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詹姆斯?费伦的叙事进程

2020-09-06 09:13王艳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4期
关键词:詹姆斯

摘  要:詹姆斯·费伦是当代叙事学理论的重要研究者之一。新亚里士多德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布斯将作者、文本、读者之间的关系重心放在了作者身上,认为:“作者创造了文本,作者基本操纵着文本,并提出了作者决定论思想,提出了‘隐含作者‘不可靠叙事者等重要文学术语。”而费伦在布斯的作者决定论基础上加入了文本动力因素,主要研究一种存在于作者、文本以及读者之间的循环往复的动态关系。并进一步提出叙事得以向前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文本动力和读者动力的综合,由此形成了费伦独特的叙事进程理论。本文将梳理费伦的叙事进程理论提出的过程,并着重解析叙事进程这一概念。

关键词:詹姆斯·费伦;修辞叙事学;叙事进程;文本动力;读者动力

作者简介:王艳(1986-),女,汉族,内蒙古包头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4--02

引言:

叙事学自法国诞生以来,已经走过了40多年的发展历程。受俄国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双重影响,叙事学应运而生,60-70年代在法国占据了重要地位。70-80年代经典叙事学在英美发展势头相当旺盛。90年代,后经典叙事学超越了经典叙事学成为研究的热点。学者们对于后经典叙事学产生了极大的研究兴趣。[1]修辞叙事学领军人物詹姆斯·费伦的叙事进程的提出与发展为叙事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并且为我们更好的解读小说文本提供了理论依据。芝加哥学派是美国修辞性叙事理论研究的重镇,该学派的第一代学者R.S.克莱恩(R.S.Crane) 从叙事情节形式的要求出發考察细节技巧,[2]第二代学者W.C.布斯(W.C.Booth)则以作者修辞意图为核心,用它来统一所有文本技巧。[3]布斯所做的研究“完成了一次叙事学研究的重要转向即从研究小说‘模仿的修辞诗学转向了研究小说中的修辞交流关系。”芝加哥学派第三代学者詹姆斯·费伦(James Phelan)则在布斯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叙事交流的多层次性。他提出,对于叙事交流来讲,叙事即是某人在某个场合为了某种目的向某人讲述一个故事,其中涉及到的第一个某人就是(隐含)作者、第二个某人为读者,讲述的故事则是文本,因此是作者、叙事者、人物、读者在知识、情感、意识形态和伦理等方面的修辞交流关系。

一、费伦的叙事进程

费伦深受“新亚里士多德”学派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他的修辞性叙事理论。费伦著述勤奋,目前已经出版专著六部。1989年出版的《阅读人物,阅读情节:人物、进程及叙事阐释》 ( Reading People,Reading Plots: Character,Progression,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Narrative,1989)是费伦修辞性叙事学的奠基作品,本书超越了经典叙事学,提出了三维度的人物理论和“叙事进程”理论。1996年《作为修辞的叙事:技巧、读者、伦理、意识形态》(Narrative as Rhetoric: Technique,Audiences,Ethics,Ideology,1996)是费伦的代表作,也是目前唯一有中译本的著作本书提出了五维度的读者理论并且深入探讨了“叙事进程”理论。费伦的叙事进程概念提出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上两部著作中。

费伦在1989年的《阅读人物,阅读情节:人物、进程及叙事阐释》中就提出了叙事进程,之后逐步完善1996年著作《作为修辞的叙事:技巧、读者、伦理、意识形态》中正式给予了定义:

进程指的是一个叙事建立其自身前进运动逻辑的方式,进程可以通过故事中发生的事情产生,即通过引入不稳定因素(instabilities) 人物之间或内部的冲突关系,它们导致行动的纠葛,但有时冲突最终能得以解决。进程也可以由话语中的因素产生,即通过紧张因素(tensions)。(陈永国译,2002:37)

不难看出,费伦所说的“进程”就是吸引读者进行连续阅读的一种策略,也就是读者阅读的兴趣所在,在故事层面上的不稳定性及话语层面上的张力:叙事者与读者或作者与读者之间在“价值、信仰 或知识”等方面的差异。

二、叙事进程的动力机制

叙事进程的重要特色就是其动力色彩,费伦将叙事进程赖以形成的动力分为两种——文本动力与读者动力。文本动力的机制叫“不稳定因素”或“不稳定性”;读者动力的机制叫“紧张因素”或“张力”。

1、不稳定性

费伦对“不稳定性”的解释是:“故事内的一种不稳定环境:它可能产生于人物之间、人物和他的世界之间或一个人物之内”。(陈永国译2002:171)对人物的性格进行探讨,是一种塑造人物形象比较有效的方法。叙事作品中的人物之所以会有这些不稳定性,并具有打动人心的个性,这与人物的功能有关,因此我们需要考察费伦的人物观。[4]“文学叙事的核心为文本,而文本的核心则是人物”探讨人物及人物之间的关系离不开费伦的人物观,人物观讨论的人物类型或者说是人物属性属于故事层面,人物有模仿属性、主题属性、构造属性,人物的模仿、主题和构造离开了作品整体只能是属性或者叫维度而不是叙事功能,想要使这些属性产生功能必须与作品的整体联系起来,参与到作品艺术世界的构建,才能变成艺术因素,这些将人物的各种成分组织起来加入到艺术整体中的核心因素即是“情节”费伦将之称为“进程”。换句话说,人物只有参与到作品的情节中才能显示出其功能,才能推动进程的发展,随着进程的推进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才能具体展现出来。没有人物就没有情节,没有情节就没有人物功能,也就没有人物之间,人物与世界,人物内部的矛盾冲突,当然不会推动叙事进程。因此,探讨叙事进程离不开“不稳定性”,探讨“不稳定性”离不开人物,而人物离不开情节,通过人物在情节中的矛盾冲突的产生与解决来表现人物的功能并塑造人物形象。那么,研究“不稳定性”也就是研究人物在情节中矛盾的产生与解决,通过这种交织的矛盾关系来推进叙事进程,从故事的开端、中段、结尾部分不断发展,最终将所有的矛盾全部解决达到人物的形象塑造目的然后传递作者的一种价值观,读者对作品中的价值观产生不同层面的判断,来加入到与文本,作者的多层次互动中来。这里读者就显得尤为重要。唐伟胜认为,费伦的阅读理论包括三个步骤:“首先进入‘叙事的读者;然后尝试进入‘作者的读者的位置;最后用‘实际的读者的信仰来评价这些位置。

2、张力

费伦所说的“张力”是指:“话语内部的一个不稳定环境,包括叙事者与作者的读者或隐含作者与作者的读者之间知识、判读、价值或信仰之间的差距”[5]这种张力往往是产生于叙事者与“作者的读者”之间。叙事者往往指的是第一人称叙事者也就是同故事叙事者。[6]这里的叙事者之所以与“作者的读者”形成了距离是因为叙事者本身就是一个不可靠叙事者(即:与隐含作者思想观念价值体系相悖的叙述者)而“作者的读者”的价值观念与“隐含作者”是一致的,也就是说“隐含作者”与“作者的读者”是属于同一个层面的是没有距离的,那么“不可靠叙事者”(与隐含作者思想观念价值体系相悖的叙述者)自然与“作者的读者”就产生了距离,因此形成了小说话语层面的张力。

费伦的叙事交流中叙述者和“作者的读者”之间在“情感,知识,价值,信仰”上产生的差异是整合阅读过程的“张力”[7]这种“张力”体现了费伦对于读者能动作用的重视,费伦既注重读者不同阅读位置的转移,又重视实际读者对于文本的反应。

三、结论

费伦的叙事进程理论把文学活动看做作者、文本与读者的一种互动关系,既避免了社会历史批评拘泥于作者和社会历史语境,也避免了一味对文本作“内部研究”,同时也没有像接受美学——读者反应 批评那样只重视阅读过程,忽视文本和作者。修辞性叙事学在作者、文本与读者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最有效的阅读是读者在接受和理解文本的时候不是被动地接受作者本来要告知他们的事情,而是通过他们自己的问题意识和现实需求来理解和利用文本。虽然有人反对这种个人化功利化的阅读,但阅读本身就有读者个人意识的参与,在参与的同时也构建文本,使文本产生丰富的内涵。这也是费伦理论的意义所在。

參考文献:

[1]赵一凡等编著《西方文论关键词》[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2][美]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M].华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3]唐伟胜. 美国修辞叙事理论的源起与流变 叙事《中国版》第四辑2012年第169-217页.申丹.韩加明,王丽亚:《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4]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J].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5][美]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技巧、读者、伦理、意识形态[M].陈永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申丹. 何为“不可靠叙述”[J].外国文学评论,2006年第6期第84-94页.

[7]尚必武.西方文论关键词-不可靠叙述[J].外国文学,2011年第6期第103-112页.

摘  要:詹姆斯·费伦是当代叙事学理论的重要研究者之一。新亚里士多德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布斯将作者、文本、读者之间的关系重心放在了作者身上,认为:“作者创造了文本,作者基本操纵着文本,并提出了作者决定论思想,提出了‘隐含作者‘不可靠叙事者等重要文学术语。”而费伦在布斯的作者决定论基础上加入了文本动力因素,主要研究一种存在于作者、文本以及读者之间的循环往复的动态关系。并进一步提出叙事得以向前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文本动力和读者动力的综合,由此形成了费伦独特的叙事进程理论。本文将梳理费伦的叙事进程理论提出的过程,并着重解析叙事进程这一概念。

关键词:詹姆斯·费伦;修辞叙事学;叙事进程;文本动力;读者动力

作者简介:王艳(1986-),女,汉族,内蒙古包头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4--02

引言:

叙事学自法国诞生以来,已经走过了40多年的发展历程。受俄国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双重影响,叙事学应运而生,60-70年代在法国占据了重要地位。70-80年代經典叙事学在英美发展势头相当旺盛。90年代,后经典叙事学超越了经典叙事学成为研究的热点。学者们对于后经典叙事学产生了极大的研究兴趣。[1]修辞叙事学领军人物詹姆斯·费伦的叙事进程的提出与发展为叙事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并且为我们更好的解读小说文本提供了理论依据。芝加哥学派是美国修辞性叙事理论研究的重镇,该学派的第一代学者R.S.克莱恩(R.S.Crane) 从叙事情节形式的要求出发考察细节技巧,[2]第二代学者W.C.布斯(W.C.Booth)则以作者修辞意图为核心,用它来统一所有文本技巧。[3]布斯所做的研究“完成了一次叙事学研究的重要转向即从研究小说‘模仿的修辞诗学转向了研究小说中的修辞交流关系。”芝加哥学派第三代学者詹姆斯·费伦(James Phelan)则在布斯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叙事交流的多层次性。他提出,对于叙事交流来讲,叙事即是某人在某个场合为了某种目的向某人讲述一个故事,其中涉及到的第一个某人就是(隐含)作者、第二个某人为读者,讲述的故事则是文本,因此是作者、叙事者、人物、读者在知识、情感、意识形态和伦理等方面的修辞交流关系。

一、费伦的叙事进程

费伦深受“新亚里士多德”学派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他的修辞性叙事理论。费伦著述勤奋,目前已经出版专著六部。1989年出版的《阅读人物,阅读情节:人物、进程及叙事阐释》 ( Reading People,Reading Plots: Character,Progression,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Narrative,1989)是费伦修辞性叙事学的奠基作品,本书超越了经典叙事学,提出了三维度的人物理论和“叙事进程”理论。1996年《作为修辞的叙事:技巧、读者、伦理、意识形态》(Narrative as Rhetoric: Technique,Audiences,Ethics,Ideology,1996)是费伦的代表作,也是目前唯一有中译本的著作本书提出了五维度的读者理论并且深入探讨了“叙事进程”理论。费伦的叙事进程概念提出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上两部著作中。

费伦在1989年的《阅读人物,阅读情节:人物、进程及叙事阐释》中就提出了叙事进程,之后逐步完善1996年著作《作为修辞的叙事:技巧、读者、伦理、意识形态》中正式给予了定义:

进程指的是一个叙事建立其自身前进运动逻辑的方式,进程可以通过故事中发生的事情产生,即通过引入不稳定因素(instabilities) 人物之间或内部的冲突关系,它们导致行动的纠葛,但有时冲突最终能得以解决。进程也可以由话语中的因素产生,即通过紧张因素(tensions)。(陈永国译,2002:37)

不难看出,费伦所说的“进程”就是吸引读者进行连续阅读的一种策略,也就是读者阅读的兴趣所在,在故事层面上的不稳定性及话语层面上的张力:叙事者与读者或作者与读者之间在“价值、信仰 或知识”等方面的差异。

二、叙事进程的动力机制

叙事进程的重要特色就是其动力色彩,费伦将叙事进程赖以形成的动力分为两种——文本动力与读者动力。文本动力的机制叫“不稳定因素”或“不稳定性”;读者动力的机制叫“紧张因素”或“张力”。

1、不稳定性

费伦对“不稳定性”的解释是:“故事内的一种不稳定环境:它可能产生于人物之间、人物和他的世界之间或一个人物之内”。(陈永国译2002:171)对人物的性格进行探讨,是一种塑造人物形象比较有效的方法。叙事作品中的人物之所以会有这些不稳定性,并具有打动人心的个性,这与人物的功能有关,因此我们需要考察费伦的人物观。[4]“文学叙事的核心为文本,而文本的核心则是人物”探讨人物及人物之间的关系离不开费伦的人物观,人物观讨论的人物类型或者说是人物属性属于故事层面,人物有模仿属性、主题属性、构造属性,人物的模仿、主题和构造离开了作品整体只能是属性或者叫维度而不是叙事功能,想要使这些属性产生功能必须与作品的整体联系起来,参与到作品艺术世界的构建,才能变成艺术因素,这些将人物的各种成分组织起来加入到艺术整体中的核心因素即是“情节”费伦将之称为“进程”。换句话说,人物只有参与到作品的情节中才能显示出其功能,才能推动进程的发展,随着进程的推进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才能具体展现出来。没有人物就没有情节,没有情节就没有人物功能,也就没有人物之间,人物与世界,人物内部的矛盾冲突,当然不会推动叙事进程。因此,探讨叙事进程离不开“不稳定性”,探讨“不稳定性”离不开人物,而人物离不开情节,通过人物在情节中的矛盾冲突的产生与解决来表现人物的功能并塑造人物形象。那么,研究“不稳定性”也就是研究人物在情节中矛盾的产生与解决,通过这种交织的矛盾关系来推进叙事进程,从故事的开端、中段、结尾部分不断发展,最终将所有的矛盾全部解决达到人物的形象塑造目的然后传递作者的一种价值观,读者对作品中的价值观产生不同层面的判断,来加入到与文本,作者的多层次互动中来。这里读者就显得尤为重要。唐伟胜认为,费伦的阅读理论包括三个步骤:“首先进入‘叙事的读者;然后尝试进入‘作者的读者的位置;最后用‘实际的读者的信仰来评价这些位置。

2、张力

费伦所说的“张力”是指:“话语内部的一个不稳定环境,包括叙事者与作者的读者或隐含作者与作者的读者之间知识、判读、价值或信仰之间的差距”[5]这种张力往往是产生于叙事者与“作者的读者”之间。叙事者往往指的是第一人称叙事者也就是同故事叙事者。[6]这里的叙事者之所以与“作者的读者”形成了距离是因为叙事者本身就是一个不可靠叙事者(即:与隐含作者思想观念价值体系相悖的叙述者)而“作者的读者”的价值观念与“隐含作者”是一致的,也就是说“隱含作者”与“作者的读者”是属于同一个层面的是没有距离的,那么“不可靠叙事者”(与隐含作者思想观念价值体系相悖的叙述者)自然与“作者的读者”就产生了距离,因此形成了小说话语层面的张力。

费伦的叙事交流中叙述者和“作者的读者”之间在“情感,知识,价值,信仰”上产生的差异是整合阅读过程的“张力”[7]这种“张力”体现了费伦对于读者能动作用的重视,费伦既注重读者不同阅读位置的转移,又重视实际读者对于文本的反应。

三、结论

费伦的叙事进程理论把文学活动看做作者、文本与读者的一种互动关系,既避免了社会历史批评拘泥于作者和社会历史语境,也避免了一味对文本作“内部研究”,同时也没有像接受美学——读者反应 批评那样只重视阅读过程,忽视文本和作者。修辞性叙事学在作者、文本与读者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最有效的阅读是读者在接受和理解文本的时候不是被动地接受作者本来要告知他们的事情,而是通过他们自己的问题意识和现实需求来理解和利用文本。虽然有人反对这种个人化功利化的阅读,但阅读本身就有读者个人意识的参与,在参与的同时也构建文本,使文本产生丰富的内涵。这也是费伦理论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赵一凡等编著《西方文论关键词》[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2][美]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M].华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3]唐伟胜. 美国修辞叙事理论的源起与流变 叙事《中国版》第四辑2012年第169-217页.申丹.韩加明,王丽亚:《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4]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J].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5][美]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技巧、读者、伦理、意识形态[M].陈永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申丹. 何为“不可靠叙述”[J].外国文学评论,2006年第6期第84-94页.

[7]尚必武.西方文论关键词-不可靠叙述[J].外国文学,2011年第6期第103-112页.

猜你喜欢
詹姆斯
月亮不止一个(节选)
詹姆斯·李·拜尔斯:完美时刻
詹姆斯12年来的2K能力值
詹姆斯一世的司法理论
谁是最好的詹姆斯终结者?
勒布朗·詹姆斯 LEBRON JAMES 话题人物
那些年,被詹姆斯隔扣的球员
勒布朗·詹姆斯 LEBRON JAMES扣将无双
小飞侠(下)
小飞侠(中)