别奖补10万元、8万元、6万元继续用于产业发展。
沙村镇农机合作社的农机
甘露村黄金茶合作社的茶园
禾市镇中药材产业扶贫基地位于江北村,第一期占地面积600亩,主要以种植丹参、玄参、三菱为主,项目总投资500万元,年产值450万元。近年来,禾市镇积极对接县里“一村一社一基地”产业扶贫工程,深度挖掘各项扶贫资金,按照资金所有权归村集体所有,受益权为贫困户,使用权为合作社或种养基地,监督权为政府的模式,将3个村的产业扶贫项目资金45万元整合在一起,投入该基地进行合作经营,直接带动3个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5万,做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产业扶贫发展双赢。
近年来,泰和县充分发挥县域“田教授”产业资源,加大了对各类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按“1+N”方式安排技术人员和“田教授”进行对接,落实产业技术服务。统一组织经营主体购买产业保险,并给予保费50%的财政补贴,规避和化解自然灾害风险,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2008年,共产党员刘丰春组织成立“泰和县丰颖稻业农民专业合作社”。2010年,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了“丰颖”牌商标。2013年,合作社粮食产地被认定为江西省2013年第四批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准许使用“江西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名称。截至2020年5月,合作社吸收发展社员达346户,稻田面积拥有优质稻种植基地面积12500多亩。
刘丰春的合作社,一方面努力推广好品种,让社员种出好品种,另一方面努力帮助社员销售,实现商品到货币的“惊险一跃”。合作社在县城经四路开设了“丰颖生态米直销店”,把绿色生态、优质健康的大米送上居民的餐桌,实现了水稻从田间到餐桌的“绿色链接”。在产业扶贫、乡村振兴方面,他尝试了许多办法: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发展优质水稻产业,分别和上宏村、芫背村、石陂村、三居村、横塘村、模山村等几个村委会签订一村一社一基地产业扶贫协议,使每个村每年增加1.2万元村集体收入;为2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免费发放优质水稻种子,提供技术指导和无人机喷药、集中育秧、测土配方施肥、安装太阳能杀虫灯防治虫害、机耕、机收、机烘干等社会化服务,指导贫困户改变观念,生产标准化的稻米,签订高价回收订单合同,帮助贫困户增加务农收入;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则把土地入股合作社,由合作社托管,吸收贫困户务工等方式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
万合镇江南村创办的江泰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主要以蔬菜种植为主,同时发挥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带领社员种植水稻、蔬菜、莲藕等农产品并提供相关的技术、信息咨询服务,还给周边群众提供就近就地务工机会。该合作社还包了1700多亩土地,还有400多亩鱼塘,现在主要是种芦笋、莲藕、养鱼。
政府投入资金坚持产业扶贫资金的所有权归村集体所有,受益权为贫困户,使用权为合作社或种养基地,监督权为政府。5年合作期限结束后,投入资金由村进行收回,可根据产业效益情况及合作社业主意愿继续合作经营,或选取新的合作社或种养基地对接,进行二次安排。目前已实施102个产业扶贫项目,投入3630万元,共涉及22个乡镇242个行政村。
禾市镇中药材基地
江北村中药材产业扶贫基地的打造,有效辐射带动周边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一是搞好土地流转促增收。除基地600亩外,已完成5户贫困户流转土地15亩亩。二是转移就业促增收。基地吸收附近30户贫困劳动力就近务工,年增收4000元/人。三是基地搞好创业孵化促增收。对有发展中药材意向的贫困户,该基地提供全程技术支撑,贫困户采取自己种、联合种等多种形式发展白茶产业,从而实现贫困户自身良性发展,实现创业致富。
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地银。苑前镇巷口村地处丘陵地带,山地资源丰富,但是没有得到开发利用,一直闲置。巷口村村民梁定圣,承包了750亩山地,400亩种植油茶、350亩种植湿地松,建起了“巷口种养扶贫基地”。他把110亩梯田筑成了9口鱼塘,喂养四大家鱼。在鱼塘边养藏香猪30多头、土鸡500多羽、鸭200多只。眼下正是他最忙碌的时候,上山翻土耕园,为油茶树施肥,忙得不亦乐乎。
扶贫基地不仅要扶贫,还要通过科普来提高扶贫效益。要帮助村民因势利导发展产业,种出自己的特色,力争上规模、上档次。金线吊葫芦的药用价值高,随着大家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关注越来越多,金线吊葫芦的发展前景非常不错。巷口村妇联主席康恒华种了8亩金线吊葫芦。王山村村民肖训词和弟弟妹妹一起,建起了9个保温塑料大棚,饲养《本草纲目》所载品种“泰和老鸡”,市场前景广阔。万合镇江南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周桃花说:“我在基地做了七八年,做得开心,学到了技术又赚了钱,希望基地越来越好,我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