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木笛
【摘 要】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老龄化问题逐年严峻。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譬如机构养老供需的不平衡发展,居家养老的多样化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老产业发展不均衡,政策监督不完善,老资金保障体系存在缺口等。本文旨在探索针对我国国情的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路径,将新思想、新理念引入养老服务体系建立与改革中能够,有利于进一步破解养老供需失衡难题和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养老;服务;体系;优化
当前我国的老龄化形势愈发严峻,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因此,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已刻不容缓,这也将对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根据当前国情,应充分提升优化路径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和制度建设,推动社会力量、资本的协同发展,切拓展服务领域和功能,不断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推动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协同发展
从我国的家庭养老现状来看,家庭养老的功能在逐渐弱化。但家庭养老在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物质和文化内涵,在居家养老方面不断强化子女切实履行老人赡养的义务。在推动养老服务体系的科学发展方面,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突出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建立起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社区养老服务将是未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主战场。基于完善的居家社区服务网络,不断提升居家社区“养老+”的业态内容和质量层次,将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可以就近便捷享受高质量养老服务。养老、家政等行业管理风险责任大、投资回报周期长、行业平均利润水平低,行业经营难度要高于一般服务性行业。完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既能够减轻目前经营者的成本压力,促进相关服务保持高质量和稳定,同时也能鼓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持续扩大市场供给水平和供给能力。
在机构养老方面,要不断强化公办养老机构的养老服务作用,加强管理,可以建立委托管理、公建民营等创新机制,增加资金投入,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机构的养老作用和社会效益,不断探索和建成一批具有示范性的公办养老机构。大力支持民办性质的养老机构的开办,特别是满足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多元化需求。政府还要不断调控养老机构的服务收费价格,使其保持一个合理的价格范围之内,让不同经济承受能力的老人都可以根据需求得以享受服务。从而不断满足老年人口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并且用协同发展的模式不断稳抓机遇,科学协同发展。
二、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政策法规,拓宽养老服务市场产业链
从顶层设计来看,在继续落实和完善国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等养老服务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结合现代市场经济背景下养老形势的变化,认真研究制定和完善老服务体系的政策法规,依法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政府对养老服务企业的扶持作用,可以进一步鼓励对养老服务的投资。加快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有利于为老龄事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
同时,对不同种类的养老服务给予不同程度的财政补贴,包括落实土地供应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医疗服务政策等。福利政策的提出既可以增加社会资本投入到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之中,并且为养老服务产业的高效发展拓宽思路。加快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养老产业配套的服务政策,实施规范的养老服务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一是构建养老服务的评估体系,制定关于养老服务内容、质量的标准制度,使养老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其次,构建养老服务市场的管理体系,对养老服务行业实行严格监管,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与行业的健康发展协同并进。
在产业发展方面,应探索“医养结合”的专业化养老模式。老年人大都有慢性病,需要就近的医疗服务,应借鉴发达国家养老服务业发展经验,为养老机构配备专业的医护人员及医疗设备,建立“医养结合”的专业化养老模式。鼓励通过养老院设立医院、医院举办养老院、养老院与医院联办等形式,构建养老与医疗相互融合的服务模式,实现老年人卫生健康服务在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的便捷对接。与此同时,加强系统性的规划引导,不断开创老年产品、老年服务等多种相关行业的协同发展,积极鼓励养老品牌的建立和中小企业的探索,并且结合公共服务平台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相关的宣传推广,为养老产业的转型升级夯实基础。
三、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弥补养老金缺口
养老保险“三大支柱”是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当前国务院已经出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服务条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条例》、《城乡居民養老保险法律救济条例》等配套法规。同时不断调整激励政策,建立正向激励制度,建立基础养老金与缴费档次、年限有关联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参保人早缴、长缴和多缴,不断提升自由职业者、中小企业职工和农民为主要群体的积极参保意愿。此外,还要加强对商业养老保险的宣传力度,让中、高收入群体可以全面了解到商业养老保险的益处,从而转化基本养老保险在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作用,不仅可以进一步弥补养老金缺口压力,并且可以提升购买人群的养老质量。
四、提升养老服务品质,加强养老服务人员素质和队伍建设
养老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专业的队伍建设,既可以直接的提高老年人群被服务的体验感与满足感,同时也可以促进养老事业的健康、全面发展。从当前形势来看,、亟需加强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专业性培训,并且逐步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准入门槛。目前,养老行业的从业资质主要是养老护理员,可以积极鼓励开设相关的培训班,相关从业人员只有取得了培训合格证书和相关资质后才能上岗。并且要在各个服务机构中将各种不同的岗位细化、专业化,不断推行持证上岗的制度,让养老服务的品质和水平得到显著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构建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J]. 任国征,徐晓娜. 中国国情国力. 2020(10)
[2]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研究[D]. 孙碧竹.吉林大学 2019
[3]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国际经验与中国现实[M]. 中国发展出版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部课题组,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